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起伏历经曲折,从韩国汽车全球化之路中能看到什么?
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已经势不可挡,而韩国汽车的全球化之路也同样令人深思。
近日,韩国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月,韩国5大整车厂商海外销量同比增加2%,达到59.3167万辆,接近韩国国内销量的5倍。不难发现,海外市场销量已经占据其汽车全部销量的比例近83%,而且近年来韩国汽车海外销量占比一直保持在80%左右。这一比例超过了同属汽车强国的德国、日本,妥妥位居全球前列。
海外市场保持升势
在旧金山街头,甚至在加州前往其他州的高速公路上,都很容易看到韩国品牌车。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韩国品牌常常与日本品牌在美国市场同场竞争,而且都是受美国消费者欢迎的品牌之一。
据韩国产业通商部公布的数据,尽管韩国汽车出口数量不是最多的,但出口金额却居高不下。2024年第一季度,韩国汽车出口金额175亿美元,创季度历史新高。2023年,韩国的汽车出口金额约700亿美元,同样创下年度新高;同期汽车零部件出口约200亿美元。汽车工业,不仅是韩国最大的出口创汇产业,也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尽管经历三年疫情之后,韩国汽车也受到一定影响,但海外销量一直在持续增长,除了中国市场有所下滑之外,在全球其他市场表现都较强劲。2023年,现代汽车集团(包括现代和起亚品牌)全球销量730万辆,连续两年稳坐全球第三,仅次于丰田、大众。
2023年,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包括现代和起亚品牌)的纯电动车销量同样表现不俗,虽然不如特斯拉的纯电动汽车销量,但在海外纯电动车市场依然位居前列。依托三星电子、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等韩国本土的芯片、电池等供应链企业,韩国电动汽车已经开始建立竞争优势。
2023年,现代汽车在泰国成立分公司,位于曼谷的艾尼氪实验室开门营业,起亚也宣布要在泰国建厂。
在印度市场,现代汽车集团2024年4月与印度电池公司Exide Energy签署谅解备忘录,增加印度本地的电池供应,率先在产业链上切入印度。
在某些市场,韩国车甚至已经走到了日系车前面。2023年前9个月,在以色列进入战争状态之前,不论是包含燃油车的整体销量,还是电动车销量,现代都超过了丰田。
在越南市场,从2019到2023年的五年间,除了2022年现代输给了丰田,排名第二,其他四年里,现代都是越南车市的销量冠军。
在美国电动车市场,2022年之前,韩国车以出口方式成为仅次于特斯拉的第二选择,超过福特、通用等美国本土传统车企。2023年,因为韩国电动车尚未在美国本土制造,不满足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的补贴条件,畅销的艾尼氪5和EV6等车型失去了获得政府补贴的资质,销量落后于部分美国车企。但韩国车企经过努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豁免。2023年,现代汽车集团在美国的整体销量增长了近30%,达到约190万辆。
产品魅力来自何方
那么,韩国汽车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在世界多地市场,特别是在欧美市场赢得消费者呢?
据J.D Power的汽车市场调查报告,“感知品质”和可靠性是消费者在汽车购买中的决定性因素。所谓“感知品质”不仅仅是产品所具有的实际品质,它还包括产品的外观和产品感受。研究也表明,“感知品质”也是提高企业投资回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对汽车制造商来说,打造产品实际品质与令其得到外界充分感知同等重要。于美国消费者而言,可靠性、内饰舒适度、工艺品质和外形风格都是他们购车的主要因素。韩系车在这方面尤其是外形颜值和内饰舒适度与其他汽车品牌相比,都有独特竞争力。
其实,韩国车企也走过一段曲折之路。上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受到所谓“自愿配额”的限制,不得不向高档车转型。加上美国三巨头出于最优利润的考虑,采取了提高售价的做法,这就使得美国市场的低档小型经济车的市场出现了缺口,而韩国汽车抓住机会打入了美国市场。当现代汽车1986年凭借小型车PonyExcel进入美国市场,第一年就创下17万辆的不凡销量。
当时,现代汽车采用了80年代初日本的三菱汽车技术。这一技术在美国市场上已经有5年的历史,产品可靠、耐用、标准度高,维修方便。同时,现代汽车采用了快速渗透定价,比同等级的日本车定价约低1000美元,被美国汽车界称为“日本技术,韩国价格”。就是这样,现代汽车集团在美国的汽车工业中迅速占据一席之地。
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现代汽车因质量一度被海外市场消费者认为不可靠和零部件缺乏、维修服务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而出现滑坡,1998年销量降至9万辆。
此时,现代汽车集团会长易主,郑梦九走马上任。他提出了“品质经营”的理念,加强了质量管控与市场营销,此后现代汽车销量再次快速增长。2005年,现代汽车正式在美国建厂,按照“品质经营”的理念运营,开启了从开发到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一体化的“美式制造”时代。由此,现代汽车集团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也从2001年3.3%上升至2010年的9.4%,2024年已经达到10%。
从合资到自主的蜕变
韩国汽车工业所走过的路,同样也是从合资组装再做国产独立。但是,韩国走完这两步,所耗时间更短,“出海”更早,发展更快。
早在1962年,韩国制定了《汽车工业保护法》,开始整合韩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先后成立新国、新进、亚细亚和现代四大汽车公司。当时,韩国缺乏整车制造技术,只能选择引进国外技术,与意大利、美国汽车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引进国外核心零部件,然后再组装后在韩国本土出售。
但客观上,韩国的汽车市场相对较小,仅仅靠组装并没有多少利润可言。1972年,韩国汽车公司就在政府的强制主导下,全面启动了国产化,开始独立设计、研发和生产国产化汽车。1974年,现代集团就推出了韩国第一款“小马牌”完全国产的小轿车,让韩国成为全球第16个能够自主生产汽车的国家。
由此,韩国自主品牌汽车开始大规模替代合资品牌和外资品牌。同时,政府大力引导韩国国民购买自主品牌的汽车。仅仅5年后,韩国本土品牌汽车就取代外国汽车,大规模占领本土市场。到1976年,韩国汽车开始推向海外,成功出口南美和中东等13个国家。尽管当年的出口数量只有千辆,但韩国汽车出口的信心在蓬勃生长。
1979年,韩国汽车产量突破20万辆,并成功出口3万多辆。为了打开海外市场,韩国政府又一次用行政命令方式,划分韩国汽车公司的主营业务,要求现代和大宇主攻小轿车,起亚和东亚主攻消防车和5吨以下的货车,亚细亚主攻吉普车。
“从当时的情况看,这种行政划分减少了韩国汽车的内耗,是加快发展的支柱。”长江商学院副教授陈晖认为,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如果没有这种明确的划分,多家企业必然陷于内卷而白白消耗宝贵的发展机遇。
由此,到1986年时,韩国汽车产量达到59.2万辆,其中29.2万辆出口,出口占比50%。1987年,韩国全面取消对汽车工业的保护政策,韩国汽车全面进入市场化阶段,这也标志着韩国汽车工业的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韩国汽车工业仅用25年,就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给企业带来有益的启示。”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夏晓峰向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