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车型销量增长率领先透露出哪些信号

发布日期:2024-10-11·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赵建国 编辑:李沛洋
记者:赵建国 编辑:李沛洋

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浪潮中,增程式车型引发市场关注。理想汽车、问界等凭借增程式车型打开市场,零跑、岚图等近期发布了增程式车型,而小鹏、智己等也正在筹备推出增程式新车,甚至现代、福特等多家跨国品牌近期也透露正在开发增程式车型。

数据显示,今年8月,国内纯电动车型批发销量59.2万辆,同比增长6.6%;狭义插混车型销量34.5万辆,同比增长84%;增程式车型批发销量为11.5万辆、同比增长109%。增程式车型的增幅超越了同期纯电动和插混车型的增速。“之所以如此,体现了增程式车型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就增程式车型的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说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增程式在争议中前行

“对于增程式,行业中一直存在不同看法。”安庆衡表示,其中,有意见认为,从广义角度看,插电式混合动力应包括增程式;而也有意见认为,从狭义角度看,插电式混合动力不包括增程式,还是应该把纯电动、插混、增程式分开来看。特别是在理想汽车以增程式车型取得市场成功以后,现在国内增程式车型发展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超过了插电式车型和纯电动车型的增长速度,“蔚小理”中如今只生产纯电动车型的仅有蔚来一家了。显然,增程式车型的市场增幅均超同期插混车型和纯电动汽车销量增幅也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增程式车型这些优势或将继续延续。

在安庆衡看来,增程式本来就是政策规划中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产业变革和“双碳”目标落地中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近来市场上增程式车型销量增幅领先,其中的原因之一,增程式具备特有的技术和市场优势。从技术层面看,增程式车型通过结合燃油发动机和电动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消费者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续驶里程痛点,还提供了与纯电动汽车相似的驾驶体验。通常情况下,增程式汽车搭载的动力电池,使得其纯电续驶里程能够基本满足城市日常通勤的需求,而长途使用增程系统,也不会产生续驶焦虑。同时,增程式汽车的智能化、智能驾驶等方面的配置也与纯电动车型基本相同,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原因之一。从市场销售看,因为没有复杂的变速箱等传动部件,销售价格有一定优势,维护成本也相对较低。

安庆衡认为,从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势看,纯电、插混、增程三种车型的市场格局正在发生一系列变化。前些年是纯电动车型增长最快,而近两年纯电动车型增长速度在下降,相对而言,增程式及插混车型的增速在上升,其中增程式车型在近期更是增速较快。其中,这也是与政策推动、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事实上,近两年来增程式技术路线在一些车企和新能源品牌中得到了发展和优化,也使得降本增效成为现实,从而使增程式车型的性能、配置、性价比等方面优势凸显,越来越多地为市场所接受,从而才出现了增程式销量出现较快增长的现象。

“从未来发展看,技术和市场等因素还会推动不同技术路线的新能源汽车呈现相互竞争的局面,很难说哪一种技术路线能一直独占鳌头。”安庆衡表示,但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这难以改变。

市场竞争出现新变化

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及新能源品牌推出或即将推出增程式车型,增程式车型的市场竞争、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正在出现新的变化。

“目前,增程式车型的技术竞争正日趋激烈。”安庆衡谈到,其中,根据已公开的数据看,各个品牌的增程式系统热效率在不断提升,从之前的40%左右已经发展到47%左右,有了显著进步。但是从市场角度看,一些以销量论技术的说法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在现实条件下,尽管销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增程式技术进步的现状,但无法全面体现技术演进的真正内涵。换个角度看,技术进步是市场销量的依托和保障,正如增程式的市场销量增速超过插混和纯电动车型一样,只有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打造性能更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才能为销量的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的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车企和新能源品牌都开始入局增程式这一细分市场,而且企业几乎都有自己的技术路线。“这一方面带来了市场的繁荣,但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些由于标准不统一造成的消费者层面的误解。”在安庆衡看来,这种差异不仅让消费者在选择车型时容易产生困惑,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所以,对于增程式技术发展而言,统一技术标准很有必要。他强调,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可以确保增程式车型在续驶里程、动力和平顺性等方面达到一致的标准,避免市场上出现技术参差不齐的情况,增强消费者对增程式车型的信心。此外,统一标准也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提高车辆的性价比,从而推动增程式车型的普及和应用。

一段时间以来,行业内对于增程式车型的未来也有不同看法,有的称增程式是暂时的过渡技术路线,也有的认为增程式是新能源汽车的终极形态。“增程式是不是新能源汽车的终极形态,现在还不好断言。”安庆衡认为,但是从“双碳”目标落地时间表看,估计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点时间或许还会有一定市场。“但具体还是要看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走向和市场需求的选择。”安庆衡强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