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集团:在合作互利中拓展赛道
一直在与时间赛跑的大众安徽,面向国内市场的首款产品——ID.与众于7月17日正式上市。作为大众汽车首款智能电动轿跑SUV,ID.与众是首款使用金色大众汽车品牌徽标的车型。ID.与众的到来,是大众汽车在中国布局的“又一块”拼图,也是践行“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真实写照。“从项目官宣到投入运营仅8个月,且在投产伊始便使用绿色能源;车身车间配备了约1200台机器人,是大众汽车所有中国工厂中自动化率最高的车间。”大众集团(中国)董事长贝瑞德此前向到访的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施特凡·魏尔介绍了大众安徽的这座现代化工厂。
2024年7月17日,大众ID.与众上市
作为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年轻企业,大众安徽是第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大众系合资企业,也是大众集团中国发展之路的最新注解。时钟拨回到1984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中国汽车工业迎来发展新机遇,大众集团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车企之一。而今,40年过去,以大众集团为代表的外资企业与中国车企的合资合作项目遍地开花,共助中国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世界前列。这是中国汽车产业主动求变、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也是外资车企持续看好中国市场、主动融入中国产业链的典型例证。
合作共赢 进入“中国市场”
1978年冬,时任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率团在德国沃尔夫斯堡市考察,来到大众工厂门前,通过门卫辗转接通时任大众董事施密特的电话。对方难掩惊讶:“中国的机械工业部部长,要和我对话?”随后,代表团参观了工厂,并当场提出“合资经营”意向,双方一拍即合。
有了合作意愿,实际推进却一波三折。2018年12月,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日前夕,大众集团前董事长卡尔·哈恩来到北京,这位促成大众进入中国的关键人物向记者讲述:“在董事会会议上,进入中国的决策几乎遭到一致反对,但随着接触深入,中方人员对于现代化中国汽车工业体系的渴望,感染了大众的很多人,也增强了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据介绍,当时与中方洽谈的还有日本和美国车企,但德国大众是惟一一家既愿意提供新产品、新技术,又愿意投入资金的大企业。这种开放的合作态度与其他汽车巨头形成了鲜明对比。
终于,经过6年谈判,中德双方于1984年10月10日签订《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桑塔纳车型投产。在此前后,北京吉普、广州标致、神龙汽车、长安铃木、上海通用、广汽本田、长安福特、北京现代、上汽通用五菱、华晨宝马等数十家合资车企陆续诞生,助力中国汽车工业由小到大、由弱渐强。
1984年到2024年,中国汽车业从引进使用外方技术到正向研发,再到智能电动领域引领全球,大众集团的“启蒙”作用不可忽略。同时,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也获得丰厚的回馈:累计在华销售汽车约5000万辆,连续多年贡献其全球销量的40%。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而言,包括大众集团在内的全球领先车企带动了产业链发展,带来了先进的产品、技术、管理及市场运营经验,培养了汽车产业人才。同时,这些企业利用广袤的中国市场,也提升了其在全球汽车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地位。”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表示。
1983年4月11日,中国第一辆CKD桑塔纳轿车下线
转型升级 追赶“中国速度”
荣誉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百年一遇的汽车产业大变革,让整个产业生态焕然一新。“疫情之后,当我们再次进入中国大门,惊诧于汽车市场如此陌生。大街小巷都是新能源汽车,新产品、新技术让人目不暇接……”时任大众集团(中国)首席技术官、大众中国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韩鸿铭震惊于眼前的新景象。
面对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崛起及市场的快速变化,大众集团感到了危机,也看到了新机遇。在贝瑞德看来,中国是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技术引领者,预示着未来10年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博穆也认为:“中国已经成为我们的‘健身中心’。我们必须更努力、更快速地锻炼自己,以紧跟中国市场发展趋势。”
跟上“中国速度”是第一步。此前,中国市场的产品、技术等,由大众集团总部统一决策,再通过中国合资公司落地;如今,大众中国科技公司直接负责统筹、落地大众集团在中国的研发策略,并与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和大众安徽在内的合资公司对接。韩鸿铭说:“集团总部在研发层面放权,是为了让我们第一时间响应中国市场变化,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周期由此大幅缩短。”
走进大众中国科技公司,一辆电动汽车正在E-4 poster系统上进行最高负荷条件内部耐久性测试。E-4 poster可模拟车辆全生命周期环境,还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限制,24小时不间断工作,大大缩减了测试时间。通过这样的创新举措,大众集团产品开发流程以及前沿技术应用大大提速,实现降本增效30%左右。
大众集团赋予中国区更大的自主权、决策权,逐步将产品阵容转向新能源汽车,强化在中国的研发力量,深化“在中国,为中国”发展战略。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研发和制造的大众安徽成为大众集团转型的重要阵地;国轩高科、地平线、小鹏汽车等中国企业,成为大众的重要合作伙伴。
目前,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正在合作研发CEA电子电气架构,车辆内控制器数量将大幅减少,从而提升产品成本竞争力。2026年起,CEA将应用于大众汽车在华生产的纯电动车型。大众正在依托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产业优势,构建一个更高效、更智能、更电动化的大众。
持续加仓 共享“中国机遇”
今年是大众集团进入中国市场的第40年,4月11日,也是第一辆中国产桑塔纳的生日。当天,大众集团宣布在中国追加投资25亿欧元,扩建位于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
这只是大众集团持续加仓中国市场的“一隅”:从今年年底开始,奥迪Q6L e-tron及其他高端纯电平台(PPE)新能源车型将陆续在奥迪一汽新能源公司量产;5月24日,上汽大众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安亭工厂宣布关停,8个月后,这座工厂将投产奥迪与上汽集团联合开发的高端智能网联纯电动车型;负责研发、生产智能纯电新品类大众ID.UX的大众汽车合肥智能网联电动汽车中心,也在持续“招兵买马”,预计年末将汇聚3000名专家,以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
“中国是大众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和重要战略市场。大众对中国政府持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的举措感到振奋,对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贝瑞德的这一判断,也是外资企业的共同心声。
像大众集团一样,外资企业近年来纷纷加码在华投资,无论是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制造商,都在共享“中国机遇”:5月初,辽宁沈阳华晨宝马大东工厂总装线上,一辆磨砂灰色创新纯电动BMW i5汽车缓缓驶出,后方宝蓝色的电子大屏幕上,“6000000”字样闪烁,现场掌声雷动。在德国宝马进入中国市场30周年之际,华晨宝马迎来第600万辆整车下线。
4月末,梅赛德斯—奔驰上海研发中心再次升级,进一步提速在华智能化创新。过去5年,梅赛德斯—奔驰在中国的研发投入总计达105亿元人民币。梅赛德斯—奔驰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唐仕凯认为:“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我们在华研发也全面迈入‘以中国创新,领全球风潮’的发展新阶段。”
前不久,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企业麦格纳在中国的首个电动汽车电池壳体项目落户长春新工厂。“我们一直秉持‘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策略,随着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我们致力于把更多创新技术放在中国。”麦格纳中国区总裁吴珍表示。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外资企业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在分享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红利的同时,也推动并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在超大规模的市场、良好的营商环境、完善的产业链条、聚集的创新资源等众多积极要素的共同承托下,中国汽车产业行稳致远的底气更足,中国汽车市场也必将成就更多中外合作、互利共赢的典范。
(图片来自本报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