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ESG“体检表”,“医治“汽车业”内卷式”竞争

发布日期:2025-03-19·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王璞 编辑:王琨
记者:王璞 编辑:王琨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首次写入《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反内卷”成为各界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在竞争激烈到残酷的汽车领域,“价格战”打得“血雨腥风”,“反内卷”的呼声十分高涨。那么,“内卷式”竞争,究竟该怎么整、怎么治?

汽车人齐呼“反内卷”

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国内汽车市场,销量持续攀升的同时,行业利润却难掩下滑。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收入10.65万亿元,同比增长4%;成本9.33万亿元,同比增长5%;利润4623亿元,同比下降8%;汽车行业利润率为4.3%,相对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6%的平均水平偏低。无休止的低效价格战无疑是导致行业利润大幅缩水的重要原因。

停止损害企业自身利益、扰乱市场竞争环境、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价格战,抵制“内卷式”竞争,正在成为汽车行业的集体呼声。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多位来自汽车行业的代表委员明确表态积极响应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整治“内卷式”竞争,并就如何“不内卷、反内卷”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建议,希望车企变“内卷”为“伸展”,“向左、向右”拓展出更加细分、差异化的市场中寻求机会;通过技术赋能和品质提升,提高产品价值,提升盈利能力,不断推动品牌“向上”,实现企业经营质量的显著提升。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也表示,车企不能只打简单的“价格战”,而忽略了产品的安全、品质和品牌形象。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直言,恶性竞争会减少企业收入,导致企业没有足够的利润和资金增加科技研发和攻关,会降低产品品质,这在长期是不可持续的。全国政协委员、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里达工厂厂长张涛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整治“内卷式”竞争,并不是否定竞争,而是要将竞争从内耗转化为共生,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中通过生态重构和不断创新,在安全、质量、品质、服务方面打造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护城河”,实现从卷价格到卷价值的跨越才是正道,这样的企业才是竞争中真正的强者、胜者。

独具慧眼 识破“内卷”

面对损人不利己的“内卷式”竞争,大家深恶痛疾,而脱离“卷”海,需要全行业拧成一股绳、真正地将“反内卷”落到实处,为整个行业营造良性竞争的氛围,为产业步入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正轨共同努力。

眼下,“反内卷”的理想是“丰满”的,而现实则显得有些“骨感”。有行业机构统计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国内汽车市场共有近30款在售车型降价。最近一段时间密集上市的多款新车型,也以让消费者惊呼甚至倒吸一口气的、一个赛一个低的价格入局。有人笑称,车价不降个10万元,都不好意思说出口;有人抱怨,“跳楼的车价”、密集的上市、无下线地“技术乱斗”,国内车市已“失控”;有人断言,汽车行业反内卷、远离价格战,不可能。

关于价格战,我们当然不能“一棒子打死”,把所有价格战都视为“内卷式”竞争,也不能轻易相信所有标榜“卷技术、卷价值”的企业和品牌就没有滥竽充数、变相内卷之嫌。在“人人喊反”的同时,汽车行业的“反内卷”如何不再沦为一场口是心非的困局,汽车行业的“反内卷”又如何”摆脱“表演式的形式主义”?

“汽车行业在积极践行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是‘内卷’。这需要更科学、更全面、更精准地判定,企业的行为是否触碰到了‘内卷式’竞争的红线。有了精准的判定,才是综合整治的前提和基础。”采访中,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碳数字”)总工程师赵明楠说,“客观评价企业的行为到底是不是‘内卷’,不能单纯看定价、降价、销量等等这些表相,不能一味地判定车价下调就一定是‘内卷’,更不能以销量的提升来‘一刀切’地给予这个企业、这个品牌正面的评价。而是要关注表相背后的隐性因素,比如安全、环境、对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方面的贡献等等,如果销量的攀升是以牺牲这些隐性因素为代价而换取的,那么这种无益于自身和行业的‘内卷竞争力’,就是全行业需要重点整治的。”

在各路花式竞争此起彼伏的眼下,怎么能独具慧眼,识破“内卷”呢?为了呼吁全行业共治,回归理性市场化竞争,今年2月,中汽碳数字邀请了多家汽车企业与相关行业机构共同组建了“全价值链ESG研究工作组” ,工作组的愿景是从ESG治理的角度共同研究,逐步明确、完善衡量“内卷式”竞争的指标、体系和标准,明确行业究竟该“反”什么,使“反内卷”在汽车行业更明朗化、清晰化、具象化,从而为政府部门监督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工作组的任务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内卷’,第二,通过明确内卷的边界,进一步细化到企业哪些指标和底线一旦突破,就有获得无益‘内卷竞争力’的风险,第三,通过指标、数据的判定,对企业的行为进行分级管理,把‘内卷’放在阳光下,让规避内卷的优秀企业获得更大利益,第四,是要进行底线管理,支撑政府划出底线,引导企业的竞争行为不要越过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底线。”赵明楠说。

采访中,中汽碳数字主管赵津告诉记者,目前工作组已经基于ESG体系的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三方面,结合汽车行业初步搭建了一套汽车行业“内卷”竞争行为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降价、销量等等表征,而是涵盖从产品质量到技术安全再到可持续发展等全领域,企业的经营和竞争行为,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触碰到这些指标的底线,就属于“内卷式竞争”的高风险范畴。

“目前,我们基于ESG体系设定的部分一级指标包括环境诉讼数量、客户隐私保护、社区关系参与、员工权益保护、产品安全与质量、供应链企业权益、高管薪酬与激励、反腐败与反贿赂、企业文化与价值观等等。这些指标在用户看来并不直接和自己直接相关,也与汽车市场表现的价格战等等‘内卷竞争’关系不大,但从行业层面看,这些隐性指标却与‘内卷’有着很高的关联。”赵津说。

与这些隐性指标对标,我们会发现,的确近几年车企触碰这些隐性指标的事件时有发生。比如在环境诉讼方面,从生产环节到用车环节,多家车企都遭到过噪声、废弃污染、车内空气质量不合规等投诉;在客户隐私保护方面,随着近几年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车主隐私、车辆信息泄露等信息安全事件频发;供应链企业权益这项指标,也随着市场终端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导致车企向供应链企业“无底线”降本压价的个性循环,欠款、资金链断裂、裁员等事件接连曝出……“如果企业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这些指标和涉及的领域出现问题,那么可以基本判定,这家企业涉嫌‘内卷式竞争’,即便它的终端市场销量可能依然在攀升,但以牺牲环境、安全、质量、客户隐私、供应链企业权益为代价换取的市场规模只是无效、不可持续的‘内卷竞争力’。”赵津说,“对消费者而言,尽管‘冰箱、彩电、大沙发’这类林林总总的‘显性物美’和足以让人心动的低廉价格更引人注目,但安全、性能、售后服务等‘隐性物美’因素依然不容忽视。对消费者而言,价格自然是购车的重要因素。但在价格战和‘内卷式’竞争的环境下,只盯着裸车价选择廉价产品,很有可能受到产品质量欠佳、隐私保护和售后服务不到位的‘隐性冲击’,这也提醒消费者,在关注企业产品价格变化的同时,也需要对企业的ESG价值观、可持续真实表现进行更多观察与考量。”

以ESG破困局 向无益的“内卷竞争力”说不

向无益的“内卷竞争力”说不,汽车行业任重道远。犹如一份“健康体检表”,以ESG治理为突破,通过科学、完善的指标和评价体系数据,使汽车行业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更加具象化、也更有标可依、有章可循。

明确“内卷”的边界是第一步,怎么整、怎么治也是关键。据了解,为了使ESG评价体系更具效力和可操作性,中汽碳数字正在牵头制定《企业可持续治理与发展水平评价指南 ——汽车整车企业》。 “评价指南不仅可以解决ESG领域的一些问题,诸如ESG信息披露格式内容不统一,导致外界在获取和分析企业 ESG 信息时面临困难,难以进行有效的比较和评估的问题;企业对 ESG 治理无从下手、不成体系的问题,以及ESG 评价标准不一、结果混乱导致对同一企业的 ESG 评价结果存在差异的问题等等。还可以通过更规范、更权威的ESG评价体系和标准,使整车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来纠偏、治理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赵津说。

“在全价值链ESG研究工作组成立后,我们召开的座谈会上,多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对通过ESG体系来治理行业‘内卷’的创新思路十分赞同。接下来,在工作的持续推进中,依托我们的评价体系,不仅把什么是‘内卷’做出科学、准确、清晰的判定,还将基于我们的评价指标、标准和数据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深度分析,为企业摆脱‘内卷式竞争’、摒弃无益‘内卷竞争力’量身定制解决方案,为全行业营造健康可持续的竞争环境出一份力。”赵明楠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