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全球合作新路径 2024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发展(上海)论坛召开

发布日期:2024-11-01·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奕雯 编辑:王琨
记者:张奕雯 编辑:王琨

日前,欧盟委员会发布消息称,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最高税率达35.3%。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愈发严峻的贸易壁垒,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进程亟待明确方向、坚定信念。

11月1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办的2024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发展(上海)论坛适时召开。本次论坛以"推动新能源汽车全球合作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旨在深化务实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生态新战略,讨论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新能源汽车成绩显著

经过多年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然在全球范围内"守得云开见月明"。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看来,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国内保持较好发展趋势,并赢得了全球其他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初步认可。从单月销量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连续3月市场占有率超50%,9月甚至达到55%左右,发展相对较快。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副会长赵扬也指出,通过过去几年的政策引导和技术进步,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了显著进展,拥有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第一,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成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第二,形成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整车制造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并在每一环节都占据主导地位,拥有极强竞争力。第三,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成果显著,在动力电池、充电桩等领域取得多项成就。第四,政策支持全面,既有产业政策指引,也有多项鼓励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壮大。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副会长赵扬

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晓红介绍,根据国际海关数据,今年1~6月,按照货值,中国整车出口规模位居全球第三,居于德国、日本之后。不过,孙晓红表示:"目前中国和日本差距不足2%,由于中国汽车出口增长幅度较高,今年中国有望超过日本,排名第二。"在他看来,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有望实现600万辆目标。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国际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晓红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呈现五大趋势:中国和新兴市场是当前电动化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区域;欧美市场电动化势头阶段性放缓;全球电动化产业布局及技术创新方向更加明朗;传统大型车企仍处于盈利阶段,但利润在加速收窄;新锐新能源车企盈利能力稳步提升,正在跨越盈利拐点;汽车消费者逐渐接受电动化,智能化需求将大幅增加。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

"硬实力"有余 "软实力"不足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但能否称为是‘全球最强’,还要从两个方面考虑。"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亚太区总代表刘萌表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要看技术、成本、设计、配套设施等"硬实力",同样要看到矿产资源、循环经济、价值观等"软实力"。过去几十年,中国汽车产业依靠硬实力赢得了市场,未来,更要通过软实力赢得全球消费者的尊重和喜爱。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亚太区总代表刘萌

在矿产资源上,王青表示,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背景下,未来我国主要金属供求格局压力将不断加大。2022年全球基本金属消费总量达1.61亿吨,中国为9293万吨,占58%。资源需求量大的同时,我国大部分金属矿产无法自给,一些主要的金属品种的资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超一半,镍、锰、铬、铜等金属对外依存度甚至高达70%。在他看来,这一供应格局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挑战极大。"减碳压力、全球供求压力的加大、需求的快速增长、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以及贸易壁垒等因素叠加起来,要求我国下一步要把资源的回收利用和加强全球合作作为重要战略方向。"王青强调。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上,日前,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将涵盖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废旧电池业务、废有色金属回收等业务,体现了中国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视。聚焦汽车行业,刘萌称,汽车废旧车灯等材料都可以通过循环利用,成为一些3C产品的原材料。"联合国关于减塑方面的公约即将出台,中国企业需要提前布局,深入合作。"她称。

另外,面对当下中国汽车"出海"热潮,刘萌表示,中国车企要成为国际化企业,不仅要有较强的产品力,还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的文化诉求,以及国际通行的价值观。她指出,女性占据消费者的一半,中国汽车企业"出海"必须看到女性的价值和需求,这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多路径探索开放合作新方向

提升自身软硬实力的同时,愈发严峻的外部环境也不容忽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扰动全球汽车供应链,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政策给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带来较大阻碍。面对这一背景,"开放合作"成为行业上下的共识。

在王青看来,可以从资源合作的角度切入,特别是从全球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合作的角度切入,加强全球合作,推动汽车市场转型发展。第一,要深度融入全球资源市场体系之中。积极融入全球成熟资源市场体系,通过增强期现货联动提升在边际市场的影响力,加强并延伸与上游资源矿产国合作,加强与欧美等国家在能源回收利用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合作。第二,完善国内循环利用体系。健全生产-流通-回收全生命周期追溯和管理体系,形成价格倒挂情况下的触发机制,完善市场规划和治理,完善循环利用法规标准,拓展储能设施、电动自行车等应用场景,把二手车、梯次利用产品等发展理念植入到消费者整个消费周期内。

就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全球合作,张永伟提出五点建议:第一,继续加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政策交流与深度协同;第二,加强供应链薄弱环节的全球合作;第三,推动建立检测认证、充电、碳核算等领域全球共通互认的国际标准;第四,围绕商用车等转型重难点环节推动互利合作;第五,开展车网互动、动力电池回收等新兴领域的全球交流与合作。

赵扬指出,要想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汽车生态体系,首先要从国内生态、国际生态两个维度考虑,形成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圈。其次,技术创新是推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向前发展的关键力量。要加大研发投入,更要将合法合规上升到战略高度,积极参与或主导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保证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第三,消费者需求生态的搭建、国际利益平衡生态的维护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要注重用户体验的优化。在赢得市场的同时,更要考虑与各个企业、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第四,加强政策支持和营商环境建设。国家层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政府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出台具体支持措施。

"欧盟希望有来自中国的汽车产业投资,但它对投资也有很多顾虑,存在矛盾的心态。希望中国汽车产业链去欧洲,但不希望你快速做大;希望你给它增加就业、技术转移,但不希望你在当地成为主导。"孙晓红认为,欧盟减碳和数据安全等准入机制,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合规的最大隐性壁垒。不过,他表示,全球南方市场,包括中东、北非、南非、拉美,或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下一步关注的重点。另外,对于中国车企自身而言,孙晓红认为,中国汽车国际化进入2.0阶段,要实现从销量向服务、从产品向品牌、从贸易向贸易投资相结合转变,中国车企要围绕品牌升级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布局。

奇瑞国际公司总经理助理束学明

奇瑞国际公司总经理助理束学明也表示,如果没有品牌,一个汽车企业在全球是无法生存的。因此,中国品牌出海首先要打造品牌。其次,要核心关注海外市场的三大开发工作,即满足当地法规准入、适应性、有竞争力的开发。另外,在海外市场要有针对性的产品规划,包括全球差异化的海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随着中国品牌的发展,不管是民族、国家、产品自信方面要逐步增强,当前在海外市场我们已经逐步完善产品、敢于定价。"束学明称。

岚图汽车CEO卢放

在岚图汽车CEO卢放看来,构建全球新能源汽车合作生态,推动汽车产业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大势所趋。卢放认为,越开放越强大、越强大越开放,中国汽车产业完全有信心在开放中发展壮大。"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尽管有部分国家及地区出台了保护政策,但从长期来看,无法改变这一趋势,我们必须抓住战略窗口期,顺势而为,引领发展。"他说道。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