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加速上车,AI专业人才短板如何解决?

发布日期:2025-03-20·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赵建国 编辑:李沛洋
记者:赵建国 编辑:李沛洋

近来,越来越多的车企宣布DeepSeek上车,助力2025年“全民智驾”逐浪前行。

AI算法研究员、AI技术专家、AI研发工程师、智能驾驶标注员……近日,从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到外资品牌汽车企业发布的招聘公告中,几乎无不将各类AI技术人员列入重点招聘对象,甚至有的车企直接给AI技术人才开出了年薪百万起步的招聘条件。

事实上,在部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对口“求职难”之际,汽车AI技术相关人才却出现了紧缺的态势。AI专业人才短板如何解决,成为行业普遍关注的热点。

人才培养的他山之石

近年来,人工智能逐渐“火”遍全球,AI技术特别是汽车相关的AI技术人才早已成为行业争抢的“香饽饽”。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的未来。”在北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曾文翔看来,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路协同等领域,掌握核心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产业竞争的重要依托。而在相关人才培养方面,欧美日韩等汽车强国通过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创新培养机制,为这类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据介绍,在汽车行业所需的AI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跨学科教育体系是重要模式。其中,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开设“自动驾驶系统工程”硕士课程,涵盖AI深度学习算法、车载传感器融合、交通伦理等12个交叉领域。学生需在博世、大陆等企业完成300小时项目实践,并参与欧盟相关智能交通课题研究。这种“理论-实践-研发”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兼具算法开发与工程落地能力。而美国斯坦福大学则是通过建立“汽车AI实验室”,允许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心理学专业学生跨院系组队,通过模拟城市环境中的自动驾驶测试,培养系统性思维。

除了大学主导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还有汽车企业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日本丰田在东京大学设立专门的研究所,每年投入20亿日元,开展车载AI攻关。研究人员白天在企业参与L4级自动驾驶技术开发,晚上返回校园学习理论课程,这种“双栖培养”模式有效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和技术转化周期。而特斯拉则推行“代码即产品”理念,要求AI工程师直接参与车辆路测,通过真实场景中的算法迭代,培养出既能编写神经网络模型,又懂汽车动力学特性的复合型人才。

政策引导构建人才生态

“无论在哪个国家和地区,人才培养与政策支持密不可分,汽车AI人才培养同样如此。”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欣认为,当前国内汽车产业正处于智能化转型关键期,汽车AI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缺口巨大,算法优化、芯片架构、数据安全等领域的领军型人才更是短板明显,亟需借助国外人才培养经验来助力国内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在政策引导构建人才生态方面,欧盟通过“数字欧洲计划”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高校与汽车企业共建汽车AI实训基地。学生在宝马集团慕尼黑创新中心可接触价值千万欧元的自动驾驶测试平台,这种政府牵头的资源共享机制,使理论教学始终与产业前沿科技发展同步。

在英国,通过发布相关政策,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并支持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英国明确了将高等教育资源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结合的发展蓝图。为了培养汽车人工智能人才,英国高校采取了“二维并举”的策略:一是推行“宽口径+跨学科”的专业布局,鼓励学生从多个学科角度探索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二是实施“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英国政府还通过增设人工智能相关博士学位项目、激励企业资助学生攻读人工智能硕士学位、强化在职教育等措施,全方位提升汽车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与欧洲有所不同的是,美国强调“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策略,通过多方协作加速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在汽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美国高校遵循“三维知识融合”的阶梯式发展路径,注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全方位融合。同时,美国大学与企业携手,设计灵活多元的研究项目与实习计划,如麻省理工大学的“本科生实践机会计划”、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本科生暑期实习计划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平台。这些举措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还促进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

重视探索教育新模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汽车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汽车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希望能借助人才这一宝贵资源在未来的汽车AI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开设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硕士学位,针对具有工程背景(计算机和软件系统,电气,电气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让学生参与研究顶点项目,与行业合作伙伴建立联系,还能访问尖端实验室设施如机器人中心。其工程学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硕士垂直双学位,5年学制,培养学生在自动驾驶汽车等领域领导和实施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为汽车人工智能领域提供了具备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则与捷豹路虎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生在实习期间参与到汽车智能互联系统开发、自动驾驶测试等项目,毕业后企业优先录用表现优秀学生,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汽车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人才。

韩国政府更将汽车AI纳入《国家战略技术清单》,规定相关企业必须将3%研发经费用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及项目合作,仅现代汽车就与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大学)联合培养了一批批汽车AI专家。

专家皆认为,可以借鉴德国多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日本产学研深度绑定经验、美国创新激励机制中的优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AI人才培养体系,将成为实现汽车强国目标的重要支撑。唯有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才能在全球汽车智能化浪潮中把握发展主动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