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放假、资金短缺,这家造车新势力为何濒临绝境?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造车新势力各有各的难题。
首席财务官与首席律师离职、员工放假、资金困难……近日,当这一系列问题集中出现在美国造车新势力Canoo身上时,人们才发现,这家造车新势力已经是陷入泥淖,难以自拔了。
深陷困境无力回天
尽管看上去只是高管离职,但背后的问题却在浮出水面。
11月5日,Canoo在一份监管文件中宣布,公司首席财务官Greg Ethridge和总法律顾问Hector Ruiz已经于10月31日辞职。Canoo还宣布,作为北美业务更广泛调整的一部分,该公司已通知在俄克拉荷马州的数十名工人“临时休假”12周。
不过,Canoo首席财务官的职位据传已经有人接棒,前投资银行家Kunal Bhalla接替了首席财务官的职位,基本月工资为30万美元。据悉,Bhalla此前一直担任Canoo首席执行官Tony Aquila的首席顾问。此外,副总法律顾问Sean Yan将接替总法律顾问职位。上述任命没有得到Canoo官方确认。
但是,收缩的阴影一直笼罩着Canoo。前不久,Canoo刚刚关闭了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总部,以优先发展其在得克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的业务。与此同时,Canoo最后一位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技术官也已离职。
不仅如此,接踵而至的资金困境可能令Canoo更为抓狂。其上半年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该公司报告的现金总额约为1900万美元,当地一名财经评论员说这可能连给公司高管们发今年的工资都不够。为向股民表明信心,今年10月,Canoo在一份监管文件中披露,美国一家基金公司将以11%的利率给予Canoo贷款约120万美元。11月5日,Canoo表示,这份贷款已经增加270万美元。即使如此,但对于一家电动汽车造车企业而言,仍是杯水车薪,难以回天。有报道称,在美国,即使在较为偏远的州,维持一家电动汽车造车企业正常运转一年至少也需要数亿美元,否则将难以为继。
此外,令人遗憾的是,还有报道称,Canoo正面临着来自供应商的多起诉讼,指控其拖欠账款。仅近日供应商Kistler Instrument Corporation在洛杉矶高等法院对Canoo发起的诉讼中,就要求Canoo赔偿货款损失5.6万美元。
“PPT造车”难以长远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把托尔斯泰这句话用在美国造车新势力身上,也不违和。特斯拉无疑是“幸福者”之一,而Canoo就另当别论了。
Canoo品牌创建于2017年,是一家来自于美国洛杉矶的电动汽车造车新势力。有趣的是,Canoo品牌的前身是Evelozcity,创始人为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简称“FF”)的两位前高管斯特凡·克劳斯(Stefan Krause)和乌尔里希·克兰茨(Ulrich Kran)。2017年左右,两人与FF老板贾跃亭产生了分歧,随后离职创办了这家新的公司。据了解,这两位创始人与宝马也有一定的渊源,两位都曾经是宝马的前高管。Canoo品牌最初计划的目标,是制造可爱的蛋形电动小货车和皮卡。但目前品牌旗下只有一款7座电动MPV产品。
Canoo EV这款车于2019年面世,是一款线条硬朗、造型科幻的MPV。此外,Canoo还曝光过另外两款车型,一款是皮卡,一款是轿车。其中,皮卡车型采用了圆滑的车头设计,配合通透的前挡风玻璃仿佛科幻飞船的驾驶舱,当时Canoo声称,虽然它看上去更偏向一款实用为主的小货车,但时尚感和科技感却并不比特斯拉Cybertruck差。而其曝光的轿车产品在设计上也非常特别,它采用了与Canoo EV共享灯组设计,面积巨大的四周车窗使得车内视野极为通透。这款轿车预计将于2025年推出,原计划于美国俄克拉荷马的工厂生产。
其实,美国造车新势力也像贾跃亭一样,同样很擅长讲故事。当初,Canoo官方表示,公司将会在中美两地组建团队,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Canoo未来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市场。Canoo与传统的电动汽车销售模式不同,Canoo生产的车辆并不直接售卖,而是采用租赁的方式,用户可以按月订租,车辆的所有权归Canoo所有。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
新势力市场正加速洗牌
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浪潮中,近10多年来,欧美及中国等地涌现了一批造车新势力。然而,中国造车新势力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崛起,而美国造车新势力中除了特斯拉正在快速前行之外,其他很难称为新赛道上的“幸运者”。
其中,从Rivian到Lucid,再到Fisker与Canoo都面临极大的现实困境,而FF历经曲折仍然在“讲述追梦的故事”。而年亏9.4亿美元的Fisker的破产申请已经被法院批准,并被纽交所强制摘牌退市。
如今,除特斯拉之外,美国的造车新势力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摩根士丹利发布的研报指出,美国电动车行业正面临着洗牌,生存壮大所需的成本越来越高,如果无法找到市场或发展依托,一些新势力企业可能将无法生存下去。其中提到,Rivian、Lucid、Fisker、Canoo等电动车企都面临着巨额亏损,一些新势力企业在大规模投资建厂生产电动车和电池之后,仍面临着电动车市场销售不畅的残酷现实。
美国多家市场公司的调研都显示,美国市场的电动汽车回暖缓慢,不仅没有按照政府所希望的那样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反而有像欧洲市场一样增速有所下降,正面临着整个市场消费利率高企和需求下滑等诸多不利局面。Rivian今年已经无限期搁置了价值50亿美元的亚特兰大工厂项目。Fisker近期的破产,更是给整个美国造车新势力泼了一盆冷水。
“包括电动汽车在内,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化已经是不可扭转的大趋势,汽车供应链本身就有全球协作等突出的特点,如果人为设置一些障碍实行‘脱钩断链’阻断供应链的布局,必然得不偿失。”浙江新能源技术应用研究院研究员陆安程认为,这样做看似是维护本国企业利益,实则是既抬高了供应链成本,也使市场失去了活力,无形中也会给依赖市场生存的企业特别是新势力带来生存压力。
“对于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而言,本就是新技术交流融合创新的产物,技术创新需要全球产业界的交流、合作,但‘脱钩断链’只能使‘小院高墙’内的创新难以与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欣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没有市场和销路,企业就难以生存,这样的情况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