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
从1990年开始担任江淮的厂长之后,发生过几次对后来影响深远的事情,让我印象很深刻。一方面因为当时作出这些选择和决定是不容易的;另一方面,这些决定对后来的江淮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发动机的一“下”一“上”
1990年,江淮工厂有3310名职工,主导产品是一款3吨级的轻型卡车,但当年的产量仅为954辆,市场份额非常低并且销售不畅,一年的销售收入也只有3000万元,亏损严重,效益很差,在整个行业当中排名第29位,很靠后。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们决定转型做客车底盘,但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资金不足。这时我就决定把当时G427发动机的项目停掉。当然一下子停掉这一项目并非易事,毕竟已经研发了8年,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但我还是坚持把它停掉了。发动机专业出身的我清楚地知道,在研发一款发动机的过程中,铸造、机械加工、调试到验证等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当时南汽依维柯引进一个发动机项目花了7亿元,而当时江淮的预算只有300万元,根本不可能完成。必须停掉发动机项目,把厂房腾出来,把钱腾出来才能做客车底盘,才有机会翻身。
用哲学规律“否定之否定”来形容江淮发动机项目正合适,因为在1990年被否定过的发动机项目,2002年又重回江淮。事实证明,当时的客车底盘这条路确实走对了,1993年,江淮的底盘销量达1万辆。在随后3年的时间里,销量连续翻番,为江淮拿到了第一桶金。随后,江淮重新开始整车业务,陆续推出轻型卡车和MPV。尤其是瑞风商务车的大卖,不仅提升了江淮的品牌影响力,也使江淮利润大幅增长。2002年,随着瑞风商务车国产化率的不断提高,我们决定将发动机项目重新提上日程。一方面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我们有必要掌握核心技术;另一方面,我们也有资源有条件去研发,当时我国汽车零部件的配套环境和产业链水平,已经具备了助力我们做好一款发动机的条件,就这样曾经被否定的发动机正式回归。总而言之,发动机的一“下”一“上”是为了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
■对汽车情有独钟
汽车真的太有魅力了。无论是现在的智能化还是经济转型都离不开汽车工业,它不仅直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整个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我心心念念想造车。于是在江淮赚到第一桶金之后,也就是1993年,我们开始利用成熟的底盘技术造卡车。当然,造车不是那么容易的。当时江淮做了很多样车,虽然已经慢慢成型,但一直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一款国际上最新的卡车样本,这才发现原来我想要的卡车就是这个样子。很快我们就想办法通过进口的方式买回来这辆卡车,并且开始琢磨着怎么把它造出来。这时又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知识产权的问题;二是成本问题。于是我们开始四处寻找做整车驾驶室的模具,当时有经济实力的车企都是直接从日本狄原公司购买,但我们没有这个条件,只能到处去找,北到石家庄、南到柳州,终于找到一家可以做出这种驾驶室的台湾公司。通过这家公司,我们做出了完整的全套模具,从而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再加上江淮成熟的客车专业底盘,经过1994年和1995年两年时间,我们完成了从产品开发、生产技术准备到技术改造的全过程。1996年江淮轻卡正式投放全国市场,我们创造了惊人的“江淮速度”。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1999年内陆城市的商业和物流越来越活跃,对多功能商务车MPV的需求日益加大,但当时还没有国产的MPV车型,因此我又将目标投向了这一市场。我们看中了韩国现代H1车型,想通过合作的方式引进这款车,经过了双方几轮的谈判却都没有取得进展。不过在2000年迎来转机,当时有一位现代高管要去奇瑞汽车考察,我就陪他坐车从合肥到芜湖。正是这一路的交谈为我们找到了突破口,促成了江淮与韩国现代的合作,在2001年签定协议正式引进瑞风MPV。2002年,通过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的本土化,最终实现了瑞风的国产化,看着它一步步成为提升江淮整体影响力的王牌产品,并且大卖了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