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三菱汽车计划将电动汽车生产外包给鸿海代工,有戏吗?
除了成为日产汽车接盘的“绯闻”主角之一,近来鸿海集团在汽车行业的热度在悄然升温,这次,又被传出与三菱汽车在“暗送秋波”了。
3月20日,据外媒报道,日本汽车制造商三菱汽车计划将电动汽车的生产外包给鸿海集团代工。此举旨在帮助三菱汽车降低生产成本并加速其产品线的开发。而对于鸿海集团而言,一直在数年之前就萌生了一个“造车之梦”。一旦成行,或许还可为鸿海集团与日产的合作埋下有利的伏笔。但是,行业仍然有人在质疑:鸿海集团有承接三菱电动车的代工能力吗?
技术储备究竟如何
从鸿海集团自身的发展来看,其在电动汽车领域一直在悄悄进行技术积累。其实,鸿海集团通过其子公司FIAM(Farasis Energy)生产动力电池,并通过富泰华工业和群创光电制造电动汽车的电机和电控系统。
令人意外的是,在2024年“鸿海科技日(HHTD24)”上,鸿海集团突然发布了MODEL D新世代多功能生活休旅车,以及MODEL U新形态电动中型巴士,同时还披露了为美国合作伙伴打造的北美版MODEL C电动汽车,并计划2025年第四季度正式量产推出。
目前,从公开资料看,尽管其发布的多款电动汽车一直并未量产进入市场,但鸿海集团旗下已经有多款不同款式的电动汽车。如MODEL C定位为纯电动SUV,据称具备造型、空间、动力、能耗等四大优点,在0.28的低风阻数值下,可提供零百加速3.8秒的优异动力表现,以及近700公里续驶里程。MODEL E是与意大利汽车设计公司宾尼法利纳(Pininfarina)共同开发的豪华旗舰轿车,动力性能输出达到约750匹马力,零百加速仅需2.8秒。MODEL T为新世代智能电动巴士,高刚性车体防护设计满足美国联邦运输管理局(FTA)法规标准,最高可搭载400度的动力电池,续驶里程超过400公里。
在相关技术储备及生产能力上,鸿海集团拥有自己的智能电动汽车开放平台。基于此平台,能够灵活地组合硬件模块,软件定义的EE架构也能持续更新车中的所有主要控制器,通过软件更新来不断改善用户体验。其提出的CDMS商业模式(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委托设计与制造服务),也有成功案例。集团旗下子公司鸿华先进科技公司能提供给合作伙伴可定制化的车型。此外,鸿海集团在关键零部件方面也有自研的技术积累,如自主研发制造的“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相较于传统12V电机,升级至48V电机,体积缩小20%,且搭载符合ASIL D最高等级功能安全认证标准的控制器,展现了其在电机、车用ECU、滚珠螺杆、关键零部件等领域的技术研发能力。
代工经验是否够用
除了上述因素,从与车企的合作经验看,鸿海集团并非首次涉足汽车代工领域。2022年5月,鸿海集团就与美国造车新势力洛兹敦(Lordstown Motors)公司正式签订生产制造代工合作协议,俄亥俄州成为鸿海集团在北美地区第一个电动整车制造基地。
同时,早在2023年CES媒体日上,鸿海集团与芯片巨头英伟达达成合作,鸿海精密将生产基于英伟达DRIVE Orin自动驾驶芯片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并面向全球电动汽车企业供货,且鸿海集团旗下的电动汽车也将采用英伟达的自动驾驶芯片和DRIVE Hyperion自动驾驶汽车平台 。这些合作无疑丰富了鸿海集团在汽车制造尤其是电动汽车制造领域的经验。
外电报道舆论认为,对于三菱汽车而言,与鸿海集团合作具有诸多潜在利好。据透露,三菱汽车很可能最快将在未来几周内宣布与鸿海集团的合作计划。通过此次合作,三菱汽车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并加速研发新产品。目前,在东南亚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的三菱汽车,如果这一计划落地,或将更有效率地在东南亚市场推出更多电动化的产品,从而巩固其市场地位。
综合上述因素,鸿海集团在电动汽车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技术创新以及合作经验等多方面都展现出了一定的积累和储备,具备为三菱汽车代工生产电动汽车的能力。“按照一些车企与代工方合作的惯例,如果双方切实开展合作,三菱的技术人员也会到鸿海集团去参与整个制造的技术过程,既要保证产品品质,也会优化生产工艺。”广东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林森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
能否带来新的机会
尽管多数舆论都看好三菱汽车与鸿海集团的合作的方向,但也有行业人士认为其中仍然有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这类合作必然涉及大量的技术,如何避免知识产权风险是个现实问题。”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任传智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三菱汽车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有较为丰富的知识产权积累,也有拥有众多汽车设计、制造专利技术与独特的制造工艺。而鸿海集团尽管在电子制造及电动汽车部分零部件领域有一定技术储备,但与三菱汽车这样的“老”品牌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果双方达成合作,三菱汽车需将部分关键技术知识产权许可给鸿海集团代工所用,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技术泄露风险。如三菱汽车在电驱动系统的高效能量回收技术上有独特算法,如果被鸿海集团用于自己的电动汽车上是否合规,这就需要双方有清晰的约定。同时,对于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工艺是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问题,也需要双方事先进行约定,否则极易产生法律纠纷,而且在制造业这样的纠纷并不少见。
林森也表示,汽车生产的供应链极为复杂,涉及零部件供应商众多。三菱汽车拥有长期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从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部件到内饰、轮胎等周边零部件,都有固定的供应商合作网络。鸿海集团如果为三菱汽车代工,很可能对现有供应链网络带来影响。以往的情况也表明,不同的企业可能会因某些零部件的采购价格、质量标准等问题产生分歧。只有在事先有约定、发现问题及时协商情况下尽量减少这类“内耗”,才能使合作更加务实高效。
“当然,有利的因素是,除了双方各自更加聚焦车型开发、代工制造之外,三菱汽车也并不是就完全不生产整车,大概率的可能是相当于低成本增加了代工的产能,因此也会给更多供应链企业带来机会。”林森认为,但双方能否达成合作,尚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