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汽车产业的“崛起密码”

发布日期:2025-04-21· 安徽日报 编辑:齐萌
编辑:齐萌


今年1月至2月,安徽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跃居全国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安徽并非我国汽车产业的“传统重镇”,本世纪初,全省的汽车产量仅有5.7万辆。这之后,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那么,是什么让安徽汽车产业在今年初“冲顶”成功?

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健全与完善,是进步跃升的关键。近年来,安徽省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的整体布局,集聚奇瑞集团、江汽集团、蔚来、合肥长安、比亚迪合肥、大众安徽、汉马科技等7家整车企业,共同形成优质“链主”矩阵,撬动了上下游一大批供应链,造就了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全系列产品,形成了开放协同、互利共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一同成就产业的“硬脊梁”;优化产业政策和以投促引、基金招商的打法,营造了优良的“软环境”。这“一硬一软”共同绘就了全新的产业版图,也成为安徽汽车工业加速崛起的“密码”。

“硬核”生态推动产业爆发式增长

时钟拨回到1999年底。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奇瑞第一辆轿车于这一年的年底顺利下线,并被命名为“风云”,这打破了彼时业界普遍认为“中国汽车工业不能自主开发轿车”的观点。2001年,10辆“风云”轿车出口西亚,奇瑞汽车进军海外市场。

彼时的安徽,汽车产量仅为5.7万辆。

时光飞逝。到了2024年末,安徽汽车产量已跨越至357万辆,安徽一跃成为全国汽车制造第二大省。今年3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安徽今年1月至2月的汽车产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一。

从5.7万辆,到357万辆,这种现象级速度和爆发式增长,因何而来?

外因在于我国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内因是安徽有着完备而“硬核”的产业生态。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安徽逐步以江淮汽车与奇瑞汽车形成两翼,形成了“一商一乘”的强劲双轮驱动模式,并不断强化区域优势,带动产业聚集,从双企业增长极逐步发展成为“合肥—芜湖”双城区域增长极,带动汽车产量持续高增长。

占全国汽车产量份额方面,安徽从2018年的3%逐年攀升至2023年的8.3%,再到2025年初的9.99%,已占据全国的近十分之一。

当下,安徽已集聚7家整车企业,拥有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全系列产品,有着配套完善的全产业链。

零部件层面,拥有规上零部件生产企业1100多家,“兵团式”“阵地战”推进皖北专用车集聚发展、零部件转型升级、后市场提质增效,推动县域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安徽各市各县纷纷各展所长、加速“入链”:宣城聚焦新能源汽车电机及部件、橡胶及轻量化材料核心关键零部件,汽车产业相关年产值已突破600亿元;铜陵和马鞍山专注于零部件配套和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安庆以新能源汽车及专用车为突破口,围绕电池、电控、电机和车身结构轻量化,力争于2025年建设成为产值突破50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池州重点发展镁铝轻合金零部件、汽车电子及功率器件、新能源电池材料三大领域;亳州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极、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配件生产企业;蚌埠在车载显示、汽车玻璃、新能源电池、车用传感器上发力;淮北聚焦陶铝新材料汽车轻量化关键零部件、新能源动力电池箱体;六安则围绕氢燃料电池产业先发优势展开布局。

产业的集聚,让更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皖而行”,也让这条产业链更加坚固。

强化布局抢占新赛道

新能源汽车,是一条新赛道,一个新风口。早在2009年,国家四部委共同启动“十城千辆”计划,拉开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序幕,合肥市成功入选国家“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试点城市,开启了安徽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时代。

10多年后,国产新能源汽车强势崛起,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

为了布局这一新赛道,安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初期就确定了“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强化全链条布局、全要素配置、全方位支持,围绕“链主”打造产业集群。比如,全力推进大众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比亚迪合肥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牵头投资蔚来汽车并招引其将总部落地安徽以及鼓励本土链主进行增资扩产。

2020年,安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尚处于起步阶段。至2023年,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达到86.8万辆。

法规、政策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上也多有领先和探路之举,这为优化汽车产业生态构筑了硬核支撑。

2023年底,安徽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该条例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作为全国首部省级层面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立法,《条例》从安徽实际出发,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了诸多探索创新。比如《条例》提出,鼓励、支持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等方式,开展新能源汽车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支持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汽车领域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鼓励开展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跨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

同是在2023年,安徽出台《关于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链主企业的培育策略,进一步加大对优质链主的支持力度,并力争将省内“链主”企业进一步塑造为一批在解决方案、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使用保障和运营服务等产业链核心环节发挥领导作用的生态主导型企业。

基金丛林驱动集聚成链

以投带引,基金招商。安徽通过成立政府引导基金,同时撬动社会资本、产业资本,并以股权直接投资的方式吸引重大项目落地,逐步完善汽车产业链,促进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的股权融资需求,精准实施招大引强、扶优扶强,重点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设立母子基金计划总规模180亿元的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金。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已设立产业子基金13只,累计实缴到位金额38.41亿元,累计投资金额14.76亿元、投资项目34个。通过建立起多层次、多领域、全周期的资本矩阵,以基金丛林驱动产业加速集聚成链。

1月3日,黄山谷捷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募资总额达5.02亿元。公司专注于功率半导体模块散热基板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及储能等多个领域。

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一批批汽车产业链企业敲响交易所的钟声。2024年,安徽新增汽车行业过会企业1家、在审企业2家、辅导备案企业4家、新三板挂牌汽车企业5家。目前,全省共有汽车行业上市企业27家、IPO过会企业2家、在审企业1家,IPO在辅导备案企业12家。

“我们联合八部门开展上市后备企业资源摸排,组建由中介机构、沪深北交易所专家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对重点汽车企业逐户走访摸排。62家汽车行业企业纳入省级上市后备资源库,占全部省级上市后备资源库14.6%。”省委金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同时,推动汽车企业发债和上市公司再融资。2024年,合力叉车等5家汽车行业企业发行债券89亿元;安徽鑫铂铝业、常青机械实施再融资12.8亿元。

资本赋能,产业向新,安徽汽车产业动能澎湃,未来可期。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