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总结”、作“预测”,年度热词之首为何瞄上了汽车业?

发布日期:2024-12-31·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赵建国 编辑:李沛洋
记者:赵建国 编辑:李沛洋

跨年之际,辞旧迎新,回顾总结、热点预测也并不少见,在公共领域的一些“十大”中,出现了一些与汽车有关的内容。这类现象的背后,彰显了汽车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消费领域支柱作用的日益凸显,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数智化”排名居首

近日,在有关机构发布的2024年“十大流行语”中,“数智化”排在第一位。巧合的是,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中,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同样位居前列。而如今发展迅速的汽车业,正是这三大热词的典型和代表,而且已经几乎贯穿或融汇于汽车业的各个环节。

2024年被业界公认为汽车智能化元年,行业集体奔赴“下半场”智能化。一年来,汽车智能水平稳步提升,L2级辅助驾驶功能已下沉至10万元级车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L2级以上的新乘用车渗透率已经达到了55.7%,业界预计全年智能网联汽车的销售将超过1700万辆,L2级新乘用车渗透率也会超过60%,而2023年这一渗透率是47.3%。

智能座舱的“数智化”已经成为一些智能汽车的标配。其中,智能座舱通过集成触控操作、语音识别、手势控制、生物识别等多种方式,提供自然的人机交互体验。智能座舱也大量采用了高清显示屏、抬头显示系统(HUD)等设备,提供车辆信息、导航和娱乐内容。‌通过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极大地提升了使用便利性和安全性。随着技术的发展,语音交互系统能够处理更复杂的指令和情境,例如,分别处理多个乘客同时发出的命令、方言识别等‌。

作为“人工智能+”的应用,2024年有很多车型都已经使用了车载生成式大模型,AI技术在座舱领域被广泛应用,提升了车内语音交互的准确率和用户意图理解能力‌。同时,AI应用下的无接触手势控制‌:使驾驶员可以在不转移视线的情况下完成指令,例如通过手势接听电话或设定导航等,这些操作不会分散驾驶时的注意力,极大地提升了操作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不仅产品,在汽车制造领域,很多车企正在通过运用大数据、AI,以及5G技术等新科技,逐步迈向数智化。其中,东风岚图5G全连接工厂,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公布的“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据了解,该工厂已初步实现设备全连接、物料全连接、人员全连接、生产全连接、环境全连接和检测全连接,可对生产全要素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在汽车营销领域,汽车数智化作为营销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在重塑汽车行业营销模式新格局。数字化时代的消费者对于线上渠道越来越偏爱,他们期待更加个性化、便捷且高效的互动方式。但由于汽车消费低频大额的特性,优质的线下体验对消费者购车依然不可或缺。从产品经营向用户运营是汽车营销数智化转型的目标效果之一,客户购车、用车、修车、卖车、复购的全生命周期的客户关怀和客户运营,是深度挖掘客户价值和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途径,而用好营销数智化,可以通过直联用户,拉动供应链、制造、品质、研发等全价值链数字化转型,提升其品牌力、产品力和营销力。

“这些既是汽车业2024年的成绩和经验,也是引领产业、技术、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欣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如今行业认可的是,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代表了新的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具有新类型、新结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等特征。而汽车业在凸显“数智化”和“人工智能+”的同时,也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代表之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动力。

“全球化”挑战犹存

走过2024年,迎来2025年,新的一年,又将有哪些机遇和挑战?近日,一些机构发布的“2025年度十大预测”等趋势预估中,对中国企业“出海”面临新挑战、低空经济迎来新机遇等作出了趋势性预判。

预测显示,2025年,随着一些国际因素的不断变化,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可能仍将面临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高额关税等限制措施。

其实,这并非妄言,在2024年,美欧等经济体已经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制造新的阻力,从关税壁垒至技术标准、补贴调查和市场准入等多个维度。2025年,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仍将是中国车企要深度思考的课题。面对现状,部分“出海”的中国车企更注重对海外市场的区域差异化布局。在发达市场,中国企业可能通过尝试设立研发中心等方式深耕细分领域;在新兴市场,则可能探索采取建厂投资、品牌输出等全产业链布局。同时,“出海”方式将更趋多元化和本土化,包括与当地企业组建合资公司、设立离岸创新中心等,并重视合规建设,以降低各种政策和市场风险。

“中国车企‘出海’已经进入‘深水区’。”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夏晓峰认为,以往“出海”主要是开拓新市场,但随着各自因素的不断叠加,“出海”将需要考虑多重因素的影响,进入新阶段与以往的区别,就是不是车企想把希望寄托于“出海”就能保证成功,不能深度理解海外市场环境和制定有效对策、缺乏实力的企业,“出海”将很难有所收获。

低空经济,作为2025年的产业“风口”,几乎被一致看好。罗兰·贝格预测,到2050年,全球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超过60万亿元。

早在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概念写入国家规划。2024年3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一些省市区也出台了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

产业方面,近期就有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国内广汽、吉利、小鹏等车企都已经在开发飞行汽车,低空经济政策推动产业加速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低空经济引发一系列新的“冲击波”。在主管部门层面,国家发改委新设低空司(低空经济发展司),将负责低空经济领域战略拟定、政策出台以及与各部委单位协调。“在此基础上,可以认为2025年有望成为低空经济发展元年。”夏晓峰强调,这不仅表明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也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更体现出我国已经明确的发展战略,只有抢抓新经济、新业态的风口,才能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赢得先发新优势,筑就发展新动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