阿里云李强:成为“水电煤”,为汽车智能化提供底层支撑
当算力需求愈发膨胀,当出海成为家常便饭,汽车的云上故事迅速展开。“回顾过去5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公共云在云上的占比从不到40%发展到了如今的近65%。”3月29日,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AI汽车行业总经理李强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高层论坛演讲中提到,近年来汽车产业云端需求日益旺盛。在3月28日的媒体采访中,李强更是以“水电煤”类比算力之于车企的重要性,而无限的云端算力必将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01 算力为基,赋能车企转型
“我们的使命是把云的算力以高效、绿色、合理的成本传递到世界每一个需要它的人那里。”李强表示,在汽车行业,算力正成为继马力、电力之后的第三大行业驱动力。无论是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还是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可以说,车企智能化道路上离不开算力的支持。
“可以说,中国主要在做自动驾驶的车企的算力总和,基本与特斯拉持平。”李强表示,当前特斯拉FSD自动驾驶能够领跑行业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其拥有巨大的算力创新机制。目前,国内小鹏汽车、理想汽车、比亚迪等不少车企已经开始加速追赶,预计未来国内算力将迅速增加。
李强表示,由于端侧算力是有限的,满足车企对算力的需求需要车端和云端算力的协同。其中,车端满足低延时需求,云端则可支持大模型训练与长延时任务。他表示:“未来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1~2秒的延时动作也可以通过云端算力的调配实现。”而阿里云“水电煤”的定位,就是想要为企业、社会提供最需要的算力,成为AI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
在李强看来,随着AI技术的深度应用,汽车行业正逐步升级到AI汽车行业。在聚焦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驱动的同时,“AI”同样意味着加速产业发展(Accelerate Industry)。因此,以AI赋能车企智能化转型成为阿里云当下的使命。日前,阿里巴巴宣布,未来3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进一步撑起确定性增长空间。“预计到2025年,阿里云在AI云上的收入会超过通用算力的收入,这对于阿里云汽车行业线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他说道。
在全新的AI生态下,车企和供应商将以自研和合作共存的方式推动生态的繁荣发展。以自动驾驶为例,一部分车企选择自研自动驾驶,一部分车企投身自动驾驶供应商的怀抱,在合作与竞争中加速行业创新,形成正向循环。
02 生态决胜,助力汽车出海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达585.9万辆。业内人士预测,2025年我国汽车出口有望突破600万辆。广阔的海外市场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数据安全合规成为自主品牌出海之路上的一大障碍。此前,美国商务部便曾发布限制中国网联车软硬件及整车的拟议规则,以“不安全”为由拟限制中国网联车软硬件及整车在美国使用。
对此,李强表示,阿里云凭借10余年的生态出海经验,助力自主品牌加速出海。自2014年开始,阿里云便在新加坡、法兰克福等地建设数据中心。据悉,阿里云的云服务现已覆盖全球29个公共云地域、87个公共云可用区、3200+边缘节点,能够为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提供服务。在安全合规上,阿里云有超过150项全球合规认证,是亚洲合规资质最全面的云厂商之一。目前,小鹏汽车等车企与阿里云在海外业务上达成合作。
与此同时,部分跨国车企也开始反向引入阿里云。“有车企在中国采用阿里云后,决定在欧洲总部全部替换成阿里云。这是因为他们在中国应用之后,发现阿里云的技术、全球服务能力可以支撑他们全球的发展。”李强称。在他看来,车企选择把阿里云作为其AI基础设施,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统一服务,响应时效快;国内外一套技术栈,实现全球统一管理;性能提升,成本显著下降。
此外,为平衡数据利用与用户隐私保护,阿里云坚持“合规先行”,辅助车企设计符合多国法规的系统,并通过加密、权限管理等技术手段保障用户数据安全。
编辑:薛亚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