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声| 关于汽车人才的鼓与呼

发布日期:2024-03-12· 中国汽车HRD 中汽人 编辑:薛亚培
中汽人 编辑:薛亚培

图片

每年全国两会,都是汽车行业相关提案、议案百花齐放之际,关于汽车人才的“两会好声音”也不绝于耳。今年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中的热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和技术创新的集大成者,汽车产业必然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沃土。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那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有哪些?如何培养?

在此次全国两会中,来自汽车行业的代表、委员们对新质生产力背后的人才问题给予了深刻回应。他们的建议和提案不仅传递了行业对汽车人才发展的迫切需求,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汽车人才发展的蓝图。

01 “人工智能+行动”下的人才培养

人工智能+终将席卷各行各业,汽车首当其冲

  •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加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满足科技变革需求

图片

雷军表达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表示,从长期趋势看,各行各业对掌握人工智能基本技能的人力需求正急剧增长,以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际技术水平来看,特别是在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储备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更加短缺。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将成为我国产业持续升级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在《关于加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满足科技变革需求的建议》中,雷军提出以下建议:

从义务教育阶段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

建议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内容,设置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同时将相关内容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

从基础理念到简单应用,全面激发中小学生的兴趣,培养中小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大力推进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建设

建议加大对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投入,通过加强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从海外引进优秀师资力量,吸引企业高级人才和行业专家进入高校授课等方式,扩大教学力量。

同时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拓展到更多专业,如传统理工科专业、医学、金融、文史、艺术类等专业,培养更多跨领域人才;引导人工智能赛道的大型企业向高校学生开放实习实践机会,提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综合素质。

支持大型科技企业和教培机构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

建议鼓励大型科技企业和社会教培机构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训,以适应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快速迭代、人才需求量大、应用广泛的特征。

具体来看,可结合人工智能人才的供需情况,通过配套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和机构灵活设置从人工智能基础素质培训,到尖端前沿人工智能人才的系统性培养,有效满足当前各领域对人工智能应用型需求。

  •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加快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人才培养全学段

图片

今年两会,刘庆峰再次为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建言。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他与雷军两人“英雄所见略同”。比如他建议:

在生命科学、化学、制药、物理、材料等多个科研领域,引入人工智能通识课,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科研能力以及高水平通用人工智能理解能力的人才,为可能涌现的交叉学科重大突破做储备。

建议研究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和培养方案,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

针对未来可能被人工智能大量替代的行业和岗位,对劳动力培养及再就业做专项研究,并且提前、主动做好应对。

关注通用人工智能对社会各行业带来的冲击,加快建设新的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和课程培养体系,特别是加快以通用人工智能赋能软件代码、语言学习、艺术创意等领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助力我国软件行业和数字经济发展。

此外,他提出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的设想。

建议加快推广大模型赋能全学段,以全新机制加快探索我国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加快运用大模型的现有能力打造教师和学生的助手,赋能从中小学到职业教育和大学的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设立国家人工智能学院,以“核心+基地”的组织形式和全新机制推动我国面对中美竞争的拔尖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加强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联合头部企业打造一批人工智能人才产教融合培养基地,打造优秀人才专项遴选机制和通道等。

02 加快新汽车人才培养与集聚

智能电动汽车新人才的培养是中国汽车决战智能化下半场的关键

  •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零束科技党委副书记刘懿艳:加快建设“智能汽车人才高地”

图片

刘懿艳表示,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她建议加快建设智能汽车人才高地。她指出,在智能化这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型主导性赛道上,人才队伍建设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智能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学科、跨领域、深融合、强交叉的复合型特点。从学科角度讲,除机械、电子、能源动力、交通运输外,智能车已成为通信、计算机、软件、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融合体。从产业角度讲,消费电子、通信产业与汽车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推动汽车产业智能化变革的重要路径。

针对当前智能汽车人才培养困境,她指出,车辆学科已成为高新科技的集成创新与应用平台,成为大国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但目前我国的车辆工程专业自设立以来,至今仍作为隶属于工学门类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其学科定位与其高科技综合载体的战略意义不相匹配,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与当前产业所需存在差异,导致供给侧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需求侧企业的实际需求,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脱节。

同时,人工智能将成为智能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尤为迫切。在AI+软件定义汽车的大趋势下,可以预见AI大模型将会重构智能汽车的人机交互体验及研发运营效率,对智能汽车的产品、研发、运营等都可能产生颠覆式的影响。因此,刘懿艳建议:

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智能车时代发展所需的技术生力军。

推进车辆工程学科升级为一级交叉学科,加快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实现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深度融合,建立符合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实践安排和师资建设方面,邀请产业界和学界专家交流、参与及合作,加大产业实践与高校教学的结合力度。

加大对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的投入。

通过加强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从设置专项资金,鼓励和扶持企业和高校对标智能车发展中的产业痛点、前沿技术发展方向,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建立“研究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合作平台。

共同打造智能汽车领域技术成果量产应用转化的重要载体和“产学研用”的联合创新高地,推动智能汽车行业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将前沿科技领域的技术研发成果快速验证、迭代、转化,在为智能车市场持续创造价值的同时,培养一批实战型人才。

制定专门的人工智能人才策略,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石。

针对顶尖人才,出台系统的组合拳政策,以更大的诚意释放诚招人才的信号,从待遇、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住房、资金支持等多个方面,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吸引海外人工智能领域高精尖专业人才回国从事学术研究和技术落地;

针对校园人才,加快完善中国高校人工智能学科体系,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邀请产业界和学界人工智能专家参与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教学框架梳理、教材编写、实践培训;

鼓励和支持国家级人工智能实验室和领先企业之间的人才双向流动。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进一步提升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 全国政协委员、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电动化智能化全链条人才培养

图片

张兴海指出,近年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对研产供销服全链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传统汽车充沛的人才储备相比,涉及研发、制造、采购、营销、服务、维保等的智能化、电动化全链条人才尤为紧缺,正严重制约产业后续发展。对此,张兴海建议:

政府出台政策鼓励高校及职业学校设置智能化及电动化相关专业学科,加大招生比例;拓宽和延展电动化、智能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等相关政策,让新时代汽车人更有成就感更自豪。

鼓励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企业前瞻性介入全链条人才培育,深度参与高校、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提供实习、在岗培训渠道。

  •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乘用车郑州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丁波:产学研合作,加速构建技术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

丁波在“打造适应‘新能源、智能网联化汽车’产业发展环境的建议”中提到,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化领域,中国技术能力和产业规模已经站在世界第一阵营。因此,进一步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化汽车是重要支柱,而通过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打造适应其发展的环境,更是助力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他建议:

通过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对关键技术进行重点立项,并通过财政补贴、专项基金投资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与行业龙头的协同合作,加速构建基础条件深厚的技术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

  • 全国人大代表、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冲压厂三车间党支部书记、模具钳工首席技师刘辉: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在“以科技创新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中,刘辉提出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鼓励人才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

03 培育引领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技能大师们关注,车企大佬同样关注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一汽解放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鹿新弟:发挥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作用,培养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图片

鹿新弟表示,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目标,是要将每一位成员都打造成为公司的内训师,既培养了个人的综合能力,也发挥出了每个人的强项,还为公司留下了宝贵的学习素材。但随着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深入开展,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

比如,工作室管理手段还是传统式的,不能符合新时代工作室的特点。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与新时代职工之家没有关联,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国家级层面的工作室之间的交流学习机会少,不能将先进工作室好的建设与管理经验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工作室创新成果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工作室一些优秀创新成果没有第一时间转化成效益,激发不了工作室成员创造的积极性。

因此,他提出了多点建议,包括:

依托网络优势,运用数字化手段管理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

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与新时代职工之家形成有机结合,将工作室打造升级成为新时代职工之家,为更多职工提供更好的服务。

建立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监督、考核的长效机制,让工作室在这个框架下开展工作。

加强国家级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之间的交流学习,将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好的经验复制推广,让更多人受益,让工作室高质量发展。

从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性文件,允许劳模创新(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成果产业化,让创新成果快速产生效益,激发工作室成员创造的积极性,对国家、企业、个人都有好处。

  • 全国人大代表、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车辆工厂“王涛班”高级技师、班长王建清:创新企业用工机制、吸引并留住高技能人才

图片

王建清表示,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用工荒”,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大增,很多年轻人也需要工作岗位,然而愿意投身制造行业尤其是蓝领岗位的青年却日益减少。这一现象若持续下去,将对我国未来高素质高技能工人的稳定性与接续性构成威胁。

王建清认为,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产业工人工资的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如何构建清晰的职业晋升路径以及提升薪酬待遇,是吸引青年人投身实体经济特别是实体制造业的关键因素。同时,为降低用工成本与风险,部分企业倾向于使用短期合同工和劳务派遣工,但这种做法容易带来员工稳定性差、对企业归属感低等问题,难以培养出主人翁精神和工匠精神。

因此他建议,要创新用工模式,创新激励机制,加速培育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更好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让更多产业工人有更好的发展,让技能技术工人能够怀匠心、践匠行、做匠人

对此,他具体提出三点建议:

建议企业为表现卓越的劳务派遣工提供转正为正式编制员工的机会,特别是在劳动竞赛、技能大赛和创新创效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员工,应通过公正透明的方式给予其转正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实到高级人才队伍中,激励他们更好地为企业贡献,同时也实现个人价值的跃升。

建议企业进一步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加速落实与企业发展同步的高技能人才津贴及相关薪酬待遇制度化。强化工资收入中的技能价值导向,根据不同技能级别给予相应的补贴,以鼓励产业工人追求技能精湛,成为真正的工匠。

建议企业加强对班组文化的营造,让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班组文化、工作室文化和职工文化引领和激发员工潜能,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从而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汽研发总院试制部高级技师、集团首席技能大师杨永修:构建职业本科优质就业渠道,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杨永修建议:围绕高端产业和高新技术等领域开发高端技术技能岗位,以能力论英雄,畅通职业本科层次人才高端就业通道,进而改善职业本科教育社会认可度较低、缺乏社会知名度的现状,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设备智能物联技术高级主任工程师李海桦:进一步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工匠培育体系

建议由人社部门牵头,加快建立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制度,每年安排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进行对应专业工种为期一周的研修交流活动,促进技能人才知识更新与技术创新、工艺改造、产业优化升级要求相适应。

  •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姚佐平:创新汽车产业工匠培养机制,打造新质生产力

姚佐平指出未来五菱也将在人才工作继续发力:创新人才体系建设,大力投资汽车相关教育和培训,与高校合作,设立相关课程,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满足行业需求。

04 强链补链,人才优先

产业链上的人才问题也不容忽视

  •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加强车规级芯片设计人才培养

冯兴亚聚焦芯片产业,在“促进芯片产业发展,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建议中,提到芯片人才培养问题:

加强车规级芯片设计人才培养,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芯片人才。

  •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集聚人才,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

雷军关注智能制造,他认为,作为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对保持我国在全球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形势、新竞争,我国智能制造发展仍然存在着现有标准协调协同不够、应用推广水平有待提升、关键技术装备受到制约等问题,国内企业仍然面临人才资源匮乏、资金筹措困难等挑战

他建议集聚人才,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探索智能制造“中国范式”:继续鼓励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引导科研机构和高校协同企业,共同投入智能制造标准、规范制定;支持国内企业和专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发挥制造规模和创新优势。

  • 全国人大代表,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首席运营官欧云飞:加强创新平台打造和人才培养,积蓄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欧云飞聚焦汽车用钢先进材料,在“加快培育汽车用钢先进材料新质生产力”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强创新平台打造和人才培养,积蓄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一是鼓励优势企业和外资研发机构参与科创中心建设。

二是强化人力资源保障,完善支持和激励高端科研人才培育机制。创新高端汽车用钢研发人才引进机制,在业绩考核、研发投入、工资总额、人才待遇等方面给予激励政策支持,保障高端研发人才落户扎根。

三是建议工信部牵头在国家层面针对基础研究进行战略性布局,构建对汽车用钢先进材料工艺稳定性、后续深加工适应性等认证评价体系。

  • 全国政协委员、华晨宝马里达工厂厂长张涛: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相关技术人才缺口巨大

张涛从双碳目标出发,聚焦动力电池碳足迹管理问题,提出了“加快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的建议。她认为,退役动力电池虽然是一座巨大的“城市矿山”,但如果处置不当也是一座危险的“火山”。

张涛表示: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首当其冲的是相关技术人才缺口巨大。应把增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程纳入行业职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为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做准备。

  • 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建立飞行汽车驾驶资质认证及培训体系

在《关于推动飞行汽车应用,助力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中,何小鹏提出要加快开展飞行汽车顶层设计与规划,在产品管理、产品认证、标准体系设计等方面做好前瞻性顶层规划。首要措施为:建立飞行汽车驾驶资质认证及培训体系

从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相关的新汽车人才,到芯片、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人才;从专业技术人才,到高技能人才、汽车工匠;从当前的急需紧缺人才,到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储备人才……代表、委员们为汽车产业与人才发展计谋深远。

您对这些建议怎么看?哪一条建议或提案戳中了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