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上海研发中心:“中国智慧”+“中国速度”+奔驰标准的共创高地

发布日期:2024-08-09·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王璞 编辑:王琨
记者:王璞 编辑:王琨

从关键技术研发的突破、测试示范的扩大,到产业应用规模的攀升,中国正成为全球汽车数字化、智能化创新的热土。

相关数据显示,到今年前5个月,国内乘用车L2级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渗透率已突破50%,同时汽车网联化技术加速渗透,全国共建设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开放测试示范道路32000多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超过7700张,累计测试里程超过1.2亿公里,各地智能化路侧单元RSU部署超过8700套。截止去年,5G和CV2X前装搭载量分别超过170万辆和30万辆。

开放的创新氛围、日新月异的创新速度和创新效率正吸引越来越多跨国车企在中国建立聚焦于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创新的研发中心。今年4月,聚焦智能互联、自动驾驶及软件等前沿领域的奔驰上海研发中心正式启用。这意味着,作为汽车发明者、作为深耕中国市场近40年的奔驰,在华研发布局也持续深化,从最初的“研发服务本土生产”、到“中国研发、专属中国”,如今步入 “以中国创新,领全球风潮”的新阶段。那么,这个将“中国智慧”和“中国速度”与奔驰标准相互赋能的共创高地,究竟有哪些硬核实力,又酝酿着怎样的“大招儿”?日前,在奔驰上海研发中心科技日上,记者以“科技探索官”的身份进行了探访。

中国速度与创新赋能全球

在奔驰上海研发中心的探访过程中,中国研发主导成为绝对的高频词。在这里,中国速度与中国创新与奔驰严苛的技术标准正擦出越来越多火花。

作为聚焦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以及三点等核心前瞻技术研发基地,由奔驰上海研发中心中国研发团队主导的L2+导航辅助驾驶系统从项目立项到交付,仅用时12个月,研发速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研发的新一代智能泊车系统,更加适用中国停车场景,车位识别率和泊车成功率均达到95%以上;中国研发团队主导的智能人机交互系统,也受到越来越多本土用户的认可,语音交互的平均用户渗透率接近97%,活跃用户的占比超过50%……

中国的创新速度、效率和成果,在奔驰全球研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过去5年,奔驰在华研发投入总计达到105亿元人民币,本土研发团队已超2000人,在中国目前已建成德国以外覆盖领域最全面的研发团队。

探访过程中,奔驰还展示了即将配装在量产车上的最新智驾和智舱科技。其中,奔驰自研的MB.OS架构和“无图”L2++级自动驾驶系统是核心亮点。按照计划,这两项新技术将配装于在明年上市的新车型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研发团队深度参与了MB.OS架构的开发。MB.OS架构并非是简单的操作系统,而是覆盖车端到云端、实现软硬件结合,全面覆盖从智驾到智舱的“中枢神经”。从硬件方面看,智能座舱域采用高通8295主芯片,相比前代在相同的封装空间内,CPU算力提高72%,GPU提高 91%;自动驾驶域采用NVIDIA DRIVE Orin芯片,单颗算力为254TOPS,系统安全等级为ASIL-D,这样的豪华硬件配置为整个架构铺设了坚实地基,软件方面由奔驰主导系统设计和搭建,包括 MB.OS的功能应用、OTA、安全功能等都以更先进的通信能力支撑更丰富、更复杂、更多元的系统功能。以语音交互系统的相应速度为例,基于MB.OS架构打造的全新一代语音交互系统,响应速度提升了1.5倍,响应时间仅需0.2秒;语音系统的训练数据量提升了2~3倍,带口音的普通话识别率提升10%~20%,这其中当然离不开中国本土研发创新团队和合作伙伴的共同智慧。

在“无图”L2++级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中,中国团队同样深度参与其中。该系统按照中国实际驾驶场景和驾驶风格开发,并从基于BEV+transformer+占用网络进化至端到端大模型,为了使整个系统“更懂中国”,所有感知训练数据均采用中国数据,对中国不同地域的红绿灯、路牌、路线规划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差异做到熟练掌握。在探访过程中,奔驰上海研发中心的工程师为记者播放了一段奔驰自动驾驶系统实际路测视频,视频中,开启自动驾驶系统的车辆对“中国式路况”的判断和应对相当精准,俨然是一位能够轻松驾驭复杂路况的 “老司机”。

日前,梅赛德斯-奔驰再获在北京开展L4级城市和高快速路自动驾驶测试许可。至此,梅赛德斯-奔驰也成为首个同时拥有L3和L4级自动驾驶测试资格的跨国车企。这也为奔驰在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的进一步提速、为更多“中国创新”和“中国方案”赋能全球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老司机”的坚持:“无论油电,都很智能”

“无论油电,都很智能”是奔驰作为一名“老司机”,对所谓“传统车企发力智能电动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只有电动汽车才是智能化技术最好载体”的有力反驳与回应。

事实上,配装由中国研发主打的L2+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奔驰长轴距E级车以实力证明,智能化不是电动汽车的专属,传统燃油车同样可以很智能。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奔驰的智能驾驶用户使用率明显提升,6成用户使用L2智驾及L2+导航辅助驾驶,单车单日最长智驾里程超过1968公里。而未来,L2+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将陆续配装到包括长轴距C级车、长轴距GLC SUV、GLC轿跑SUV、EQE纯电SUV、纯电 EQE、S级轿车等奔驰旗下多元动力系统的车型中。

据了解,中国研发主导的奔驰第三代MBUX智能人机交互系统,按照计划,也将配装于包括长轴距E级车插混、长轴距C级车、长轴距GLC SUV、GLC轿跑SUV等在内的燃油、插混等更多奔驰主销车型中。同样,综合能力提升40%的新一代智能泊车系统,也将陆续配装到包括长轴距C级车、长轴距E级车、长轴距GLC SUV、纯电EQE、EQE纯电SUV等车型中,使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电动汽车用户都能享受到同样的智能化体验。

置身于汽车产业百年变革中,奔驰的这份坚守背后,是对技术创新与突破的坚持,是对品牌价值提升的执着,更是对多元化用户需求的满足和尊重。

严苛标准彰显决心

除了在数字化、智能化领域的前瞻技术研发之外,此次探访过程中,奔驰上海研发中心还展示了基础的三电系统开发和严苛的测试及质量控制标准等扎实的“基本功”。

其中奔驰首款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开发的全新插混电池包,目前已在中国完成所有研发放行测试,未来将供应全球市场。作为中国创新赋能全球的又一生动案例,全新插混电池包的项目研发,实现了“中国创新”与“奔驰标准”的完美匹配。

据了解,为了确保全新插混电池包全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稳定性,奔驰以严苛的标准进行了不间断持续8周,超1300小时的防腐测试,是国标要求“144小时”的9倍,并在盐雾测试的基础上,叠加高低温循环测试,模拟客户遇到的真实极端应用场景。测试周期,至少经历2冬和2夏;单次耗时最多超过两个半月远超行业均值。为了使电池包的性能能够应对更丰富的路况,奔驰模拟中国城市拥堵路况及高海拔爬升试验;德国200公里/小时极速测试;美国常见红绿灯道路加速与制动性能测试;瑞典冬季 冰雪道路测试。在气候和温度测试环节,该电池包完成了中国高温高湿坡道测试;美国死亡谷超50℃的极热测试;零下20℃至零下40℃的低温+超低温交变极寒测试,可谓“久经考验”。

奔驰在以实际行动向业界证明,置身于汽车产业百年变革的大潮中,加速转型、前瞻创新与执着坚守、奉行长期主义的目标和战略并不冲突。而“中国智慧”+“中国速度”+奔驰标准的共创,正成为奔驰这艘“百年大船”在转型中实现持续领航的关键。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