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行业薪资曝光:这3类岗位最吃香

发布日期:2025-03-20· 中国汽车HRD 编辑:薛亚培
编辑:薛亚培

百万年薪难掩人才荒,人形机器人顶尖人才被硅谷“锁喉”。

从特斯拉Optimus在2022年的舞台上迈出人类般的步伐开始,短短三年,这场看似科幻的技术秀就引爆了全球车企的“造人”狂潮。汽车工业的百年巨头与科技新贵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默契,将战略重心转向一个充满未来感的赛道——人形机器人。当汽车产业链与人形机器人供应链深度融合,一个年产值万亿的新蓝海正加速成型。

在这场群雄逐鹿的激烈竞争中,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逐渐浮出水面——人才的争夺。从实习生到顶尖科学家,从算法工程师到多模态大模型专家,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席卷全球,薪资天花板被不断刷新。

“当前,整个机器人行业正处于从技术验证向小批量量产的过渡阶段,无论是仿生关节技术的精密化突破,还是能源系统的续航能力提升,都需要跨学科的技术攻坚。”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单燕平在与笔者交流时指出。而在人才市场的另一端,一合人力集团首席执行官Nina Dong观察到:“具备强化学习算法能力与硬件工程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资源。”

万亿人形机器人战场,车企疯狂抢滩

自1967年起,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探索便从未停歇,而如今,车企的强势加入,更是为这一赛道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

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无疑是这一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022年,Optimus原型机首次亮相,便以其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健行走能力惊艳四座;而到了2024年,Optimus已进一步具备了人机交互、物体识别、避障等多重功能。特斯拉更计划于2025年小规模量产Optimus,目标年产能高达1万台。

小米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同样引人注目。2021年,小米发布了第一款四足机器人CyberDog;次年8月,又推出了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铁大),该机器人具备强大的情绪感知能力。2025年,小米取得了机械手及机器人专利,CyberOne实现了人物身份识别、手势识别、表情识别等多种功能,并具备了行走、跑步等运动能力。同年2月,小米宣布CyberOne正分阶段落地北京亦庄智能工厂产线,首批量产机型将优先应用于自有工厂。小米计划于今年3-4月展示量产进展,并预计到2026年部署量将突破2000台。

小鹏也不甘示弱,于2023年发布了首款人形机器人PX5,该机器人集成了自动驾驶视觉技术。次年,小鹏又发布了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目标直指实现量产级L3机器人。目前,小鹏Iron已在广州工厂参与小鹏P7+的生产,执行拧螺丝、组装部件等任务,未来计划拓展至门店服务及家庭助手领域。

比亚迪则在2023年投资了智元机器人,并在2025年1月启动了“尧舜禹”人形机器人项目,专注于研究运动控制与AI交互技术,定位工业场景应用。同样,奇瑞也在2024年5月发布了双足机器人Mornine。此外,广汽、蔚来、长安、上汽、东风等车企也展现出对这一新兴领域的浓厚兴趣。车企的入局不仅带来资本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将规模化生产基因注入机器人产业,这可能催生智能制造业的范式革命。

单燕平女士提到,政策支持为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提供了有力保障。国家层面,2021年12月发布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将“高端仿生机器人”列为重点发展方向;2023年10月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则提出了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实现批量生产等具体目标;2024年10月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分类分级应用指南》为人形机器人研发和应用提供了标准。

地方层面,北京、上海、广东、安徽、浙江、山东等地也纷纷推出相关政策,覆盖人形机器人的智能产线和智能工厂建设、规模化行业应用、关键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广东和上海等地还出台了与汽车关联的政策:广东省在2024年12月发布了《大湾区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规划》,重点支持广汽、小鹏等车企研发人形机器人,打造“汽车+机器人”生态圈;上海市则在2025年1月设立了“具身智能创新中心”,推动上汽、蔚来等企业探索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落地应用。

这些政策不仅为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研发提供了支持,还推动了产业链的国产化和场景的规模化应用,为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奠定基础。

算法岗占40%,这3类岗位正在疯狂招人

在车企纷纷投身“造人”热潮的背景下,人才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那么,车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用人需求是怎样的呢?求职者如何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抓住红利呢?

Nina表示,机器人企业一般会将团队划分为三个核心部分。一是“大脑团队”,他们如同机器人的指挥中心,负责大模型的开发与管理,发配和支配指令,控制着机器人的每一个行为;其次是“小脑团队”,他们面临的一个关键技术难点和瓶颈就是强化学习运控算法,这是实现机器人灵活、智能运动的关键;最后是“本体团队”,他们专注于硬件的开发与制造,这部分工作与车企的关联度极高,直接涉及到机器人的成型与制造过程,是机器人实体化的重要环节。

从市场需求来看,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强化学习运控算法工程师由于触及技术痛点,因此其需求占比较高。这类岗位通常要求应聘者精通强化学习,并要求具备IOS等相关技术背景,薪酬区间范围在50万至150万之间,跨度相当显著,展现了行业对这类人才的极度重视。

仿生机械设计工程师也是热门岗位,这个岗位更偏向硬件方面,这类工程师通常要具备材料学或生物力学等相关背景,其在四五十万的薪酬也颇为常见,薪酬的弹性相对较大。

此外,多模态感知工程师也是排名前三的热门岗位之一。这个岗位要求应聘者熟悉激光雷达、触觉传感器融合等相关技术,并具备相关经验。该领域的职位大多能提供15至16薪,整体薪酬区间在50万至100万之间。

随着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其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车企尤为渴求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首席专家或技术领军人物,这类杰出人才将引领车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研发和创新。值得注意的是,当下一些创投机构也开放了众多的招聘需求,包括并购负责人、AI投资人等职位。特别是AI投资人,他们不仅要求具备底层技术型人才的经验,也欢迎具备应用层人才经验的候选人,他们希望AI投资人能对AI行业产业有极深的认知和理解。

总体来看,按照岗位大类划分,算法类技术人才的需求占据了整个招聘市场的40%,硬件类人才占30%,系统集成类人才占20%,其余10%则属于测试等领域。这充分说明了技术研发型人才仍然是各企业竞相争夺的重点。不过,Nina也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逐步拓展,未来机器人领域可能会逐步衍生出产品、销售、供应链以及品牌等通用型岗位,为求职者提供更多元化的职业选择。

那么,对于求职者来说,该如何选择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职业方向呢?单燕平分析师建议从技术瓶颈、未来技术趋势的维度进行考量。

在技术突破方面,电机、减速器、运动控制器、3D视觉等关键零部件、力矩传感器和触觉传感器等核心技术,已成为各大企业竞相研发的重点。特别是六维力矩传感器是技术难度较高的传感器之一,而柔性触觉传感器(电子皮肤)则能够感知多种物理信息,为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这些技术领域的突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在能源管理方面,续航问题仍是人形机器人的硬伤,目前大部分机器人的续航时间仅在两个多小时到五六个小时之间,这也为电池技术、能源管理系统等领域的研发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那么不同城市都有着怎么样的求职机会呢?

据Nina透露,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城市人才需求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目前,一线城市如深圳、北京、上海无疑是用人需求的高地,汇聚了大量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和研发机构。其次,一些新一线城市如杭州和合肥,也因其科技企业的崛起而成为热点地区,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她还发现,当前的行业赛道越来越细分,城市的策略也因此出现了更多的分工和协同。以西南区为例,成都在算法领域有着较为集中的需求,重庆则更多地配套进行制造生产,而贵阳则在数据处理方面有着较多的机会。这种城市间的联动效应如今越来越明显,为求职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

她建议求职者在关注就业机会时,不仅应关注单一城市的发展动态,还可以更多地考虑城市圈之间的联动发展趋势。

博士学历成 “标配”,高端、跨学科、实战型人才千金难求

车企纷纷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背后有着深刻的逻辑。首先,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据预测,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元年,到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可能达到380亿至1250亿美元。其次,汽车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车企急需拓展新的盈利空间。技术同源性则是车企入局的关键因素之一。自动驾驶技术中的环境感知、路径规划等算法,可直接迁移至人形机器人研发。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自动驾驶领域的人才能够顺利跨界至人形机器人领域呢?

Nina指出,在中低端工程师岗位,确实涌现了大量跨界人才,他们凭借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技术底蕴和实战经验,能够迅速融入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工作。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自动驾驶领域从热潮到调整的变迁。2021年,自动驾驶领域极度火爆,吸引了众多创业公司和人才的涌入;然而,近两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和技术的日益成熟,该领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部分企业经营不善,导致人才过剩。这些人才在寻求技术转型时,自然将目光投向了与自动驾驶相似的领域,希望延续自己的技术和职业生涯。

然而,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企业在选拔高端人才时却显得尤为挑剔,真正能够达到企业需求的专家或CTO岗位级别的跨界人才并不多见。企业在招聘时,往往优先考虑具备人形机器人完整项目经历的人才。对于中高端职位,如机器人技术软件的领头人,企业更倾向于寻找圈内具有相关研发经验的人才来担纲。这些领头人不仅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能够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以顶尖机器人专家为例,他们通常需要具备10年以上的专业经验,如波士顿动力团队那样的技术要求。只有这些领头人完成了顶层的搭建,后续的技术类工程师才能大量迁移过来,形成完整的技术团队。

在寻找专家级人才或搭建创业团队时,企业还格外青睐那些具备博士学历、名校背景、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过论文的人才。博士学历几乎成为了入职的必备条件,大部分职位都明确要求应聘者具备博士学位。同时,国外的华人精英也是企业极为垂青的人才群体,因为华人群体中有很多顶尖的、具有实战经验的AI人才,他们凭借卓越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在国际科技领域崭露头角,基本都被谷歌、苹果等头部公司所垄断。为了吸引他们回国发展,企业和政府需要携手合作,除了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等硬性条件外,还需要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新的环境,吸引他们回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校招生而言,由于技术迭代速度飞快,企业希望应聘者能够参与过机器人挑战赛或开源项目等,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成果。这些实践经验不仅能够显示应聘者的技术实力,还能够让他们更快地融入企业的研发环境和工作流程。市场上对毕业一两年的博士需求量颇高,他们既拥有新鲜的学术思想,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是企业理想的招聘对象,甚至一些在校的年轻博士也备受青睐,他们虽然缺乏工作经验,但学术潜力巨大,值得企业培养和投资。对于校招生,论文、实习、竞赛是踏入大模型领域的三大重要“敲门砖”。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企业所渴求的是一种复合型的高端人才。他们不仅需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出色的实践应用能力,还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以灵活应对人形机器人研发过程中涌现的种种复杂难题。以仿生关节的研发为例,企业所需的人才不仅要精通机械工程领域,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视觉技术,甚至还需要对人体神经学有所了解。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且学科高度交叉的领域。当人形机器人从科幻概念走向产业现实,其人才需求正在重构工程教育体系、技术评价标准和职业发展路径。对于求职者而言,在博士学历的基础上构建跨学科能力矩阵,通过国际赛事积累实战经验,将成为在这场全球人才博弈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策略。正如 Nina Dong 所言:“未来的人形机器人专家,将是同时精通牛顿力学和深度学习的新物种。”

作者:邱玉芳 来源:中国汽车HRD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