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2024商车圈十大“意料之中”

发布日期:2025-01-21· 商用车新网

2024年,商用车行业度过了艰难的一年,这一年,行业发生了诸多变化,有些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有些则在意料之中。商用汽车新闻传媒盘点了2024年商用车行业那些“意料之中”的变化,快来看看TA们是否也在你的意料之中?

图片

NO.1

货车销量持续低迷

2024年,受投资规模收缩以及货运市场运价持续低位运行的影响,终端用户更换车辆的需求动力不足,货车市场整体表现较为疲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年货车销量共计336.2万辆,与上一年度相比下降了5%。其中,重型卡车销量为90.17万辆,同比微降1.03%;中型卡车销量达12.76万辆,同比增长19.04%;轻型卡车销量为190万辆,同比增长0.28%;微型卡车销量为43.32万辆,同比降幅达30.85%。卡车市场整体销量下滑在预期范围之内。一方面,在2021年之前,卡车市场曾历经多年的非理性高速扩张,早已从增量竞争阶段过渡到存量竞争阶段,市场态势趋于理性与平稳,在没有重大外部刺激因素的情况下,销量很难出现大幅增长。另一方面,2024年货运行业中车货供需矛盾愈发突出,“趴窝”现象比往年更为频繁,市场运力明显超过实际需求,这直接导致运费持续低迷。卡车司机运营收益减少,经济压力增大,从而极大地抑制了市场对新车的购买意愿和购买力。

图片

NO.2

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快速提升

尽管整体卡车市场低迷,新能源商用车却实现了风景独好。2024年,新能源商用车国内销量53.2万辆,同比增长28.9%,市场渗透率达到17.9%。其中,新能源重卡销售8.2万辆,同比增长139.4%,市场渗透率为13.62%;新能源轻卡销售9.9万辆,同比增长了120%,渗透率已接近两成。根据行业共识,新能源市场占比超过10%之后,将会迎来更为迅猛的发展时期,再加上现在新能源车辆的续航能力和基础设施都已经基本成熟,并从原来的政策驱动转为市场驱动,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已然成熟。另外,从各家主机厂商务年会释放的信息不难看出,2025年新能源商用车将继续从温和增长向爆发式增长演进,速度还会加快,看点十足。

图片

NO.3

卡车“出海”热度上升

在国内商用车市场逐渐转入存量竞争的背景下,出海拓展海外市场已成为商用车企业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商用车出口90.4万辆,同比增长17.5%,而国内市场销量却同比下降3.9%,出口形势远远好于国内市场。2024年,多家商用车企业在海外市场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中国重汽重卡出口达到13.5万辆,一汽解放中重卡出口6万辆,陕汽重卡出口6万辆,东风商用车海外销量达到2万辆。行业预测,2025年中重卡海外市场销量将达到35万辆。为了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各大商用车企业纷纷加大对海外市场的重视程度。除了传统的卖车业务,企业也开始加强与当地经销商的合作,建立更广泛的销售和服务网络,同时注重售后服务团队的建设,提高维修和配件供应的效率,积极推进本土化运营,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特点,调整产品策略和营销策略,做好了在海外市场大展拳脚的准备。

图片

NO.4

TIR运输成物流热点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落地,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跨境运输线路和业务也开始火热起来。与此同时,我国卡车生产制造水平稳步提升,车队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为TIR跨境运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TIR证持证人企业数量大幅增长,从2023年的25家迅速发展至191家。2024年,多条重要TIR国际运输线路相继开通。从河南郑州至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搭建起中原地区与中亚的物流通道;白俄罗斯—中国甘肃武威线路,为中白贸易往来增添新动脉;山东省首条至哈萨克斯坦的TIR国际道路运输路径,助力山东物流走向中亚;赤峰市至莫斯科的国际公路运输线路开通,进一步拉近了中国东北与俄罗斯的物流距离;喀什至迪拜TIR国际公路运输线路的贯通,为中国西部地区与中东地区的贸易往来提供了高效物流支持。新的一年,相信TIR运输的热度还将持续,参与企业更多,路线也有望更广,这对于当前国内“内卷”严重的行业发展状态来说是件好事。

图片

NO.5

传统重卡巨头“新赛道”强势追击

2024年,新能源重卡以8.2万辆收官,同比大涨139.4%。值得注意的是,从新能源重卡品牌竞争格局来看,除了发力比较早且一直处于第一梯队的三一和徐工之外,传统重卡巨头也开始强势追击,无论是销量排名还是增长率都表现突出。具体销量表现来看,2024年,一汽解放销量9490辆居第三,同比上升340%,市场占比11.57%,占比同比增加5.26个百分点,是占比同比增加最多的车企。中国重汽、东风汽车、陕汽集团这三个传统重卡“大佬”销量也均在6000辆以上,分别位居行业第四、第五和第六名,同比分别增长294%、125%和190%。现如今,新能源重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老牌车企快速跟进,能否利用品牌、技术、生产和服务等综合优势逆袭,将成为行业一大看点。以上2024年商用车行业“意料之中”的变化是否与你的意料相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图片

NO.6

延迟退休的风吹向“大车”司机

2024年,公安部发布《关于修改〈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决定》,明确自2025年1月1日起,将大中型客货车准驾车型的年龄上限由60周岁延长至63周岁,这一政策在大车司机群体中引发了广泛热议。

从政策背景来看,延迟退休已成为一种趋势,同时,近年来大型客货车从业人员减少,在这样的形势下,延长大中型客货车准驾年龄上限的政策出台也就不难理解。

对于这一政策,人们的看法不一,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一部分网友认为当前行业“内卷”现象严重,客货车司机生存压力大,长时间在驾驶环境下工作,许多司机都患有各类职业病。尤其60岁之后,身体机能和精力都有所下降,继续上路开大型车,不仅自身精力难以达到要求,还可能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不负责;另一部分网友觉得60岁退休相对较早,延迟退休能够让他们多运营几年,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而且,这一政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司机短缺的压力,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图片

NO.7

大马力“竞赛”加剧

在货运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运输效率成为了企业和从业者追求的关键目标。为了满足市场对高效运输的需求,各大卡车生产厂家纷纷投身于大马力“竞赛”。

现如今,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燃气车,都在马力提升上不断取得突破。从最初的460马力为主力,到500、600、700、800马力,甚至更高。截至目前,重卡最大马力段车型已经达到840马力。而在工信部第391批新车公告上,重汽豪沃TX系列牵引车更是以1122马力的超强动力亮相。

然而,2025年市场竞争仍将持续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各个主机厂是否还会在马力比拼上继续创新高,以及卡车运输市场是否真正需要如此多的超高马力卡车产品,这些问题值得行业深入思考。一方面,不断提升马力可以满足部分高端客户对极致运输效率的追求,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卡车技术的进步。但另一方面,超高马力的卡车产品往往伴随着更高的生产成本和售价,这会增加用户的购车和运营成本。此外,过高的马力在一些实际运输场景中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反而会造成能源浪费和资源闲置。

图片

NO.8

“油”“气”之战愈演愈烈

2024年,在油价差异带来的显著成本优势推动下,卡车领域中燃油车向天然气车转换的热度持续攀升且不断扩大,二者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从区域分布来看,燃气车的应用范围正从传统的西北、西南地区逐渐向全国拓展,呈现出明显的“南下”趋势,已经蔓延到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区。在车型方面,燃气车的覆盖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以往的牵引车延伸至载货车,从重卡领域进一步拓展到轻卡领域。从应用场景来看,从干线物流运输向快递快运、危险品运输等多领域蔓延。

从各家2024年新产品发布和商务年会上的参展车型也能看出,2025年燃气车仍会是卡车市场的大热门。

图片

NO.9

混动路线受追捧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整个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转型。不过,当部分用户将目光投向新能源车时,续航里程焦虑以及补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成为他们选择新能源车的障碍。

对于当前的卡车用户而言,省油、高性能以及路权优势,是关乎运营成本与效率的关键因素,也是他们当下最为现实且急切的需求。正因如此,混动技术在2024年的卡车市场中大放异彩,表现极为亮眼。福田、长城等企业率先布局,推出了一系列混动重卡车型,解放、比亚迪等车企也纷纷在轻卡混动领域持续发力,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与市场推广力度,丰富产品矩阵,为轻卡混动技术路线的车型开拓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回顾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技术迭代的过渡阶段,混动技术凭借其能够有效融合燃油车与纯电动车优势的特性,发挥着重要的过渡作用。考虑到当前技术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及用户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混动路线无疑将继续在市场上保持较高的热度,持续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与追捧。

图片

NO.10

“两新”政策持续加码

2024年7月,交通运输部与财政部携手推出老旧货车报废补贴政策,全力推动国三老旧货车的淘汰更新工作,该政策给出了极具吸引力的补贴额度,最高可达14万元。然而,现实推进过程中,各地政策落地进度迟缓,与此同时,卡车用户受困于整体运营收益欠佳的状况,致使这一政策对市场的提振效果未能如预期般显著。

2025年1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在延续2024年政策的基础上,将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的补贴范围进一步拓展至国四排放标准的营运货车,不仅在时间维度上有所延伸,补贴车辆类型也更加丰富,2025年商用车销量成绩是否“好看”,和这一政策的落地执行将有着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