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者截胡”欲抢先收购日产并已暗中接洽雷诺!不达目的不罢休?
近日,正当本田与日产将进行磋商并有望业务合并成为“全球第三大车企”之际,另一名竞争者也在暗中发力,欲抢先收购日产,它就是鸿海集团(富士康母公司)。
据报道,鸿海有意收购日产部分股权,已授权具有日产汽车背景的鸿海电动车首席策略官关润操盘。事实上,关润此前曾洽询过日产未获首肯,随即前往法国与日产大股东雷诺洽谈收购事宜。
正因为有了这一消息,本田也在加快推进与日产合并事宜,有消息称,本田已经警告日产要拒绝鸿海。眼下,围绕这场究竟是合并还是收购的争夺战,一时间硝烟弥漫。有消息称,即使本田与日产达成协议,只要双方尚未签字,鸿海就有机会“截胡”。而从达成合作意向到合约签字,往往要经过较长时间,这也给谁与谁将达成最终的合作带来了多种不确定性。
公开“截胡”是何考虑
此次,尽管本田与日产已经“打得火热”,“好事将至”,但鸿海还是铁了心要“截胡”。据称,鸿海集团不仅希望收购日产的工厂和设备,还计划收购日产的全部业务,涉及车型包括Pathfinder、Sentra轿车和GTR超跑等。
同时,鸿海也希望收购日产多数股权。如果鸿海的计划得以实现,本田与日产的合作有可能一切归零。而鸿海对日产的兴趣或加速了本田与日产的合并谈判。本田相关人士曾警告日产,“如果日产与鸿海合作,本田与日产的合作将归零。”而日产在察觉后,也在加紧研究对策,但尚未公布任何倾向性的观点。
目前,外界都知道的是,本田与日产汽车正在就经营整合展开协商。双方商议成立一家控股公司并将各自公司纳入旗下,未来也考虑将日产持股24%的三菱汽车纳入控股公司旗下。本田证实,正与日产就未来经营整合展开协商,但目前尚未就任何具体事宜作出决定。
与此同时,鸿海之所以盯上日产,是因为看中了日产的电动汽车技术。而鸿海近年来一直对电动汽车虎视眈眈,希望能够实现跨界造车,甚至也推出了样车,做出了规划,但至今既没有正式上市的电动汽车产品,也没有任何公开的进展消息。行业内都知道,电动汽车尽管相对于传统燃油车更容易“上道”,但是仅掌握部分技术,即便是优秀的供应商想造整车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从设计、研发、生产、质量管控、管理、供应链组织等造车的一系列环节都必须有优秀的人才参与,还要有完整的供应链支撑,因为缺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完成整车制造。即使有充足的资金、或买到全套生产线,能够造出整车,但品质不过关,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产品同样会没人买。在这方面,恒大汽车是典型的“样板”,其靠“买买买”凑齐了生产线,也造出了产品,但是整车上路多处异响、车载大屏黑屏或叠字、辅助驾驶键打不开等问题不断出现,最终公司倒闭,用户找不到售后及维修,只能认栽。
反观日产,尽管销量下滑导致走向与本田合并之路,但其电动化的核心技术有独家之长,日产拥有的Zero Emission纯电动汽车技术,具有五重安全电池保护和超节能电机,能显著提升续驶里程。它还拥有ProPILOT超智驾、Nissan Connect超智联等技术,同样拥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据称,日产在美国市场销量较高的纯电动汽车聆风,十多年从未发生过任何一起电池燃烧事故。
或许,正因为日产有这样的独特实力和造车经验,让鸿海几乎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截胡。
多方竞逐 势在必得
眼下,鸿海与日产接触究竟到什么程度尚不得而知,但是,鸿海派出的代表已经到达巴黎,且与持有日产的大股东雷诺洽谈收购日产一事已被证实。这种“求爱”不成“找家长”做工作的做法,颇具东方特色。
公开信息显示,雷诺是日产目前最大股东。1999年,日产汽车因市场低迷连续7年亏损,面临严重的经营困境和破产危机。雷诺抓住时机,以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日产汽车36.8%的股权,成为日产的大股东。在雷诺-日产联盟成立后,双方在业务上深度合作,雷诺汽车副总裁戈恩先后出任日产首席运营官和CEO,让日产恢复了元气。到了2002年,雷诺持有日产的股份增加至43%,同时日产也持有雷诺15%的股份。这些年来,随着日产收购三菱股份三菱也加入了雷诺-日产联盟。顶峰时期,雷诺-日产联盟的销量比肩大众和丰田,一时风光无两。
到2018年后,随着戈恩被捕和进入“三年疫情”,雷诺-日产联盟亏损进一步加大。虽然在2022年双方宣布已经投资230亿欧元共同打造电动汽车新平台,但根据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前景并不乐观。2023年初,雷诺已经减持了日产的股份,降至15%。这样一来,双方的持股比例相当,都是15%。
跟雷诺渐行渐远的同时,日产加快了跟本田的合作。今年3月,日产和本田已经宣布双方在电动汽车领域开展全面合作,7月底三菱也加入了本田和日产的联盟。近日,据称雷诺可能继续出售部分日产的股份,而日产也在寻求新的投资者,来替代部分雷诺的股权。
这样的现状,给鸿海带来了收购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鸿海集团派出的关润,曾在日产汽车效力长达33年,曾任日产汽车执行董事、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雷诺-日产-三菱联盟高级副总裁等职,后因竞任日产汽车CEO失败,于2020年1月离开日产,出任日本电产总裁兼首席运营官。2023年1月,关润进入鸿海,成为其电动汽车合资企业的首席战略官。今年4月,关润出任鸿海集团电动车执行长。
由此可见,关润对于雷诺和日产内部基本都是熟门熟路,找到关键人物洽谈并非难事。但是否能谈成,则要看双方出的“牌”如何。
“鸿海抢滩,与本田争夺日产,看似是商业竞争,但更多是一种对优势核心技术的争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欣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进入汽车产业变革期,全球范围的产业竞争、企业竞争的核心,都是技术优势多寡的竞争,只有科技领先,才能为赢得市场夯实基础。
三方之争走向何方
据行业估算,如果按照此前方案,日产-本田-三菱合并后,每年的汽车销量将超过800万辆,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
而鸿海收购日本企业,已经有成功先例。2016年,鸿海集团收购夏普三分之二股权,收获消费电子品牌、液晶显示器生产能力与相关知识产权等。如今,鸿海尽管很少公开表达太多,但是对电动汽车情有独钟的心意在这次争夺日产的过程中更是暴露无遗。
在电动汽车领域,鸿海一直积极布局。此前,鸿海期待能与美国的造车新势力合作,但据称与多家美国新势力的接触都以失败告终。此次,鸿海认为收购日产是一个重要的机会。鸿海似乎期望通过对日产股权进行收购,从而获取电动汽车制造的相关技术和经验,以及日产在全球范围内所拥有的销售渠道。日产的这些优势,无疑对鸿海有着巨大吸引力。
在遭遇经营困境的情况下,竟然还如此“抢手”,这估计日产自身都感到意外。近期,日产已经宣布裁员9000人、首席执行官自愿减薪50%、减持三菱股份并削减全球产能20%的消息不断传出。财务方面,日产业绩持续恶化。2024年4月至9月期间,其营收为5.98万亿日元,相较去年同期下降1%;营业利润仅为329亿日元,同比大幅下滑90%;净利润192亿日元,同比下降94%。日产称本年度利润将比预期降低70%。“即使如此,因为拥有行业领先的技术,也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不会像一些新势力那样倒掉之时无人问津。”北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曾文翔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从中也可看出拥有核心技术的价值。
有消息称,到达巴黎的关润,正计划与雷诺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就收购日产事宜进行会谈。而日产大股东雷诺对日产与收购方的谈判持开放态度。
知情人士透露,雷诺原则上对“能使日产更强大的交易”持开放态度,但该公司将密切评估任何报价,以保护自己的利益。据悉,雷诺目前持有日产股份最多,所以雷诺的意见将是决定日产命运走向的关键之一。
这也让多方竞逐的态势变得微妙起来,最终结局将会如何,尚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