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吹响智能化“下半场”哨声
今年4月,阔别4年的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火热重启。小米汽车生产的SU7、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新M5、配装百度智驾系统的极越07……一批非传统车企品牌集中亮相,成为最大看点。
随着技术快速迭代,以智能网联汽车为标志的新能源汽车“下半场”哨声已经吹响,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华为、小米等科技企业,通过合作造车、自建产线、技术赋能等多种形式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共同构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体系标准。汽车与互联网科技,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行业,正进行着一场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成就的蜕变。
跨界入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换挡提速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角的辛房路旁,是今年3月19日投入使用的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工厂周边还未完全竣工的道路旁,停放着十余辆轿运车,它们即将把新下线的一批小米SU7运往全国各地。在这座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相当于100个足球场大小的工厂里,700多个机器人有序参与到汽车生产的各个环节。不止于制造,该园区集生产、研发、体验、销售等于一体——29个实验室缩短了新车开发周期;工厂一侧设有体验门店,消费者可以体验自动驾驶,还可以自此将新车开回家。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8公里外,是百度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应用测试基地——Apollo Park。云控中心大屏幕上,数字不断跳跃闪动,百度无人车的累计测试里程正不断刷新。截至今年4月,百度Apollo L4级无人车测试里程已突破1亿公里。百度自动驾驶业务部总经理陈卓表示,业界有一个共识:人工智能之集大成者是自动驾驶,它好比“皇冠上的明珠”。百度之所以投身自动驾驶领域,正是基于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多年积累。人工智能及大模型的应用突破,推动了智能网联技术再升级:从自动驾驶、高精地图及车道级导航到汽车智能化,百度不仅为自动驾驶本身带来了技术进步,也为整个汽车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动力。
2019年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及70家关联企业列入“实体名单”,试图打压华为在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3天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以下简称“车BU”)成立,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华为车BU首席营销官王凯表示,跨界入局不是单纯输出软硬件。5年来,华为整合既有技术与资源,形成了“乾崑”高阶智驾系统解决方案,自主研发昇腾AI芯片,为智能驾驶提供源源不断的算力,研发HarmonyOS、AOS、VOS三大车载操作系统;通过与车企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华为“车友圈”正不断扩大;通过布局全液冷超充技术,探索破解长期困扰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
受访互联网科技企业普遍认为,随着我国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下半场”,跨界入局水到渠成。一方面,过去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电动化方面已实现“换道超车”,前景广阔;另一方面,互联网科技企业积累多年的技术、用户、营销等优势,也打开了汽车行业对智能化的想象空间。
碰撞磨合:取长补短、整合各自优势资源
作为外来者,互联网科技企业进入汽车赛道,经历了激烈的碰撞与磨合。
对华为而言,跨界初期的挑战是开发流程不匹配。王凯表示,华为发展30多年来,积累了完备的集成产品开发(IPD)流程,该流程对华为任何产品都是适用的,但拿到汽车行业却匹配不上。“汽车行业周期长,一款汽车从立项到量产需要2到3年,甚至5年,而信息、通信产品仅需十几个月”。为适配汽车行业发展,华为车BU不断调整优化,形成了一套全新开发模式。
此外,推动信息与通信(ICT)技术应用于汽车领域,同样面临挑战。长期以来,华为在网络技术、云计算、芯片及智能化等领域拥有技术优势。按照之前的预想,计算芯片可以拿来进行车规级定制,云端训练和大模型基础可以拿来做智能驾驶,通信技术可以支持激光雷达的开发……理论上一切都应很顺利,但技术储备如此雄厚的华为,也与车企经历了艰难磨合。
此前一个合作项目中,华为向车企提供用于智能驾驶的激光雷达部件,这一部件对安装精度要求极高,稍有误差便会导致数据失准。在工程样件开发过程中,装配在汽车前保险杠上的激光雷达精度与设想差距很大,但每一次设计变更,汽车企业都需对样件进行多项测试。“在互联网科技企业看来,汽车保险杠只是个简单部件,但在汽车人眼中,却需反复测试,确保安全万无一失。通信领域99.999%的可靠性已经很高,但这一指标对于汽车而言远远不够。”王凯坦言,那个阶段往往是“白天拍桌瞪眼,晚上握手言和”。争论过后,双方研发团队冷静下来,本着互信的出发点,取长补短、研究对策。
分歧与碰撞,源于互联网科技和汽车产业拥有不同的语言体系。陈卓表示,汽车企业的工程师此前很少接触到无人车,一起磨合、达成共识的过程,也是人工智能与汽车制造这两个产业相互融合的过程。
对传统车企而言,变化也悄然发生。重庆两江新区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一辆辆问界M9驶下总装线,柔性自动化生产线使汽车生产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实现100%自动化,生产效率不断提升,满产状态下,30秒即可下线一辆整车。互联网科技企业追求的用户体验极致化和敏捷开发理念,为中国汽车行业拓展出更多新的可能。
“在流量管理方面,传统车企真要向互联网公司学习。”智己汽车联席首席执行官刘涛在2024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表示。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院长助理戴一凡认为,互联网科技企业的跨界入场,为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也加速了技术创新进程。
创新赋能:为汽车强国打造坚实底座
过去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凭借产业扶持和技术创新实现“换道超车”,在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下半场”的过程中,若想守住先发优势,芯片和操作系统是必须攻克的难关。华为已推出我国自主可控的全套车规级芯片和操作系统,覆盖座舱、智驾、车控领域,可有效减少汽车产业对西方国家的依赖,助力我国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
现阶段,市场上的充电桩质量参差不齐,出现了“设备故障不断,不支持演进,三年换一批”的现象,消费者体验不佳。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充电网络业务总裁刘大伟表示,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提升车辆自身性能,更要在充电基础设施上做文章。华为数字能源推出的全液冷超充设备,可智能分配充电功率,提高充电速度,最快可实现充电“一秒一公里”;同时结合光储直柔技术,满足新型电力系统智能管理需求,电网友好,车桩友好。2023年,华为超充正式发布,当前已建设2万桩充电设施,覆盖全国高速公路、31个省份、200座以上城市,携手合作伙伴,共建产业生态,实现有路的地方就有高质量充电。
政府的管理理念也发生着变化。在武汉,市民打到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已不再是件新鲜事。2022年5月,百度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落地武汉军山新城。同年8月,武汉与重庆率先发布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试点政策,向萝卜快跑发放全国首批无人化示范运营资格,并发布前所未有的“三个允许”,即允许车内无安全员、允许开上社会道路、允许开展商业化服务。之后仅一年半的时间,武汉自动驾驶测试道路里程已突破3378.73公里,辐射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这其中的每一步,都是与当地政府共同推进的结果。”陈卓说。
如今,互联网科技企业正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创新活力,安全智能的自动驾驶体验、飞速迭代的软件服务,使得高端化、智能化的产业体系加速重构。“在这场跨界融合与蜕变中,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正不断跑出‘加速度’。”凯联资本董事总经理由天宇说。
(图片来自本报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