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敖宏:推动商用车轻量化低碳化,构建产业链循环经济生态
如今,氢燃料电池、锂电池、天然气等在商用车领域应用越来越多,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有效降低了碳排放。而通过减轻车身重量,也是商用车减排的重要路径之一。
“推动商用车轻量化低碳化发展,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提升我国商用车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敖宏向记者谈了自己的思路。
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减排的共同追求,而世界交通领域碳排放量占比仍然较多,其中商用车的碳排放强度远超乘用车。因此,随着技术进步、政策驱动以及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新能源商用车不仅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更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交通领域碳中和目标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有报告认为,商用车仍是公路运输碳排放的来源之一。其中,国内重卡保有量约900万辆,占汽车总保有量不到3%,但其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道路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0%以上。尽管我国碳排放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如何进一步推动这一工作,仍是行业共同的课题。敖宏表示,车辆自重每减少1吨,年行驶20万公里的重卡可节省燃油费用约2万元,同时也能提升载货能力;车辆重量每减少10%,能耗可降低6%至8%,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约7%至15%。因此,他提出,要加快提高铝材在商用车上的应用,通过轻量化推动低碳化。
在践行“双碳”战略上,我国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他看来,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汽车轻量化技术历经半个世纪发展,已形成成熟的市场应用体系,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铝材生产国和消费国、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市场,铝材在商用车领域的应用还有差距。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目前,以铝合金材料为代表的汽车轻量化零部件市场规模迅速提升。铝合金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油箱、储气筒、轮毂、散热器、隔热罩、变速箱壳体、侧防护梁、踏板、箱车框架等。然而,在车厢轻量化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瓶颈。“提高铝材在商用车制造中的应用,需要铝加工企业与车企协同创新。”敖宏认为,提高铝材在商用车制造中的应用,需要铝加工企业与车企协同创新。” 敖宏以快递半挂车为例,指出全生命周期(如10年)内铝材车较钢材车可节省总成本66万元,但初始购置成本高出5万元(铝制厢体9万元vs钢制4万元)。他强调:“需要通过低成本制备工艺研发,缩短用户的成本回收期。
为此,他提出,要开发高强度铝合金及配套应用技术。当前,铝合金强度低,全铝货厢相比钢制货厢承载货的能力受限,导致使用部位存在局限。同时,由于车型不规整等原因,加工将受到限制。需要从新型高强度合金开发与铝制车厢结构设计结合入手,综合解决制备技术问题。
围绕上述目标,敖宏认为,要设计易于维修的铝制车厢结构与快速维修技术。钢制货箱开裂可采用焊接方式修复,但是对于全铝车厢来说,车厢维修需要专门的工装设备,维修难度大、成本高。需要设计易修复结构,开发简单易行的修复技术,降低维修成本。
此外,他表示,还要推进形成铝制车厢回收体系支持政策与商业模式。对于铝制厢体回收,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回收体系,存在废车厢回收时间难以确定、回收渠道难以搭建、回收地点无法统一等问题,导致铝制车厢残值高的优点难以发挥。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废车厢回收政策与商业模式。依托产业链、供应链及金融战略,逐步推广“铝银行”概念,构建产业链循环经济生态,最终形成商用车轻量化的循环经济效应。
“随着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铝材在商用车领域的应用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