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自主化 场景应用不断拓宽 低调的未势能源藏不住了

发布日期:2022-09-16·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赵玲玲 编辑:李沛洋
记者:赵玲玲 编辑:李沛洋

以氢能,顺未来发展之势。

从“未势能源”这个名字上大概就能看出长城布局氢能的野心。

自2019年成立以来,未势能源就不断提速发展。如今,瞄准了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供应链生态的未势能源,已经逐步形成“链主”型发展模式。

近日,在保定办公地,未势能源向媒体介绍了其最新的发展情况。

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化

打破“卡脖子”技术,是中国汽车产业长期以来的关注点。在氢能领域,自主创新俨然也成为了衡量企业水平的硬指标。

据未势能源技术总监兼总裁助理崔天宇介绍,未势能源已经实现“电堆及核心组件、燃料电池发动机及组件(控制器等)、Ⅳ型储氢瓶、高压储氢阀门、氢安全、液氢工艺”六大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完全自主化,多项技术均突破了“卡脖子”的行业痛点。

去年年初,未势能源发布车规级“氢动力系统”全场景解决方案“氢柠技术”,是一套车规级“氢动力系统”全场景解决方案,被称为“1+3+5”,即1整套车规级研发体系,3大技术平台和5大性能优势。

具体来看,1整套车规级研发体系是氢柠技术的根本,它包含100多项企业标准,500多项硬件需求,5000计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零部件和材料,并通过试制试验确保产品的高性能、高质量和低成本。3大技术平台——氢电平台(HE)、电堆平台(HS)、储氢平台(HP)是氢柠技术的核心。5大性能优势指高功率、高耐久、高温度、高效率、高互联。

此外,在燃料电池系统核心技术上,未势能源拥有“混动”氢循环技术、全新一代“氢魔盒”和诺德(NODS)云医生AI检测技术。在膜电极上,未势能源膜电极研发团队创新的“梯度技术”,实现“高性能”特质。未势能源还自主研发HMS(氢管理系统),可实现系统阀门及传感器等电气元件的高精准控制,集成氢安全软件控制策略,对供氢系统的安全进行主动监测。

在产品端,未势能源已覆盖氢燃料电池系统及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空压机、氢循环系统,储氢系统及70MPa储氢瓶、瓶阀、减压阀等关键零部件,综合性能实现全面突破。

目前,未势能源已经研发多款燃料电池发动机产品,包括95kW乘用车燃料电池发动机、110kW商用车燃料电池发动机、200kW级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部件级国产化率实现100%,相较市场主流产品成本下降约28%。

其中,200kW级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是国内首款采用“混动”氢循环技术开发的创新产品,系统功率密度突破760w/kg,最高效率60%,耐久性达到20000h,续航提升10%。

拓展场景应用 助力产业发展

未势能源市场总监阮艺亮介绍,国际氢能委员会分析了35个具有代表性的氢能应用领域,到2030年,其中22个领域的总体持有成本(TOC)将与对其它低碳替代方案具有竞争力。这些领域将占约全球能耗的15%。其中中重型卡车、大中型客车、叉车等领域将更有竞争力。

诚然,作为公认的终极能源,氢能已经成为汽车领域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而以我国的现阶段条件和基础来说,商用车领域也是氢能动力落地的排头兵。

未势能源也早已瞄准相关应用场景,前瞻性布局,并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

早在2010上海世博会期间,未势能源旗下的上燃动力就作为燃料电池系统配套商完成观光大巴动力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

据介绍,得益于技术与产品的领先优势,未势能源100辆49吨氢能重卡项目在去年落地投运。110kW商用车燃料电池发动机已配套国内十余款车型,应用于中长途重卡、城市公交、环卫车等多个示范场景落地运营。去年10月,未势能源旗下上燃动力的100kW燃料电池系统配套万象汽车生产的氢能公交车在临港片区临港7路、临港7路B线正式投入运营。

如今,发展氢能已经上升到顶层设计。今年,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指出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

阮艺亮指出,买车贵、用氢贵、建站难等成为推广的卡脖子环节,商业模式创新是燃料电池商用车破局之道。政策体系对商业模式的探索要求十分明确,各地各企业都在试水新模式。对于未势能源来说,2022-2023年要夯实技术产品领先优势,2024-2025年扩大物流商业化运输场景,2025-2030做好全球场景商业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