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 新人才 | 岚图汽车:青年人才是企业的先锋力量
开栏语:广大青年奉献基层、扎根一线,在科技创新、乡村全面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等各领域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追逐梦想、激扬青春,展现出了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在汽车行业,也有这么一群新青年人才,他们推动电动化、智能化大潮滚滚向前,他们在中国汽车国际化进程中勇挑重担……本期开始,“新青年 新人才”栏目将聚焦汽车行业中那些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26034辆!今年1~3月,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岚图汽车”)销量同比增长59%,其中仅3月销量就达到1万辆,同比增长64%,今年一季度实现“开门红”。
不断攀升的销量,反映出岚图汽车蓬勃发展的活力。据了解,岚图汽车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1岁。“青年是岚图汽车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一直将培养青年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正如岚图汽车首席执行官卢放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所言,岚图汽车秉持“让汽车驱动梦想,为美好生活赋能”的品牌使命,致力于打造中国高端电动汽车领导者,而青年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力量。
多措并举培养青年人才
近日,随着岚图汽车L3级智能架构技术“天元智驾”的成功发布,幕后负责技术宣传项目的陈馨旖和她的小伙伴们才松了一口气。数十个日日夜夜的殚精竭虑,从协调内部各相关方面的技术资源到宣传脚本打磨、从现场多方统筹协调再到视频拍摄细节把控,都使她快速成长。“岚图汽车有良好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和氛围。”去年7月入职岚图汽车的陈馨旖告诉记者,公司能够信任和放手让她这样的年轻人在业务中独当一面,既是压力,更是动力,岚图汽车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的良好氛围非常难得。
无独有偶,在岚图汽车制造领域担任焊装工艺工程师的阮梦婷,对自己来到岚图汽车3年多快节奏的工作感受更为深刻。在青年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导师制的帮助下,她很快就熟悉了生产线全流程、供应商协同以及成本控制逻辑,在独立负责智能制造规划成本控制项目时,能高效协调企业内部的技术、生产、IT等多个部门,推动标准化落地。“岚图汽车的导师制和‘岚图学苑’平台对我的成长至关重要。”她说,从导师到公司各部门,对年轻人的工作都提供了许多的支持。
多措并举培养青年人才,是岚图汽车快速成长的“秘籍”。在企业自主培训方面,岚图汽车鼓励导师带徒,根据新员工岗位需求和个性特点匹配“融入伙伴”,不仅传授专业技能,还引导新员工了解企业文化,帮助新员工结合个人特长和企业目标制定年度目标。“这表面上是专业技能的传承,实际上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传递。”卢放认为,它塑造了一种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氛围,不仅为岚图汽车青年人才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更为岚图的长期主义培养了中坚力量。
同时,岚图汽车还充分利用武汉高校资源集中的优势,开展校企合作。先后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0余所双一流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推出“青岚计划”和“扶摇计划”等实习培训和人才培养平台,将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为青年人才铺就了成长之路。
年轻人是用户型科技企业的“活水”
在岚图汽车,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很多企业高管都是“80后”,而中层管理者中不乏“90后”,这让企业充满了青春的朝气。
随着岚图汽车青年人才培养机制的逐步完善,为更多青年人才的涌现奠定了基础。“从进入岚图汽车开始,我们对每一名应届生员工都有一个3年培养计划。”同样是“90后”的岚图汽车人力资源部人才培训专员胡廷告诉记者,前半年将进行企业文化、通用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随后两年多时间就是在各自的岗位上通过导师带徒和项目实战等多种方式培养,让青年人才立足岗位快速成长。
在岚图汽车,青年研发人才的不断加入,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推动了技术创新。其中,岚图汽车新能源技术高级总监黄敏带领的青年研发团队,历时两年研发了岚海动力、琥珀电池等一系列行业领先的新技术。同时,年轻人善于倾听和理解年轻用户的心声,是岚图汽车这样的用户型科技企业的“活水”,助力公司顺利完成“4年4款车,3年3品类”的战略布局,使岚图汽车成为产品布局最完整的中国新能源车企之一。而且,由此打造了一支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形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岚图汽车在国内外市场取得良好成绩,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岚图汽车不断跃迁,在很大程度上与重视培养青年人才密不可分。“青年人才的成长速度,就是岚图的创新速度。”卢放表示,岚图汽车将继续一手深耕内部培养体系的优化与完善,一手拓展外部合作培养人才的广度与深度,在注重内生力量的挖掘与培养的同时,秉承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共同培育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先锋人才。而且,随着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未来还会加强国际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如今,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为岚图汽车带来新业绩,也带来了更多鲜花与掌声。“今天的掌声给人才,明天的掌声靠人才。”卢放表示,岚图汽车将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以适应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