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电混和增程式汽车的实际减排效果引发激烈讨论
9月29日,记者撰写的稿件《插电混和增程式汽车的实际减排要提上议事日程》发表之后,在专家之间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多年来,插电混、增程式汽车的排放问题存在争议。所有的厂家宣称,插电混、增程式汽车的油耗都不高,加上发动机解决了人们的里程焦虑。但是,插电混、增程式汽车在实际运行中有不少油耗高于家用车的平均值,并不符合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的目标。
全球几个主要国家建立了插电混、增程式汽车评价方法。2024年3月20日,美国环保局(EPA)正式发布了最终版的《2027-2032车型年轻型和中型汽车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标准》,该标准针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设定了一条新的纯电利用系数UF(Utility Factor)曲线,相比于原UF曲线,新UF曲线明显下调了PHEV车型的减排效果。
美国环保局(EPA)的举动受到广泛关注,促使专家们进一步讨论插电混、增程式汽车的实际排放效果更加趋近于合理。
丁晓华是上海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创始人,并多年担任上海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副主任,现在担任中汽研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顾问。而上海是我国插电混、增程式汽车销量比较高的城市,截止2020年底,上海已有近12万辆插电混、增程式汽车。上海插电混、增程式汽车的信息都能被监测研究中心接收到。
丁晓华用图表、数据向记者展示了插电混、增程式汽车的情况,上海PHEV车辆零碳比例系数与EPA比例系数高度拟合。丁晓华说:“这份研究成果是与ICCT、清华大学教授王贺武、郝旭团队共同合作取得的成绩。这张图可以说明很多问题,美国出现的问题,上海也存在,甚至比美国更严重。”据介绍,美国不存在PHEV从事网约出租车的情况,上海却有不少PHEV从事网约出租车。
丁晓华根据多年研究,提出了3条建议。一是增大PHEV纯电续驶里程要求,从目前的50公里增加为80公里,最好100公里,这样就能满足90%以上特大型城市私人通勤用户每天出行需要;二是加大力度解决居民区充电难题,在大城市中心区域,这种问题难以短期解决,也可以在PHEV上安装直流快充接口,在公共充电桩快速补电,长续驶里程以及直流快速充电可以很好地弥补PHEV短板;三是PHEV不能用于运营,包括私人的PHEV不能用于网约车,只能用于私人通勤。
10月17~18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环境保护技术分会将在无锡举办“第13届大城市机动车船污染防治技术论坛”,插电混、增程式汽车的实际排放问题将是会议的讨论重点之一,而在会议召开之前,专家们就在记者这里“聊”开了。
有专家对美国的标准方法体系表达了不同的看法。“EDR是咱们‘优等生’对自己严格要求,我们的EDR和欧美的UF比是不是不太公平 ? 感觉应该UF和UF比。”
有专家提出,“即使有快充接口,如果PHEV的电池包容量小,大家也会懒得去找快充桩充那么十块钱的电吧?找站、充电桩都要浪费不少时间呢!除非在充电站能吃饭、休息。”
有专家认为,“我其实并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目前实际上增程和插混的车主在有充电条件下会更加积极用电。尤其是城市用户。随着新一代插混和增程以及基础设施的发展,中国和国外的情况完全不同。国外电油基本等价,国内低廉的居民用电支撑了PHEV和增程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甚至花费可能比纯电要低。”
有专家提出,“数据是最好的‘武器’ 和‘论据’,大家应该广泛收集并分享PHEV和增程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实际运行数据,用数据说话,说服政府制定更优的政策。保留慢充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具备慢充空间要求,快充又不普及的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家庭慢充我感觉是非常必要的。取消慢充可能是充电行业为了自己行业利益发展而忽悠人的。”
有专家提出,“使用周期数据核算是有障眼法的,比如二氧化碳排放 ,插混用真实世界数据,燃油用公告数据,有意或无意的无视燃油车公告数据和真实数据30%左右的差距,就比较容易得出插混减排不如预期的结论。车主对于成本是很敏感的,现在的车主都知道插混是真省钱,带节奏主要是因为换电池贵,电池不安全,保费贵。但公里成本低是实打实的,用油量少了,核算的生命周期排放却没少多少,这种结论如果能成为决策依据就滑稽了。”
有专家认为,“原来UF代表的是美国人普遍以为的一夜一冲的电里程比例的潜力。实际使用的比例,正负偏离UF,都是正常的。如果平均上长期稳定地显著偏离,就需要分析原因,必要时调整。但不能说今年数据体现显著偏差,就必须调整。因为如果偏差是因为充电基础设施的暂时不完善,且如果UF是服务于PHEV的政策讨论,那不一定需要调整。”
有的专家为了说明插电混、增程式汽车的油耗数据并不高,拿出了自己用车的数据。
资料来源:理想车主提供
资料来源:问界M9增程版车主提供
为了佐证他们的观点,一大批的研究报告,学术文章或将先后发出来供大家阅读和参考。
在会议召开之前大家已讨论得非常激烈,我们可以期待10月17~18日会议上,更多观点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