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向“新”突破,以“质”谋变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既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能够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以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社会的制胜之道。
人民日报出版社重磅推出《经济前沿课:新质生产力》一书,本书全景式展现新质生产力多重意蕴,系统式解读新质生产力深刻内涵,创新式提出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相信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基础信息
书 名:《经济前沿课:新质生产力》
作 者:赵振华等 著
页 数:224
定 价:58元
书 号:978-7-5115-8238-6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体系和实现路径”(项目批准号:23AZD083)的研究成果。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本书基于作者团队长期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全书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形成机制、提出背景及重大意义,深刻分析如何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及面临的机遇挑战等多方面内容,力图以较简明易懂的方式梳理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脉络,为广大读者了解新质生产力提供借鉴、参考。
作者简介
赵振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中国经济问题》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主持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低效率劳动研究》《劳动价值新论》《当前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经济问题》《消费论》等专著。
编辑推荐
紧扣当下热点话题:“新质生产力”自2023年被提出以来,引起全社会广泛热议。今年两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一。可以说,新质生产力不仅是2024年两会的关键词,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将引发一场深刻而持久的经济、社会、思想变革。
作者团队专业:本书为2023年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体系和实现路径”的重要成果,作者此前已具备较为充分的理论积淀,并且本书作者团队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各位专家学者不仅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还能够对国家的政策方针精准把握、深刻解读,相信本书一定会使你受益匪浅。
一本书带你全面了解新质生产力: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是怎样的?如何构建新质生产力的评价体系?如果你只对“新质生产力”有一些碎片化的了解,对以上的问题感到困惑,本书可以为你进行详细而丰富的介绍。
目 录
序言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Ⅰ
第一讲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及提出的重大意义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004
二、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016
三、新质生产力提出的重大意义…… 017
第二讲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内容…… 025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坚持和继承…… 033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理论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037
第三讲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
一、技术进步形成机制:技术革命性突破…… 043
二、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机制…… 047
三、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机制…… 049
第四讲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和挑战
一、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机遇……053
二、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主要挑战…… 057
第五讲
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一、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路径与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067
二、以科技创新体制变革推动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 071
三、以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075
四、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078
第六讲
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体系
一、构建经济效益评价体系…… 087
二、构建社会效益评价体系…… 092
三、构建生态效益评价体系…… 095
四、小结…… 098
第七讲
国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 103
二、德国:推动突破性创新,维护未来产业技术主导力…… 115
三、日本:科技创新牵引未来产业发展…… 122
第八讲
新质生产力的重大影响
一、对经济增长的重大影响…… 131
二、对社会的重大影响…… 138
三、对思维方式的重大影响…… 139
第九讲
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一、新质生产力催生新型生产关系…… 143
二、新型生产关系的内涵…… 144
三、塑造新型生产关系需要把握的原则……148
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149
第十讲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体系
一、政策体系的内涵及新质生产力形成所需的政策体系的设计原则…… 165
二、构建新质生产力所需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169
三、构建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人才政策体系…… 180
四、构建新质生产力所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 187
附录
新质生产力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生产力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197
二、中国共产党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主要论述…… 201
三、国内学者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相关概述…… 202
四、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最新研究现状…… 204
后记…… 211
序 言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不仅对江苏的发展有指导作用,对全国其他地方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因地制宜的思想和实践。《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有记载:“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不同的地域,自然条件不同,所生疾病也不同,需要不同的医治方法,开出不同的药方方为有效。再比如,我国面积广大,自然条件迥异,千百年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西北以窑洞为主,冬暖夏凉;皖南则有徽派建筑,有利于排水、通风;滇南民居则为干栏式歇山顶,有利于通风、防晒和排水,等等。各地民居充分融合于当地的自然条件,也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若把西北地区的建筑放到东南地区,显然不伦不类。中国古代也有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削足适履等笑话,提醒我们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887年恩格斯在致弗洛伦斯·凯利-威士涅威茨基的信中写道:“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带领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地和本本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斗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时期,有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什么时候从实际出发,什么时候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就能够取得胜利或取得巨大成就,反之,革命就要遭受失败,建设就会遭到损失。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之所以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实际,就是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结合各地的实际加以贯彻,而不是“一刀切”。
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各地不同环境制定相应的措施,其实质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地”就是各地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就是差异,就是特殊,各地的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科技水平、交通条件、人口状况、风土人情等都不相同。正如全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全世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国情区情。因地制宜,一方面就是要体现差别化,体现特殊性,不能照搬照抄别国别地区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有条件的,需要人才、科研平台、科研成果、资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等,不能不顾条件,不切实际地追求高大上,其结果必然是留下烂摊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因地制宜,需要各地摸清家底,搞清楚省(市)情、市情、县情、乡情,搞清楚优势和劣势,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既要有紧迫感,也要稳中求进,要稳扎稳打。
恩格斯在《<资本论>英文版序言》中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是增加了“新质”两个字,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样具有术语革命的性质。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非常有必要进行解读,为此,我们以讲义的方式撰写《经济前沿课:新质生产力》,每讲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广大读者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经济学部主任 赵振华
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