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荣:动力多元化时代,未来对内燃机人才的需求将增加
“车用动力系统产业的发展,核心是技术,关键是人才。”
“面对产业大变革,每一位汽车人都要直面挑战、拥抱变化。这也是我们这一代汽车人的使命。”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球汽车精英组织秘书长朱明荣如此强调。
5月18—19日,第三届车用动力系统国际高峰论坛在宁波前湾召开。以“面向碳中和的动力系统人才培养”为主题,朱明荣从产业背景、人才现状、内燃机人才的危机与焦虑、动力系统人才培养的思考四个方面对汽车产业动力系统多元化变革时代的人才现状进行了分析。
动力系统多元化时代 汽车动力系统人才供需紧缺
“未来的汽车动力系统必然是碳中和能源为核心的驱动系统。”朱明荣指出,“双碳”背景下,汽车电气化不等于只有纯电动一条技术路线。
从内燃机向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动力系统的内涵已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他表示,目前内燃机行业正在开展两大课题,热效率提升与寻求能源替代。尤其是替代能源的研究,更是内燃机涅盘重生的重大机遇,并且零碳燃料和零碳内燃机已经成为世界内燃动力行业的共识。他强调,“过早判内燃机死刑是轻率、不负责任的!”
当下,围绕动力系统多元化的技术路线已经成为主基调。随着能源革命所引发的汽车动力系统的改革,使得动力系统人才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改变。那么,汽车动力系统人才该如何界定?
“结合当前时代汽车动力相关人才的工作内容,我们认为,汽车动力系统的人才,是从事汽车内燃机动力系统、电池和电机动力系统及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以及由上述系统组合的动力系统设计、研发、制造、管理、标准、法规的相关软硬件工作人员,以及从事动力系统的零部件供应商,各研发机构和大专院校中的工作人员。”在朱明荣看来,动力系统人才有三大特征:一是全面转向新能源,二是专业背景多元,三是知识复合型。
目前,市场供需情况呈现出结构性紧缺状态。比如,汽车动力总成研发岗位整体呈现结构性紧缺状态,大多数车企汽车内燃机动力系统人才相对饱和,但是电池和电机动力系统及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相关的人才始终处于紧缺状况。而新能源汽车研究人员的流动性很大,留存率不及智能网联汽车人才,人才的保留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针对上述情况,朱明荣也提到了原因:人才总量偏少、人才结构性短缺、复合型人才不足。
据悉,目前新能源产业只有13.8%的人员具备跨专业的学科背景。从人才增量来看也存在诸多不足,比如现在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不足、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人才知识结构偏离、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足、高校知识更新迭代比较慢等。从人才存量来看,现在人才流失率居高不下,尤其是软件类人才招聘很难。
警惕内燃机人才断层对行业的危害 未来对内燃机人才的需求将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汽车动力系统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引发了高校汽车动力系统人才培养的变局。内燃机人才断层危机,值得关注。
目前,受到对行业趋势前景唱衰,薪酬竞争力下降,以及企业招聘人数同比下滑等因素影响,传统内燃机方向的人才吸引力骤然下降。专业报考人数逐年下降,毕业生跨行业就业偏多。
比如,5年间大连理工大学和吉林大学在能源与动力专业招收人数分别缩减了24%和30%。同济大学新生选专业严重不足,不仅内燃机方向的学生生源不足,其他动力系统报名也偏少,包括内燃机、燃料电池及电池和电机动力系统在内的全部本科生报名不足20人,经过调剂才到30人,与智能网联汽车方向的生源形成了很大反差。此外,内燃机毕业生就业时,从事本专业的学生约为30%,改变专业方向的学生约60%—70%。
“要警惕内燃机人才断层将来对产业产生的危害!”朱明荣强调,“从内燃机未来的发展预期来看,目前内燃机人才暂时相对充足。不过,在清洁能源内燃机相关技术成熟的将来,汽车行业对内燃机人才的需求将急速增加。”
他指出,内燃机的发展路线逐渐明朗,就是要拥抱电气化。因此,未来交通运输类、机械类对内燃机人才的需求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对人才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更精。未来内燃机是复合型产品,内燃机技术转型升级对人才有了新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燃机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同时,朱明荣也强调,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每一位传统汽车人的转型升级。动力系统人才转型不仅是知识更新、技能升级,更多是知识技能复合提升后岗位的迁移,即升级+转岗。传统动力系统的人才在转型中也具备优势,他们在内燃机相关专业的学习中,具备转型必需的软势力:跨学科的融合能力,善于钻研的学习能力等。
据悉,大部分传统车企人才转型是跟着整个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通过企业内部有组织的培养转岗“自然过渡”完成。比如,一汽通过校企合作和吉大建立红旗学院,东风汽车打造“东风科创学堂”,上汽集团与腾讯合作“数字化人才培养项目”等。
针对新时代汽车动力系统人才培养的思考,朱明荣提出了三点:一是人才环境建设;二是增量人才培养;三是存量人才转型。
对于人才环境的培养,他指出,要正确引导,为动力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既要迎接动力电动化,也不要对内燃机污名化。建议媒体客观报道、正确引导,帮助大众用科学辩证的态度看待动力变革,以促进动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要加强基础研究,培养高层次的动力技术人才,还需加强与海外动力系统碳中和能源人才的交流合作。
对于增量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关键在于学科改革、产教融合,面向新能源汽车整合专业方向、重新规划培养方案、做好课程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动力系统人才的专业复合度,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而对于存量人才的转型,关键则是政府、行业和企业之间协同创新为传统人才转型提供指导和知识更新平台,存量人才自身也应增强内驱力,利用好各种平台和机会补齐新型动力系统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面向碳中和能源为核心的新动力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