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合力开启健康汽车技术研究与推广新篇章
近年来,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零甲醛”汽车的关注度和需求日益提升。那么,如何界定一款车型是否是有益于健康的“零甲醛”车型,车用材料的有机挥发物(VOC)是否符合安全、健康水平?从全行业角度,如何持续提升汽车产品的车内空气质量和健康指数,为消费者提供更绿色、更安全、更健康、更环保的产品?
9月24日,由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指导,中汽数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数据”)主办的“中国健康汽车研究计划”—2024年“零甲醛”汽车技术研讨活动在北京举办。来自车企、科研机构、媒体以及消费者代表百余人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全产业链合力促进健康汽车技术研究与推广的新路径和新空间。
活动现场
研讨活动现场,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昆在讲话中表示,维护消费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汽车产业亟需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持续提升产品质量,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消费需求。
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昆讲话
中汽数据总经理冯屹指出,作为现代工业技术的重要代表,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支柱性角色。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汽车行业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不断提高汽车产品的健康水平,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屹致辞
《2024年中国车内甲醛散发水平研究报告》发布
全行业车内甲醛浓度呈稳步降低趋势
研讨活动现场,中汽数据发布了《2024年中国车内甲醛散发水平研究报告》,报告从车内甲醛研究概况、2024年调研车型甲醛分析以及下一步研究计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与分享。
首先,中汽数据在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对车内甲醛问题进行了剖析,锚定了研究方向,并回顾了车内甲醛的研究工作。
其次,中汽数据根据市场关注度和销量选取40款车型,依据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分别从常温工况、高温工况和驾驶工况对车内甲醛散发情况进行了数据采集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自主和合资品牌车内甲醛散发浓度差异不大,甲醛浓度均值排序为高温工况常温工况驾驶工况,且不同车型的甲醛散发浓度有一定差异。经过行业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车内甲醛浓度呈稳步降低趋势。
下一步,中汽数据将持续跟踪消费者关注点,重点围绕车内辐射性能、防眩晕功能开发、极端工况车内健康测试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健康出行需求。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回收利用室室主任庄梦梦发布《2024年中国车内甲醛散发水平研究报告》
《2024年车用材料VOC散发水平研究报告》发布
7款车型被评为2024年“零甲醛”汽车
活动期间,中汽数据还发布了《2024年车用材料VOC散发水平研究报告》,报告以车用内饰材料的种类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不同材料的VOC测试方法,并着重分析了聚氨酯发泡、皮革、织物等常见内饰材料的VOC性能。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回收利用室主管朱振宇发布《2024年车用材料VOC散发水平研究报告》
此外,依据《“零甲醛”汽车产品设计技术规范(2023年版)》,中汽数据遴选出2024年“零甲醛”汽车典型案例,分别是一汽红旗 红旗H9 2.0T旗享豪华商务版(2024款)、一汽红旗 红旗HQ9 PHEV 四驱豪华版(2024款)、东风日产 探陆380VC-TURBO四驱智驾版 6座、东风日产 启辰VX6 520KM Pro版、上汽通用 凯迪拉克IQ傲歌 四驱长续航版、大众汽车(安徽) ID. 与众 Ultra长续航和零跑汽车 零跑C10 530智享版,以上7款车型代表了我国车企在车内甲醛性能方面的优秀水平,来自上述企业的专家分享了健康汽车开发方面的先进经验。
2024年“零甲醛”汽车车型一览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屹颁发证书
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环境技术专家李文丽分享先进经验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整车研发部副总经理刘强分享先进经验
聚焦车用绿色材料
产业链上下游为打造健康汽车发挥合力
本次研讨活动现场,中汽数据还发布了2024年“车用绿色材料(低VOC)”典型案例。依据《车用绿色材料评价规程(2018年版)》,中汽数据遴选出三款“车用绿色材料(低VOC)”典型案例,分别为3M™ Flexile Acoustic Material FAB0910、旭化成聚甲醛共聚物 TENAC™ ZT454和金发聚丙烯塑料 API-2010,这三款材料代表了车内材料在VOC性能方面的优秀水平,来自上述企业的专家分享了材料的VOC先进控制技术。
2024年“车用绿色材料(低VOC)”一览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屹颁发证书
旭化成塑料(上海)有限公司车用材料部门销售经理冯健分享先进经验
按照规划,未来中汽数据将在中消会的指导下,携手科研机构及汽车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启健康汽车技术研究的新篇章。重点聚焦车内甲醛、车内辐射和防眩晕等方面,加速健康汽车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