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人才发展新路径 UNDP氢能产业人才发展峰会召开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不断加深,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同时,氢能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
近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UNDP China)与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华南氢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和中汽数据有限公司等承办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人才发展峰会”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利召开。
本次峰会作为全国首个由国际机构主导的国际氢能产业人才会议,聚焦氢能领域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旨在构建产教融合的交流平台,为氢能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副代表James George(乔展)表示,国际劳工组织预测,到2030年,绿色经济可创造2400万个就业岗位,但技术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这一潜力的重要因素。展望未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仍然致力于支持所有部门并与之合作,通过政策对话、技术合作、联合项目以及国际最佳实践和标准的知识分享,来推进可持续解决方案,以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2024年,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等产业发展。大力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加快布局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交通、化工、冶金、氢能等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柏杰指出,当前,我国氢能产业正全面进入提质增效发展新阶段。在此过程当中,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氢能产业作为一个典型的未来产业,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技术路线尚需进一步收敛,人才需要进一步培育补充,生态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继续在技术创新、示范应用、人才培养、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发力,加快打造我国氢能的未来产业新局面,构造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处副处长余红平表示,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完善并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支撑产业发展、助力大国外交三大布局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扎根区域、融入产业,提高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紧密度、与行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为包括氢能产业在内的各行各业源源不断输送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协会理事长欧阳明高院士表示,对于氢能产业的发展而言,培养青年人才是关键,要为即将到来的氢能产业大发展做好充分的人才准备。目前距离氢能产业的大规模爆发大约还有五年时间,因此,我们必须动员一切力量,实施大规模的人才培养计划,以确保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能实现大的提升。
“在推广氢能技术的过程中,企业的担当与远见是根本;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是关键;团队的合作与协调是保障。”佛山仙湖实验室战略科学家、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程一兵表示,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是推动氢能技术产业化的一个重要保障。企业有作为,政府有担当,研究人员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这些都是氢能技术产业化得以成功的关键。
中电联人才评价与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全国电力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慧翔认为,职业教育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对新型电力系统和氢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呼吁将氢能人才培养纳入全国职业教育布局,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氢能产业技能人才的体系化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大会上,28家包含科研机构、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和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单位联合发布“氢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南海共识”。南海共识以“政、产、学、研、用”五方主体协同为核心,着眼于氢能全产业链的人才需求,通过产教融合、资源整合,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共识的发布将为全国范围内的氢能教育与产业合作树立标杆。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氢能已逐渐成为全球战略竞争的新焦点,各国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因此要,加大对氢能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为氢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