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企业出海系列之一:上汽集团
前言:中国汽车走向海外市场已成为趋势,目前,已有10多家中国汽车企业走向海外市场,从最初的销售产品到设立生产基地,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把中国汽车产业与全球用户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汽车报》将全面梳理我国汽车企业走向海外的历程,推出中国汽车企业出海系列报道。
2023年,上汽集团的出口量达110万辆,排名第一,但这样的成绩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够完成,早在2001年,上汽集团就已经开始出海了。
回顾历史,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总裁胡茂元早年曾表示,“‘上汽’要在中低档轿车领域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并力争在2001年内实现轿车整车的出口。”而胡茂元当年立下的誓言,在2001年就已经实现了,总计10辆上汽集团生产的乘用车,从天津港起航开往叙利亚,至此拉开了中国汽车品牌出海的大幕。
大家都说,今天的国内汽车市场很卷,纷纷想通过出海缓解压力。
实际上,上汽集团在国内市场仍然高速发展,市场竞争还没有这么激烈的时候,已经开始布局发展海外市场。从2007年起,上汽集团正式开始实施全球战略。
具体而言,上汽集团的海外战略分为几个阶段。随着第一批上汽集团生产的乘用车走向海外,上汽集团开始探索海外市场,通过在海外设立代表处、建立销售渠道等方式,逐步了解国际汽车市场的运作规则和消费者需求。这些努力为上汽集团后续的海外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积累了一些海外市场的经验之后,上汽集团进入了海外战略的第二阶段,海外并购和品牌整合。上汽集团在这一阶段实施了多项海外并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2004年收购英国百年汽车品牌罗孚(ROVER)。那次收购使上汽集团获得了ROVER25、75系列整车及相应系列发动机的知识产权,为后续的自主品牌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并购容易整合难。全球发生过很多汽车并购案,但是并购之后没有多久不欢而散的案例也不少。上汽集团的并购也面临着这样的难题,经过多年努力,上汽集团闯过了这一关。在收购罗孚后,上汽集团开始整合品牌资源,推出了中高端自主品牌荣威和荣威750轿车。这一举措标志着上汽集团从合资经营为主的发展阶段进入合资经营与自主品牌并举的发展阶段。
资源整合完成后,上汽集团开启了海外扩张步伐。针对不同的市场,上汽集团采用不同的策略。
在新兴市场,上汽集团侧重于智能网联技术落地,推出了“i-Smart”智能网联系统,深受印度、东盟等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追捧。
在欧美市场,MG品牌成为了先锋,触动了欧美消费者的情怀,销量连年大涨。MG品牌进入欧美市场让消费者眼前一亮,因为MG的产品质量在上汽集团的打磨下,没有退步,更上层楼,让人有一种MG品牌找到了“好人家”的感觉。
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规律一般都是先有产品出口,然后在目标地建立生产工厂,上汽集团同样遵循了这条规律。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通等纷纷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
上汽集团在国际化进程中推出了中国汽车工业首款“全球车”MG4电动汽车,并已登陆全球六大洲80余个国家。MG品牌在全球多个市场取得了优异的销售业绩,成为上汽集团海外发展的亮点之一。
记者梳理了上汽集团近年来海外布局,发现他们各有特点,针对当地的消费者需求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
资料来源:AI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