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平权”考验车企研发实力和制造功底

发布日期:2025-04-07· 经济参考报 编辑:王琨
编辑:王琨

今年以来,“智驾平权”在汽车业呼声四起,不仅新能源车高阶智驾下探至10万元以下车型,燃油车也以“油电同智”为旗号发起“平权”行动,让智驾普及成为可能。然而,新近发生的一些安全事件把智驾推上了风口浪尖。

事实上,智驾技术的初衷是为了降低人为失误,使驾驶更加安全,智能化是汽车业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因而在“智驾平权”的推进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绝非车企的推动能力和营销能力,而是车企的研发实力和制造功底。

在专家看来,虽然智驾技术突飞猛进,但离真正成熟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任何复杂场景中的突发状况,或者意想不到的小概率事件,都有可能成为交通事故的元凶。尤其是采用纯视觉方案的智驾系统,在遇到雾天、强光或扬尘等低能见度条件下,对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尚无法做到及时反馈,这大大增加了行车风险。

从这个角度来看,热衷于“堆料”的车企比起那些追求“极致性价比”的车企,还是具有更强的安全意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越多,识别能力更强,这是不争的事实。

还有一个关键事实,尽管国内不少车企宣称自己的产品无限接近L3级别(有条件自动驾驶),但当下的智驾只能作为减轻驾驶疲劳的助手,绝非可以放手让其“代驾”。

不可否认,各家车企的智驾水平参差不齐,在这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普通人的确难以辨别。在业界看来,考察一家车企的智驾能力,可以从其研发投入来判断。一个参照系是,公认的智驾头部企业华为,刚刚发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华为研发投入1797亿元,占到总营收的20.8%。

另一个考察智驾能力的指标则是车企的制造水平。与手机行业的代工不同,汽车产业具有复杂的生产技术和上下游供应链,各个环节风险巨大,对品控的要求也极高。

尽管当下新技术迭代快速,车企在制造领域的积淀和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仍不可小觑,这也是跨界造车的科技企业往往选择与制造功底深厚的传统车企合作的原因。传统车企虽然并不擅长“功能炫技”,但对于“极端场景下的生存率保障”还是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长期的技术积淀。

放眼更长远的未来,相比单车智能,“车路云一体化”才是真正可以实现自动驾驶的方式。

如今,在矿山、园区、港口等相对封闭的应用场景,端到端无人驾驶技术正在快速产业化落地。甚至可以看到,运行在这些封闭场景中的汽车已经没有驾驶舱,完全成为“车路云一体化”控制下的智慧终端。

不过,在开放道路实现“车路云一体化”仍然遥远,不少汽车产业链企业表示,“车路云一体化”基础设施投入巨大,且尚未有清晰的商业化模式。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单车智能相对更容易实现。

从全球范围来看,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产业发展,中国汽车业在智驾领域已处于引领地位。然而,要真正实现“智驾平权”,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包括法律、政策、产业、科研等方面的深度协同。

值得期待的是,在快速演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加持下,智驾领域正在打开新的发展空间。不久的将来,汽车将不再是个人驾驶工具,而是整个社会交通系统的一部分,是庞大的智慧交通调控系统下的移动终端,这才是“智驾平权”的终极形态。(吴蔚)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