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江浩然:借助AI为汽车行业新岗位人才培养打造专属智能体

发布日期:2025-03-11· 中国汽车报网 赵建国 编辑:黄霞
赵建国 编辑:黄霞

智能网联汽车开发工程师、智能汽车制造技师、自动驾驶数据标注员……进入汽车智能化新阶段,汽车企业中一些与传统汽车行业完全不同的新职务、新岗位正在不断出现,有的相关新岗位普通员工招聘月薪甚至轻松超过2-3万元。但现实中,人才不足,以及在职业教育中缺乏相应的专业培养体系的问题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瓶颈。

在汽车智能化加速的背景下,如何培养汽车企业急需的新专业、新岗位人才,是一道亟待破解的新课题。“除了要加快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还可以利用AI打造适应个性化专业人才教育的智能体。”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江浩然在2025全国两会期间向记者谈了行业新型人才培育的新思路。

当前,不仅汽车行业在加速向智能化转型,智能化已经逐渐渗透到汽车的设计、制造、测试、营销、服务等众多环节,这一变化所带来的,既有新专业、新岗位的出现,也有对于相应人才短缺的现实需求。

“用好人工智能新技术,将在一定程度上为破解这一人才需求提供支持,从而助力企业发展。”江浩然认为,当前,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各个行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催生了新的产业、新的专业、新的岗位,在汽车智能制造、金融、销售,以及教育培训等相关领域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江浩然告诉记者,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急剧增加,人工智能岗位需求爆发式增长,出现了供需不匹配情况,并且智能工具应用不足,限制了人工智能普及范围和使用效果,劳动者专业技能也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江浩然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他说,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强与企业需求的衔接,高校应该让人才需求企业、智能化科技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例如,DeepSeek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框架等核心课程,可以由主流行业企业提供实际案例和技术支持。

而在适应汽车企业的人才培养方面,他提出,还可以通过定向培养方式,这也可以成为优化人才供给的重要途径。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提出具体需求,高校根据需求设计培养计划。这种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培养供给侧”与“市场需求侧”的人才错配问题。

面对汽车智能化带来的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他认为,人工智能可能替代部分传统岗位,但也会创造新专业、新岗位。应引导社会层面对人工智能与就业关系的积极认知。开展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共建的方式,制定人工智能人才提升计划,增加对人工智能相关培训课程的资金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劳动和人力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人员能力提升情况,向企业发放资金补贴,支持企业面向更大规模人群开展AI人才能力提升行动。在他看来,既要对传统汽车技术岗位群体提供新技能培训,帮助其掌握和提升新技能,更快地完成专业切换,也要通过多种方式去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技能强’。”对此,江浩然提出,在国家现有职业教育体系中,引入智能体做助手,让AI能力更加方便可及,成为劳动者可终身使用的能力提升工具。支持为汽车企业人员、相关职业群体打造专属智能体,由此提升工作技能和扩展能力范围,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创新发展服务。

去年以来,国内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实施,而且逐渐取得了市场的良好反响。江浩然表示,支持开展汽车等领域促消费品牌活动,应继续拓展消费场景。如可以通过举办国潮消费、绿色消费月等全国性活动,以新品发布、打折返现、直播带货等形式,运用线上线下渠道,吸引消费者参与,进一步提升市场消费热度。还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消费渠道的智能化水平,提升消费者的购车体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