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纲要引领汽车工业发展

发布日期:2021-11-01· 中国汽车报网 赵英 编辑:王琨
赵英 编辑:王琨

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发布。这一纲领性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纲领。《纲要》对“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做出全面部署,描绘了崭新的、凝聚人心的蓝图,为中国未来5年及15年的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和行动方案。这一纲领性文件,也必将对中国汽车工业5~15年的发展,起到巨大引领和带动作用。笔者从自己学习《纲要》的体会出发,结合汽车工业发展实际,谈点想法。
  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基轴
  《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而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则要实现“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可以说,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方针。
  笔者理解,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意味着不再过度追求发展速度、规模,而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立足于国内市场,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使经济持续稳步增长;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发展韧性、产业竞争力得到较大提高。
  同样,汽车工业的发展也要在高质量、高水平轨道上前行。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发展,互为支撑,相辅相成。只有立足高水平发展,才有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必将加速高水平发展。
  首先,中国经济在“十四五”期间,除去外部可能发生的突发冲击外,有望保持年均5%~6%的增长。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常态。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十四五”期间乃至到2035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不应再过度追求规模扩张。从中国车市现状看,也难以继续依赖规模扩张获得持续增长。中国汽车市场已进入成熟期,除了出口有望大幅增长之外(当然,出口短期内大幅增长可能性不大,尤其在发达国家市场),笔者认为正常年份也就是年均3%左右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汽车工业必然要立足国内循环,争取进入国际循环,获得较高质量的增长。
  其次,“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消费者对汽车产品水平、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将倒逼我国汽车工业朝着高质量、高水平方向发展。
  第三,中国汽车工业高质量、高水平增长,主要体现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持续升级换代、功能增加、附加值提高;生产工艺、生产方式、生产装备水平提高;汽车关键零部件(例如车用芯片)、关键原材料(例如车用电池新材料)、关键生产装备(例如工业机器人)存在的空缺得到弥补等方面。
  第四,成功应对汽车工业新技术革命,在新技术革命的核心领域——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开发与市场化方面居于世界前列,是中国汽车工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核心。
  第五,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要为完成国家承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应有贡献。在汽车生产过程中,实现绿色生产;通过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加速节能减排进程。笔者想特别强调的是,汽车工业固然在节能减排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但是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程中,我国重化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更加重要。
  最后,随着汽车工业以高质量、高水平形态发展,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逐步改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取得较大进展,有望涌现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若干大型跨国整车企业集团。同时,将推动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增强开发能力,涌现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统筹发展与安全是汽车工业稳定发展的保证
  《纲要》提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为此,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依笔者所见,《纲要》中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办好安全与发展两件大事,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均为改革开放以来具有重大战略转变意义的新提法,体现了新时代的战略构想与指向。这正是中央根据国际风云变幻,提出的如何在世界动荡变革期争取相对稳定发展的应对之策,值得汽车业高度重视。
  统筹发展与安全,对汽车业来说,首先,要强化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进一步补齐产业链条中的空白,弥补核心开发能力的不足以及核心汽车零部件的缺失。要提高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度。
  其次,要强链、固链,增强汽车产业链条中相对薄弱部分的产业竞争力。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在对外开放中,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了较快的规模扩张。但是,在实现规模扩张、快速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条的同时,在很多重要领域、重要环节存在着过度依赖外部供应,导致产业不安全、潜在危机增加的状态。最近,影响全球汽车产业的芯片短缺,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再次,要注意争取外部人才、技术资源时,可能存在的风险,尤其是和西方国家进行技术合作、交流时存在的风险。汽车工业既不能因为某些国家打压就关起大门,也不能不警惕某些国家和势力的打压。汽车企业对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应进行政治经济研究,做好预案。
  最后,在进入国际市场时,进行充分的安全风险评估。尤其在跨国投资前,要做好风险评估,有应对预案。在这方面,我国汽车企业刚刚起步,有必要借助外部力量予以支持。
  笔者认为,汽车工业“十四五”期间的对外投资,应当以周边国家、“一带一路”国家为重点。这些国家在市场需求、政治环境等方面相对安全,但并不意味着进入这些国家就可以高枕无忧。
  创新发展是汽车工业发展的核心
  《纲要》把推动科技创新摆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专设一篇,从不同角度予以强调,并且描述得非常详尽。“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说,我国在新发展阶段能否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安全的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能否加速提高。
  汽车工业要取得高质量、高水平、安全发展,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置于核心位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汽车工业由大变强,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适应新技术革命巨变的关键。
  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主战场,是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而诞生的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装备、新生态。随着汽车工业新技术革命的加速推进,汽车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上面临多重严峻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纲要》在相关章节,把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重点科技攻关、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项目予以列出,既凸显了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在全国创新行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明确了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战略突破方向。
  在推动汽车工业创新中,要打破传统汽车工业发展形成的某些思维藩篱,充分发挥想象力。要鼓励其他行业力量进入,进行不同的创新尝试。新技术革命会诞生很多区别于既往汽车工业中出现的技术创新,不仅汽车产品发生了深刻变化,汽车应用方式和生态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在创新中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四方联合的力量和机制。
  当代技术创新就整体而言,已进入数字时代。经济发展也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在这个技术全面变革的时代,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应当有更加广阔的眼界和前瞻。要形成在汽车工业新技术革命中居于世界前列的技术开发能力,就要加速培养一支掌握最新技术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要尽力保持与发达国家汽车技术研发人员的深度交流。
  在新技术革命中,汽车业不仅要密切注意围绕汽车产品研发、使用出现的变化,而且要关注随着汽车使用新形态、新生态之后发生的变化,因为有些变化是过去行业发展前所未见的,例如围绕智能驾驶出现的一系列新挑战。《纲要》在这方面予以了关注,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无人驾驶、在线医疗、金融科技、智能配送等监管框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规则。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除了面临技术挑战之外,还面临法律法规、道德伦理等问题,值得行业深思和重视。当前,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引起的“软环境”变化,汽车界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