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对等关税”需要全面提升企业国际化能力
作者:许海东
这次美国对全球发起的“对等关税”贸易战的起因,是美国对很多国家都存在贸易逆差。特朗普政府认为,这让美国吃亏了。美国是通过借债来应对贸易逆差,把美元付给了其他国家,让这些国家成为了美国的债主。特朗普政府认为,这种贸易的逆差,是其他国家通过关税的不平等和其他的不公平竞争行为造成的,因此提出通过征收美国计算后的“对等关税”来实现贸易的平衡。
这场“对等关税”的贸易战是对过去四十年全球贸易规则的巨大冲击,也将导致全球贸易规则和体系的重建。特别对中国来说,要从过去二十多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形成的“中国制造供应全球”的模式和思路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因为这种模式可能无法持续发展。
简单来说,如果这种模式可行,全球早就形成了“英国制造供应全球”、“美国制造供应全球”、“德国制造供应全球”和“日本制造供应全球”的模式了。研究这些国家和他们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和发展路径,对中国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将是未来中国企业国际的方向和实际案例。
重大变革从来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就看企业以及国家如何把握了!关于这场重大变革,个人谈几个观点供参考。
1、贸易逆差是来自企业的行为,其实与国家政府没有太大关系;
从经济规律上来说,国家之间贸易的逆顺差结果是国家中企业的自发行为,而不是国家的强制行为。特别对于自由经济、市场经济的国家,更是这样的道理。一个国家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另一个国家销售,核心是其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一般不会低价倾销,因为企业的目的还是要盈利,其自己也有成本,并且会受到所在国“双反”的调查及加征高额关税的应对。对于进口产品,国家有征收关税的权利,但大的国家之间,其关税差异并不大。因此贸易逆差的出现还是其国家的企业产品综合竞争力的高低,你的产品在其他国家是否有综合竞争力?是否能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当地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由此就出现了贸易顺逆差。
对于美国之外的一个国家来说,其出口美国产品的企业与从美国购买产品企业基本不相同,并且进出口企业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例如,中国出口美国的是服装、家电、玩具等产品,我们进口的是芯片、能源和一些农产品等,其核心还是本国产品的竞争力。美国对我们上述产品的需求大,而我们对美国的产品需求少,甚至是我们需要的产品美国不卖给我们,比如高技术的芯片、产品,甚至军事装备等,由此造成了逆差,这完全是企业的行为,而不是国家政府的行为。
当然,美国认为除了关税不对等之外,其他国家还有非关税壁垒和其他一些非对等待遇,例如政府补贴之类,这又涉及贸易公平的问题。
但总的来说,作为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企业是独立的法人,是不受政府控制的,因此贸易的逆差无法靠企业来解决这些问题,而加征关税又由企业来承担负担,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特别是对于市场经济的国家来说,这个更难解决。
美国其实很清楚,“对等关税”政策更多的是针对企业。希望企业把出口产品变成在美国生产产品,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就说:我们期待听到的是企业公告,而不是国家公告,因为企业才是主体。但企业考虑的是:在美国生产我们能有利润吗?
2、“对等关税”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挑战和机遇,应该积极应对。
在特朗普“对等关税”的冲击下,对中国出口企业来说是重大的挑战,也是一次全面转型的机遇。企业需要重新思考全球化布局的新战略,从过去在中国生产,利用国内的多种优势,如产业链优势、物流优势、劳动力优势等,转向全球布局的本地化生产。企业需要全面提升海外布局和管理的国际化多方面能力,就像过去的外企来中国发展一样,需要全面的本地化生产,分析当地的特点,利用当地的优势,提升企业精细化能力,全面打造企业和产品品牌,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才,输出自己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这是真正的向管理要效益,通过国际化的管理能力来决定企业在其他国家的生存和未来。
这是一次中国企业全面提升管理能力的机遇,也正是中国企业从大到强必须经历的一个关键阶段,成功突破的企业就是凤凰般涅、浴火重生,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级企业。
中国企业正在面临严重的“内卷”问题,甚至我们的产品出海,也面临“内卷外化”的问题,并且似乎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其实解决内卷的方法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方法,其核心的管理理念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打造企业自身的创新、品牌、服务、人才、管理体系等,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在国内应对“内卷”的价格竞争,对外输出自己的管理模式,让企业和品牌在海外可以持续发展。
这将倒逼中国企业提升自己的软实力,深入研究企业的管理体系。研究如何靠自己的能力、实力、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打造一个企业,塑造一个品牌,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而不是只依靠机遇、机会、垄断、甚至是钻政策的空子来发展企业,因为这是不可持续的,也无法复制到国外发展的。如果企业形成了自己的高效管理模式,你可以在多个国家和区域复制布局,在世界各区域分散风险,这样的企业可能就永远不会倒闭。
这次“对等关税”贸易战的冲击,可能会让大部分人警醒。高关税壁垒下,全球经济体系都将重构。全中国的生意人,大部分都是聪明人,都会思考这次的关税壁垒如何应对?未来的企业国际化如何发展?大家会深刻的考虑,未来的企业到底靠什么来生存?同时这次冲击也会让政府官员思考,他们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出来的非常聪明、高智商的群体,这种全球经济体系的重构,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如何发展?这两部分人都是中国的精英,他们对国际化的重新认识,重新规划和布局,将会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
通过这次冲击,将会全面提升我们对企业管理的整体思考水平,让我们重新理解全球化,理解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我们相信,未来中国的企业会遍布全球发展,他们的管理和文化价值观也会发展到全球,他们会在全球扎根,而中国也会更加强大。
3、企业应该怎么做?
关税壁垒之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
1、外需受阻,产品转为国内销售是一个方向。但国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价格内卷将更加严重,部分过剩产能将会被淘汰。逼迫国内企业和产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提升品牌形象,在内卷竞争中脱颖而出。有准备的企业将会在竞争中做大做强,这个过程中,我们认为企业应该重读一些经典管理著作,如《追求卓越》、《领导力》、《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等,帮助企业形成自己的管理能力和体系,支撑自己品牌的发展。总之,大企业未来要敢于投资美欧,立足于发达国家,打造全球品牌,这也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关键。
2、部分过剩产能应该考虑转到国外,但要调整国际化战略。从过去贸易出口为主转变成本地化生产为主。要学习德国、日本和韩国,他们的本国内需市场比较小,唯一途径就是国际化发展。但企业需要一种真正全球化的运作模式和能力,并且这种区域国际化以满足区域市场消费为主,而不是作为转口贸易的基地。
真正的全球化需要通过独资或者合资注册到国外,全面的海外生产,海外供应链组织、海外的金融和物流体系,人才的全球化管理,形成海外的管理体系,最终在国际区域市场中稳定的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3、对于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是企业的发展方向。总体来说,小企业一般没有品牌,没有海外直接投资的能力,也没有全面系统的管理能力。中小企业需要跟随大企业发展,成为他们的供应链组成部分,跟随大企业的国际化步伐而发展,可能也需要做海外区域本土化的安排。大企业一般是直接投资,在海外打造自己的品牌,而中小企需要跟随大企业供应链发展,在供应链中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
4、在这个国际化过程中,研发、试制、验证等环节都在国内,关键的一些零部件也应该在国内。
5、要学习日本企业国际化案例。日本是一个岛国,内需市场不大。但日本企业的国际化做得非常好。我们应该深入学习他们的案例,他们是如何国际化的?他们利用了哪些日本国内的优势?哪些又是在全球本地化打造的优势?他们的企业是如何在全球区域市场中生存下来的?日本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是怎么思考、怎么运作的?例如丰田公司在美国就有丰田体育中心供当时姚明所在的火箭队使用;丰田汽车在中国种树也有二十多年,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模仿。
总之,未来的全球化是一种在全球区域市场的全球化。这次美国“对等关税”的贸易战,将逼迫中国企业重新思考未来全球化的战略和实施方法,“一个国家供全球”的模式可能无法持续发展。而国际区域本地化的发展,对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要求非常高,是真正考验企业管理的软实力,但我们相信随着中国企业区域国际化的成功发展,中国的产品、品牌及软实力也将遍布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