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强标有力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 | 焦点访谈
3月28日,《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作为动力电池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该标准的技术内容备受行业关注。此次标准修订首次将热扩散测试“不起火、不爆炸”上升为强制性要求,堪称“史上最严电池安全标准”。为何做如此要求?标准的发布又将给动力电池的安全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中国汽车报》本期焦点访谈,邀请4位行业知名专家,深入解读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强标。
访谈嘉宾:
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高级技术总监刘桂彬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芳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员肖成伟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可靠性安全部部长李伟
三大修订点 大幅提升动力电池安全技术要求
《中国汽车报》:本次发布的新版标准的主要修订点为何?相较2024年5月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有哪些变化?
刘桂彬:在标准修订期间,起草组充分收集动力电池安全事故案例和行业意见建议,充分参考国际标准法规,经过多次技术讨论,形成以下三项主要技术修订点:一是将热扩散要求从电池起火、爆炸前5分钟报警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提供报警信号),二是基于底部托底风险场景新增底部撞击测试,三是基于长期快充循环风险场景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
相较征求意见稿,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强标在保留前期形成的主要修订点外,一方面新增同一型式判定章节,并优化了快充循环后安全、过放电等测试项目的试验方法,进一步提升测试效率,减少企业认证成本;另一方面基于实际托底事故案例统计,提出了底部撞击测试豁免条件,增强了标准的科学性。
《中国汽车报》:此次标准修订对动力蓄电池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要求在国际上还未曾明确过,“史上最严电池安全标准”下,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产品的技术水平能达到标准要求吗?
肖成伟: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强标主要提升了热扩散测试要求至“不起火、不爆炸”,这一变化要求电池系统具备更强的热失控阻断能力。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安全性总体水平不断提升,智能热失控检测与主动抑制技术、气凝胶等新型隔热与阻燃材料技术、以及结构设计与封装技术等动力电池创新安全技术逐步应用。总体看,我国动力电池产品技术水平可达到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强标要求。另一方面,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强标也给予了一定的过渡期(动力电池新产品2026年7月执行,已获得型式批准产品2027年7月执行),有利于企业及时完成产品改型。
王芳:我们在标准起草过程中组织开展了验证测试,主要包括热扩散、底部撞击、快充循环后安全等主要修订或新增项目。验证测试结果表明,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强标的主要修订项目对于动力电池各类产品形态和技术路线均具备较好的可执行性,通过率也较高,表明行业已基本达到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强标要求的技术水平。我们也鼓励企业提前执行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强标,并在产品设计中采取要求更高的技术方案,切实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汽车报》:热扩散测试是整个标准中行业关注度最高的一个测试项目,这个测试项目面向哪类安全风险场景?
王芳:可以发现,各类新能源汽车火灾安全事故报道中,动力电池安全强标中的热扩散测试经常被提及。目前,碰撞、泡水、外部火烧等各类风险场景在动力电池安全强标中均有测试项目对应,测试工况也与我国牵头制定的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UN GTR 20相协调,部分测试项目要求更加严格。在此基础上,我国在国际法规和动力电池安全强标中均提出了热扩散测试,主要考察了单个动力电池单体由于内短路导致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层级的安全防护能力。
应行业发展需求 提升安全标准
《中国汽车报》: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的安全一直备受关注,相关的标准体系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刘桂彬:《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0)》作为我国电动汽车领域首批强制性国家标准之一,自2020年5月发布以来,在规范产品生产、引导技术进步、支撑政府管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电动汽车起火事故仍时有发生。通过对近年来电动汽车安全事故的经验总结,行业对于动力电池在实际应用场景下的失效机制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相关标准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安全要求,以筑牢动力电池安全底线。
2021年,本次修订工作启动;2023年12月国家标准委正式下达立项计划;2024年5月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9月完成标准审查,10月报批。我们在主管部门指导下,组织成立了涵盖国内外头部企业、第三方机构、科研院所的修订起草组,四年间先后召开11次线下研讨会议,并通过征求意见、问卷调研、国际交流、WTO/TBT通报等形式充分收集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技术方案,最终形成了动力电池安全强标的修订稿。
《中国汽车报》:最近动力电池领域国际标准法规进展情况如何?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强标与同类国际标准法规有哪些异同点?
刘桂彬:近期,联合国法规UN R100已完成修订,联合国全球技术法规UN GTR 20和ISO 6469-1等动力电池安全国际标准正处于修订阶段。我国深度参与了这些动力电池相关国际标准法规制修订,研提多项提案并获得采纳。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强标充分参考了国际标准法规协调成果,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热扩散测试“不起火、不爆炸”要求,并新增了底部撞击测试和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总体来说要求更加严格。
《中国汽车报》:完成动力电池安全强标修订后,动力电池安全标准方面,下一步工作计划是什么?
刘桂彬:在动力电池安全标准化方面,下一步工作重点一方面是开展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强标宣贯培训活动,助力行业企业快速掌握标准技术内容,鼓励企业提前执行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强标;另一方面是积极参与动力电池安全国际标准法规协调,积极分享我国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强标修订经验,贡献“中国智慧”,支撑全球范围内动力电池经贸往来和安全水平提升。
充分考虑相关风险 车主要按操作说明安全用车
《中国汽车报》:随着动力电池热扩散测试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部分消费者认为动力电池将不会再出现自燃起火现象,对此您怎么看?
肖成伟:锂离子电池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热失控风险。目前,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强标在将热扩散测试要求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将引导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提升产品热失控监控和热防护能力,动力电池起火风险将显著降低。除了标准提升外,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提升至千万辆级别,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企业的生产质量控制能力对于减少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也非常关键。近期,我国也在制定锂离子电池生产质量管理相关标准,相信也会对动力电池安全性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王芳:热扩散测试是通过模拟单体电池内短路后热失控场景,考查电池系统层面的安全防护能力。本次强标将热扩散要求加严至不起火、不爆炸,将从设计端显著降低动力电池自燃风险。另一方面,动力电池安全强标是针对新品电池的测试,实际使用过程中,制造商生产质量控制、消费者使用习惯等因素都会影响动力电池自燃风险。我在此也强烈建议消费者严格按照车辆产品使用说明书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驾驶车辆。
《中国汽车报》:本次新版动力电池安全强标发布对于动力电池产品设计开发有哪些影响?
李伟:新国标的发布将对行业安全技术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首先,针对因电池内短路导致热失控,进而引发热扩散起火的问题,新国标将热扩散要求由“5分钟逃生时间”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这一变化要求企业需要对电池系统热扩散防护设计进行质的升级。近年来,我们看到行业内热扩散不起火技术多元化发展,比如耐温隔热、急速降温、高压绝缘、气电分离等技术不断的创新迭代,目前已有较多企业具备不起火技术储备。其次,针对近年来市面上发生的因碎石、异物等外部诱因撞击电池包底部导致起火的场景,新国标将底部撞击试验纳入了强制要求,这将推动电池及整车企业在进行电池系统设计时,充分考量电池系统底部防护设计,如高强轻质材料/结构开发、吸能缓冲结构设计、防护装甲设计等,以降低电池系统因底部撞击导致的安全风险。另外,考虑到未来市面上快充电池产品普及,新国标中对快充产品提出了安全要求,将进一步提升企业对快充产品在材料适配、热管理体系优化、测试验证完善方面的重视程度。
本次强标中的三大主要技术变化点,对于企业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短期内,技术升级会给部分企业带来成本增加,阵痛难免。但从长期来看,标准升级是让整个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企业通过安全技术的不断突破和迭代升级,来降低成本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