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汽车半导体生态峰会 || 广汽研究院廖磊:智能座舱设计 (评价 ) 模型与软件定义智能座舱

发布日期:2023-09-28·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万仁美 整理 编辑:李沛洋
记者:万仁美 整理 编辑:李沛洋

以“链启芯程 · 智造未来”为主题的“2023汽车半导体生态峰会暨全球汽车电子博览会”,由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指导,《中国汽车报》社主办,爱集微承办,于2023年9月26日至27日在深圳福田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本届峰会坚持行业领袖峰会的高端定位,全面助力产业间深度融合与创新,推动上下游产业链伙伴携手合作,共同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科技创新新生态。

峰会现场,多领域、多视角开展的20场特色活动,囊括主峰会、技术研讨、项目路演、专业展览、交流盛宴等,汇聚政、产、学、研、用、投等多个产业圈层,围绕全球及中国汽车半导体产业热点展开交流,峰会重点聚焦新技术、新趋势,深入剖析汽车半导体各细分领域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近百个精彩纷呈的演讲,共同呈现出一幅专业而全面的思维图景。

其中,在9月26日举办的“软件定义汽车专场”广汽研究院院级专家、车载软件专业总师廖磊,做了题为《智能座舱设计 (评价 ) 模型与软件定义智能座舱》的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廖磊:目前,在汽车里软件不是以销售的商品出现,但在悄悄带来产业的变革.软件定义汽车带来的变化,将非常深刻而深远。

广汽研究院院级专家、车载软件专业总师 廖磊

今天想谈一下软件定义相关的智能座舱设计(评价)模型与软件定义智能座舱。这是广汽自己作为一个主机厂的思考。这个片子非常短,大概只有4页,但我希望这4页能够起到一点点他山之石的作用,希望同行也好,或者产业链也好,能够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启发或者有所收获,当然给予批判也是没有问题的。

一、如何系统化思考智能座舱的发展方向

智能座舱系统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很多观点不是主机厂提出来,是卖设备或者卖方案的Tier1提出来的。主机厂到底该不该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想法应该是什么呢?或者怎样产生自己的想法呢?

主机厂最终需要回答:第一,怎样设计出一个好的座舱,一个有特色的座舱。第二,已经存在的座舱系统,怎么去评价它?

一个座舱首先服务于人,应该考虑人所能够感受的因素,人的需求因素。有的人提出座舱应该满足人的马斯洛的需求模型。但是马斯洛需求模型很多是精神层面的,很难去用物理的东西跟它做匹配、做工程化设计比较困难。

在佛教里,六识是“眼、耳、舌、鼻、身、意”。“六识”可以感受外部世界,不可能超出“六识”感受外部世界。一个好的座舱或者一个完备的座舱需要从六个角度对人提供支持和服务。

眼睛是视觉,包含人在车里能够看到的一切,任何东西只要能够被看见就会对人产生一个感受。机器的视觉,车本身也有视觉,即车上的摄像头。

耳朵是听觉,人有听觉,机器也会有听觉,语音识别应运而生。听觉有正负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我想听的东西要很清楚,用的是柏林之声的音响还是杂牌音响?这是声音的体验。如果是噪音,它是负方向,希望它做的越来越低,希望座舱的噪音是低的,防噪的技术也可以做得很极致。

嗅觉可以分为人的嗅觉和机器嗅觉。现在车内能够侦测车里异味的传感器很少,这个维度以后一定会有人去做,它也会为成为一个产业。

身就是体感,包括人的体感和机器的感觉。摸一个按键,表面是粗糙的或者光滑的,坐在座椅里包裹感怎样,这是体感。机器的体感是对你的动作的感知。

意是指意愿,主要对应于座舱功能。功能又分两种。体现人的意愿叫做人工功能。体现机器意愿的叫做自动功能,比如自动驾驶。特定工况中,人的意愿和机器意愿存在博弈的过程,在自动驾驶中这是很重要的课题。

我们应该怎么去发展这个模型呢?

刚才讲的是人的感受,这是我们构建模型的起点,也是模型的第一层。

模型的第二层是座舱设计要素,也就是我们设计座舱所能够控制的对象。以视觉举例,能够使人产生视觉的设计要素包含什么呢?有座舱空间,造型,布局,内饰,屏幕,灯光等。这些设计要素还只是一级的,还可以具体细分下去。比如屏幕又可以细分为尺寸、分辨率、其他物理特性,以及UI和UE等。这些设计要素对于视觉有影响,为了满足人的视觉上的愉悦或者舒服,可以在这些要素上下功夫,这些要素是提升或者挖掘的点。

智能座舱设计(评价)模型还需要第三层,也就是设计和评价的维度,比如高品质,电控化,跨领域,易用性,场景化,个性化,学习性等维度。评价维度的列表可以无限的延伸下去,这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

以高品质为例。比如,现在2K屏越来越多,以后4K屏会越来越多。氛围灯将会是全彩色的,这都是高品质驱动的结果。屏幕和灯光当然是电控化的。假如把内饰甚至把布局都做到电控化从而可以改变甚至变形,就像变形金刚,这个车是不是很让人惊艳呢?为什么不可以呢?能不能做到和成本上划算不划算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如果让很多内饰表面也变得可以去显示一些信息,变成可显示的表面或者是可发光的表面,就成为了另一种创新方式,这是另外一个评价维度,即跨领域。这些设计要素,如果能够俩俩结合,可能产生创新的机会、方向。

易用性跟功能关系更密切,功能易用性的分析是超级巨大的课题,今天不细说了。

还有一个维度是场景化,比如说,氛围灯可以跟随驾驶模式改变或者音乐改变,这就是场景化。如果把场景化跟每一个设计要素匹配,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产品竞争特色。

个性化跟车机要素交集的地方也会成为创新点,比如用户定义氛围灯,氛围灯颜色可调,由自己定义,定义到什么程度,这有很大的空间。

学习性是又一个维度,能不能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随着时间的推演进行学习,这就与人工智能扯上关系了。

人的感受和需求层,座舱设计要素层,设计评价维度层构成了智能座舱设计(评价)维度的三层结构。第一层是完备的,第二层可以根据第一层去分类拓展,第三层的维度可以不断延伸。我们认为现在市面上所有的座舱里宣传的产品特点,创新点都能在该模型里找到对应。

来聊聊如何利用这个模型实现创新设计。

如果你想把屏幕相关的体验做到极致,可以针对屏幕的任何一个要素在所有的维度上去进行思考,也许就可以找到产品带有自己品牌特色的竞争方向。

比如,想在屏幕HMI上面做差异化的竞争。我们试着把UI/UE和高品质做结合,全3D的界面就有了,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全3D的界面一定会出来。

多屏幕属于跨领域,给每个功能分区配一个屏幕就是多屏幕。

场景化的UI/UE是指在不同场景时,不管是中控屏还是哪个屏幕上面,UI布局跟着场景变化而相应变化

个性化的UI/UE则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计,在不同的场景下自动把最经常用的功能放到界面的最显眼位置,并以最合适的大小出现。

最后还可以让汽车学习用户使用屏幕的习惯,从而让UI/UE按照你的习惯变化。

如果主机厂围绕着一个东西做到极致,软件定义智能座舱就出现了。

为了满足上面提到的全3D界面、多屏幕、场景驱动UI/UE,用户定义UI/UE和自动学习的UI/UE,我们需要对软件架构进行设计:设计人员根据场景选择不同的控件、布局和屏幕。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者在中控屏上去设计改变布局和控件,以及选择同一个信息投放在不同屏幕上。车辆或者云端有学习的工具、引擎,不断学习用户的使用习惯。通过这些设计就可以实现软件定义智能座舱。

简单回顾一下。处于思考智能座舱系统化发展方向的需要,我们提出了这个模型。模型分了三层,第一层是人的感受,第二层是座舱设计要素,第三是设计和评价维度,这三层构成了模型主要内容。很多空白可以去填、可以去创造的东西。如果你想打造一个很有特点的座舱系统,可以寻找执行的点、控制的点,在可控制的点做专门的软件架构设计实现有竞争力的产品形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