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汽车全生命周期排放国际研讨会在线上举行
2021年11月29日-30日, 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主办的未来汽车全生命周期排放国际研讨会(在线视频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Life-Cycle Emissions of Future Vehicles and Mobility,简称LIEF)顺利举行。
研讨会组委会主席清华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徐宏明教授致辞阐述了本次研讨会的主旨和意义。交通领域里排放的主要来源一直是车辆动力系统,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目前,基于内燃机的动力系统正加速过渡到电气化动力系统。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车辆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次国际研讨会带来了来自世界领先研究团体的“头脑风暴”,探讨在“碳中和”目标下,相关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本次会议进行了未来汽车的前景展望,并探索了相应的技术路径,这对于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目标非常重要。
会议由分2天进行,时间安排在北京时间晚上7点至11点, 使得全球各地区有比较方便线上参会的机会。来自亚洲(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院、Maruti Suzuki India印度)、欧洲(Ex Shell and Aramco、Imperial College、University of Birmingham、Shell、Ford / FVV、Cambridge University)、北美(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Afton、Aramco)的专家学者们对各自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进行展示,并与100余名观众进行了热点话题讨论。会议气氛热烈,效果良好,第一天会议结束时世界各地线上参会和直播观众达到3万5千人次。
来自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张鹤丰总工做了题为“Life-cycle Reduction Goal and Path of Vehicles Based on Carbon Peak and Neutraility Targets”的开场报告。他谈到,中国目前碳排放全球最高,交通领域碳排放的占比不同忽视(占比为9%)。美国与欧盟已经建立了CO2排放标准管理体系,但是中国目前仅通过油耗来控制CO2排放,尚未制定机动车的CO2排放标准。传统燃油车在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中占比最高,达到八成左右,因此降低油耗、减少出行频率与里程是降低传统燃油车的碳排放的有效手段。新能源汽车应重点关注能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纯电动汽车可比传统燃料汽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一半以上。他还对交通领域如何从汽车清洁化、运输轨道化、车辆新能源化、能源低碳化等4个方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Gautam Kalghatgi教授做了题为 “What Rol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in the Future”的报告,探讨内燃机未来的机遇和挑战。他指出,交通领域的总温室气体排放占据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14%,能源消耗占据全球能源消耗的20%。从全球来看,轻型车占据全球运输能耗的44%。汽油和运输过程紧密相关,95%的运输能量来自于汽油。他还讨论了不同电气化程度的电动汽车,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差别。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Nigel Brandon教授做了题为“Progress in Hydrogen 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s”的演讲。他讲述了氢能在工业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并探讨了绿色氢能生产过程中的代价。他也讨论了氢燃料电池的工作机理,并介绍了氢燃料电池车在美国、韩国、中国、英国等国家的应用情况。他还提到了制造燃料电池系统过程中的材料和能源消耗,并强调未来应该加强氢燃料电池的回收和利用。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英国伯明翰大学的Roy Harrison教授讨论了道路交通的非排气排放。他在报告中详细讨论了伦敦、北京、巴黎、柏林等城市2016-2018年的PM2.5排放,并详细探讨了一年当中总的PM10 和PM2.5排放中的不同污染源的占比。
此外,来自美国卡耐基梅龙大学的Allen Robinson 教授做了题为“Linking Tailpipe to Ambient: Quantifying Contribution of Vehicles to Ambient PM2.5”的报告,他指出,在排放一小时后,由此形成的二次颗粒物主导了原始的PM2.5的排放总量。来自壳牌公司的Matthias Mundt先生讨论了世界未来的能源需求,并介绍了壳牌2050年的发展愿景。
在小组讨论阶段,参会嘉宾就新能源汽车的排放和未来能源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讨论会后,清华大学的帅石金/徐宏明教授做了题为“Sources of Life Cycle Emissions of Vehicles”的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汽车全生命周期产生污染排放的各种来源。北京大学的胡敏/郭松教授做了题为“SOA Formation from Chinese Vehicle Emissions”的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研究团队在交通领域气溶胶排放的研究成果。参会嘉宾就“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未来汽车全生命周期排放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与观众进行了积极互动,为观众带来了一次十分精彩的学术研讨会。
会议第二天,来自德国Ford FVV的Ulrich Kramer博士,德国Shell的Ingo Mikulic博士,清华大学的刘欢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的Markus Kraft教授,美国Afton的邵慧芳博士,中国汽车技术研究院的孙锌博士,美国Aramco的何鑫博士,印度Maruti Suzuki India 的Anoop Bhat博士将会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学术报告。
本次学术探讨会气氛热烈,影响面广,直播参与人数仍在不断增加。期待第二天会议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