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技术秘密第一大案入选年度大案!带来怎样启示?
6.4亿余元!最高人民法院判决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马汽车)及其关联公司赔偿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控股”)下属公司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合计约6.4亿余元,创下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判赔数额至今最高额,被称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秘密第一大案”。
2月27日,该案成为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揭晓发布的“2024年十大案件”之一。最高人民法院在解读中提到,本案是有力打击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侵害技术秘密行为的典型案例。
侵权纠纷如何引发
其实,该案的案情并不复杂。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裁判书显示,之前,吉利控股发现,吉利控股下属的成都高原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原汽车”)近40名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先后离职,赴威马汽车及其关联公司工作,其中30人于2016年离职后即入职。
2018年,吉利控股发现威马汽车、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马出行”)以上述部分离职人员作为发明人或共同发明人,利用在原单位接触、掌握的有关新能源汽车底盘应用技术以及其中的12套底盘零部件图纸及数模承载的技术信息(以下称“涉案技术秘密”)提交了12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且威马汽车、威马汽车制造温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马温州”)、威马出行、威马新能源汽车销售(上海)有限公司(前述威马四公司统称威马方)没有任何技术积累或合法技术来源的情况下,在短期内即推出威马EX系列型号电动汽车,涉嫌侵害吉利控股、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前述两公司统称吉利方)涉案技术秘密。吉利方向一审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威马方停止侵害并赔偿其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共计21亿元。
对此,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威马温州侵害了吉利方涉案5套底盘零部件图纸技术秘密,酌定威马温州赔偿吉利方经济损失500万元及维权合理开支200万元。判决后,纠纷双方均不服一审判决,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条分缕析辨明是非
最高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是一起有组织、有计划地以不正当手段大规模挖取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及技术资源引发的侵害技术秘密案件。
二审判决书表示,本案中,吉利方的关联公司即高原汽车上至总经理、项目研发组组长、技术副总、技术部部长,下至具体从事汽车底盘技术研发的多名曾接触或者掌握涉案技术秘密的员工,在较短时间内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从原单位集中离职并入职威马方及其关联公司;威马方没有涉案的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或合法技术来源;本案证据能够证明威马方非法获取吉利方涉案技术秘密并进行了披露、使用。
根据本案具体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在总体判令威马方四公司应立即停止披露、使用、允许他人使用吉利方涉案技术秘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其停止侵害的具体方式、内容、范围。
最高人民法院在考虑威马方具有明显侵权故意、侵权情节恶劣、侵害后果严重等因素后,经计算,威马方应依法赔偿吉利方经济损失及维权合理开支约6.4亿元。
而且,最高人民法院判决强调,如果威马方违反停止使用涉案技术秘密义务,应以每日100万元计付迟延履行金;如果威马方擅自处分涉案12件实用新型专利,应针对其中每件专利一次性支付100万元;如果威马方未按本案判决指定期限履行销毁或者向吉利方移交涉案技术秘密相关载体、发布公告和内部通知以及与相关人员和单位签署保守涉案技术秘密及不侵权承诺书的义务中任一具体义务,应分别以每日10万元计付迟延履行金。
带来怎样的启示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指出:“对于汽车工业而言,只有依法健康竞争,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从此案判决看,也给行业带来有益的启示。“依法合规是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生命线。”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任传智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如今汽车企业都在产业变革浪潮中向智能化、电动化、全球化加速转型,如果没有合规意识,还以落后的“山寨”为荣,只顾市场利益而不依法竞争,那么必定会付出代价。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汽车企业的竞争必须严守法律高压线,遵守商业准则,也不能失去道德与良心。实际上,失去道德与良心的同时,就已经站在了违法的边缘,如果继续狂飙,必定会摔得很惨。车企只有坚持正确价值观,依法合规经营,才能美好的未来。
而在行业看来,如今,加强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这也提醒行业企业,既不能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也不能容忍他人侵犯自己的知识产权。”长三角研究院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梁筱磊指出,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很重要,假如纵容违反行为同样有害,试想,明明看到对方在恶意侵权打压自己,而还是睁一眼闭一眼,那么对方的恶行必然会危害社会,危害更多的竞争对手。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整治“内卷式”恶性竞争,其中包含着要使用政策、行政、法律等多重手段,多管齐下,切实整治恶性竞争,才能保护汽车企业在规范有序竞争的基础上做大做强。
这一案例,犹如警钟,强调了汽车企业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技术创新密集的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领域,企业应切实加强对其技术秘密的保护,确保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并合法使用这些新技术推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的演进。“从另一方面看,车企能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才是长盛不衰的‘法宝’。”梁筱磊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