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价格波动趋稳的背后

发布日期:2025-04-22·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雅慧 编辑:黄蓓
记者:张雅慧 编辑:黄蓓

“7、21、23”
  这是今年第一季度3个月,中国乘用车市场降价的车型数量。
  “2025年降价促销力度仍保持较强水平,但相较于去年同期降价车型大幅减少,体现了降价趋势的大幅降温。”这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以下简称“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对3月中国乘用车市场的价格波动如是分析。
  这一变化标志着自2023年开启的“价格内卷”正悄然退场。2024年全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降价车型达227款,远超2023年的148款,但这一趋势在2025年初被市场回暖与政策托底合力逆转。
  从豪华品牌“击穿心理防线”的跳水式促销,到新能源车企“金融+生态”的捆绑式让利,这场降温背后是国家政策调控、车企战略转型与消费理性觉醒的共振。
  促销热情趋于理性
  与春节期间记者走访的情况完全不同,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合生汇五层的汽车商超又发生了大变样,暴雷的极越、倒下的远航销声匿迹,整个大厅空旷了不少,各品牌商超店都低调了很多。相较于以往摆在商超店门口的大字招牌和花样装饰,如今商超店反而摆出了更多“干货”,刚刚上市的极氪007GT就已经出现在店门口。小鹏去年底发布的全新P7+也拥有一席之地。而问界M8在没正式上市前,就已经在线下开启预售,让不少消费者尝了鲜。
  进入第二季度,各家车企也纷纷推出了4月优惠。
  没有巨幅海报,没有感叹号,4月的限时优惠显得更接地气,甚至有几家门店没摆任何带有“优惠”“降价”的易拉宝,具体售价信息得询问销售人员才能知晓。
  “这两个月优惠其实没有那么大,因为车不愁卖。”乐道门店销售人员对记者说,“现在优惠主要包括国补和一些免息政策。”乐道门口的展示牌上写着“购车立省4.4万元”,但仔细询问过销售人员后了解,这4.4万元优惠包含5年免息金融方案、5年智驾免费使用权、无忧加电包和3000提车积分,都是以权益换算的方式提供的优惠。
  记者转了一圈发现,直接表示降价的车企不多,大多仍是以各种补贴形式让利消费者。
  有现金补贴的车企也都十分克制,除个别补贴有1.8万元,大部分现金补贴在3000至1万元。
  燃油车方面,豪华品牌扛起了降价大旗,凯迪拉克CT5大幅降价,原价28万元起,如今官方降价高达8万元,裸车最低价已降至21万元。雷克萨斯ES终端价格已经跌破了23万元大关。宝马、奔驰、奥迪等豪华品牌的终端价格也纷纷跳水,折扣力度空前。
  据崔东树介绍,我国车市降价趋势在去年冬季出现明显缓和。今年国家以旧换新的力度加大,对车市的拉动效果明显,因此车企促销压力相对变小,春季车市进入持续走强的良好状态。
  政策、成本与消费理性的三重共振
  2025年,降价不再成为市场竞争主旋律,中国乘用车市场也在政策、成本与消费者选择三重影响下“拨乱反正”。
  专家表示,2025年初延续的降价行为,本质上是2024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后的余震。彼时车企在补贴断崖后面临库存积压、市场份额争夺的双重压力,被迫采取激进的降价策略。然而随着3月国家新一轮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落地,政策导向从“普惠式刺激”转向“结构性调整”。这种转变促使车企重新审视价格战的可持续性——当政策红利从单纯的价格补贴转向技术升级支持,继续依赖降价无异于饮鸩止渴。
  以旧换新策的推动,大大改善行业“内卷”状态。今年3月。中国乘用车零售同比增速实现近10年新高,扭转了近10年每年3月零售增速偏低的态势。
  在走访市场时,不少销售人员也明确告诉记者,国家陆续发放的政府补贴,在不同程度上减小了车企的压力。
  另一方面,车企成本压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价格博弈中越来越大,这也让车企意识到竭泽而渔只会累及自身。1月,北汽蓝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9.5亿元至-65亿元,上年同期为-54亿元,同比下降20.37%至28.7%。
  针对业绩预亏的主要原因,公告解释称,一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态势愈发激烈,价格战持续升级,挤压利润空间;二是公司通过多渠道、多维度的营销策略,积极塑造和提升品牌形象,同时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力度的投入,对公司短期业绩产生一定影响;三是公司产品矩阵多元化,销量正经历着迅速增长的阶段,然而由于规模经济尚未完全体现,产品成本持续承压。
  北汽在公告中对价格战的代价毫不避讳,恰恰透露出车企开始回归理智。如今在北汽极狐的门店内,没有动辄“惊喜”“降价”“促销”等字样的大字报,反而摆着两块详细介绍产品配置的宣传板,低调务实。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避免“内卷式竞争”,随后奇瑞集团掌门人尹同跃、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等多位车圈大佬纷纷响应。汽车行业苦“内卷”已久,车企呼吁良性竞争,自发退出降价竞争,推动行业走向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认为,从新能源汽车角度看,汽车产品价格波动有所减弱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第一,于车企自身而言,车企管理和技术降本的空间已经很小,大部分企业已经转向通过提高产品性能,来增加销量,比如提升电池快充技术,而不是采取降价的手段。
  第二,从流通角度看,汽车经销商已很难再承受汽车降价的负担。造车新势力等再融资时,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盈利水平、回报率等企业运营指标,开始提出更高要求。持续亏损,让车企难获得国内外新的融资,自然也就无法再靠亏本卖车持续运营。
  第三,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拉动汽车消费,出台了各种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比如提供换车补贴、放松限购政策等。同时,经过前几轮的降价,部分造车新势力、合资车企因经营状况不佳,开始退出市场竞争,这也降低市场竞争激烈的程度。
  市场层面,消费者对无底线降价逐渐产生“抗药性”。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5年3月降价车型数量23款,较2024年同期的51款骤降55%,但同期乘用车零售量却实现6%的同比增长。这种“剪刀差”现象揭示出:当宝马5系降价15万元成为常态(裸车价跌破29万元),奥迪A6L终端价下探至28万元区间,消费者反而陷入“持币待购”的观望状态。价格刺激的边际效益递减,迫使车企寻找新的价值锚点。
  品牌价值在低区间重构
  当7万元级车型也能具备高速NOA功能时,价格已非惟一竞争维度。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重构”的深刻转折。
  宏观来看,整体降价趋势缓和,但细分市场各有特点。新能源汽车“多子多福”,持续大量推出新车,以“低价高配”战略实现新车的价格重新定位。燃油车面临“老龄化”趋势,“少子化”问题严重,缺少新车调整定价和提升产品力的机会,只能靠促销输血。
  数据显示,2025年1~3月豪华品牌车型均价36.7万元,较2024年增加1000元;合资品牌车型均价17.3万元,与2024年持平;新势力车型均价23.3万元,较2024年下降3.8万元;自主品牌车型均价12万元,较2024年降7000元。
  尽管降价车型变少,但新车发售价格越来越“接地气”,原有的品牌价值体系正在迭代,形成新的竞争模式。
  “直观的降价竞争稍显温和,但年款增配、调整车主权益等隐形优惠措施层出不穷。”崔东树直言。车企不只以降零售价为主要促销手段,而是通过增加权益或者增加配置,让消费者觉得产品“价值更高”,其实也是一种变相降价。
  车企拒绝被“价格战”裹挟,转而向“价值战”要生存,智能化配置正在重塑价格体系。小鹏MONA M03以11.98万元起售价搭载城市领航辅助驾驶,零跑C16将激光雷达车型价格下拉至12.98万元。比亚迪通过自研智驾芯片和端到端算法,将天神之眼C智驾系统的成本降低40%;吉利银河依托全域AI架构,实现L2自动驾驶功能的规模化搭载。供应链的垂直整合与制造工艺革新,正在重构成本边界,如宁德时代做起了“巧克力换电”模块,特斯拉的一体化压铸成为控本法宝。
  这些案例表明,车企开始将降价成本转嫁到技术迭代中。与其单纯降低车价,不如用智能化升级实现“隐性降价”。这种转变使得新能源车均价从2023年的18.4万元降至15.6万元,但配置水平反而提升。
  隐形竞争从未停止
  表面上看,“价格”话题热度降低,但其他竞争的激烈程度却一点没有降低。凯联资本研究院院长由天宇分析,此前车企跟风降价引发舆论关注,如今类似行为已成常态,难再刺激市场敏感度。
  最近,车企定价体系正走向“真实”。前几年,车企发布一款新产品,动辄7、8个版本,价格区间较大;这几年车企简化品类数目,一款车型基本拥有3~5个版本,这对车企控制成本更有利,价格区间趋于紧凑。另一方面,以往新产品定价会高一些,留出降价空间,但现在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产品成本透明度增强,售价即“触底”,溢价的水分被蒸发了,几乎没留降价空间。“比如:小鹏MONA 03和小鹏P7+。”由天宇说。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年之久,大部分车企的财务报表仍然不太好看,“车企卖一辆亏一辆。但在汽车行业,销量是王道,只有先保证销量,才能拿到下一赛段的入场券。”由天宇说。
  “从今年车企销量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瓶颈期,反而有燃油车业务的车企表现不错,比如奇瑞。”由天宇透露,定价低,对于车企而言距离盈利的目标就更远。目前除了理想、赛力斯产品仍有溢价,大部分车企都是亏本。赛力斯车型售价基本在30万元以上,单车毛利26%,最高一款产品达到35%,才使得其有盈利的机会。而那些售价在20万元以下,甚至10万元以下的车,还堆叠了那么多的智能化配置,可想而知盈利有多难。
  但对于车企“以价换量”的策略能否奏效,由天宇认为仍需要很长时间的市场检验。他直言汽车行业当前竞争进入一种“囚徒困境”。不盈利的车企更需要走量,于是降价以求更大市场,但若是未能实现,则可能背道而驰,走向恶性循环。
  与此同时,一些新产品或改款产品定价过低,还会伤害到老车主,并让消费者产生困惑。“产品升级了,价格却更低了,会不会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工减料?”不止一位消费者曾向记者表达这样的隐忧。
  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整个产业生态的瓶颈。极氪007GT近日刚刚上市,19.99万元的首发价震惊了新老用户。而在2023年底标准版上市时,售价还在20.99万~29.99万元。极氪007GT配置更高,价格却比标准版还低。“很简单,车企也知道标准版市场空间有限,所以在此基础上打造配置更高的GT版,倒逼消费者都去购买新款,期望以此盘活资源。”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解释。
  车市价格波动曲线变缓,实质是汽车产业从野蛮生长向高质量发展蜕变的阵痛。当价格战的血色浪漫逐渐褪去,显露出的不仅是产能过剩的伤疤,更有技术创新的萌芽。值得高兴的是,这场降价降温并未带来市场的萎缩。一季度乘用车零售量突破512.7万辆,同比增长6%。或许正如冯兴亚所言,行业正在走出“内卷式竞争”的泥潭,转向科技战、品质战、服务战的新维度。
  随着一部分车企的退出、国家新的政策出台,如有关智驾、电池的法规实施,国际关税对汽车出口形势的影响等,都可能会对车市价格波动的幅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各种正反因素综合博弈的结果以及用户需求,将开启下一轮汽车价格走势。但曹广平认为,短期内整个车市会趋于稳定并带有小幅波动,直到大的影响因素到来。
  市场竞争倒逼技术进步、产业发展。中国汽车产业正在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推动下走向发展高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回忆道,在内燃机竞争时代,中国汽车产业也是通过这样的自驱,快步走向现代化。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这一趋势仍然明显。过去十年,中国汽车业成果显著,电动化深入、智能化跃迁,在换道赛车方面遥遥领先。
  但专家同样指出,要警惕在过分激烈竞争下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产品质量、供应链可靠性、产业资源浪费方面的影响。“这将会是伴随中国汽车产业长期竞争存在的问题。”由天宇提及有些痛心疾首,过分的竞争往往是由过分投入带来的。理想情况是适当竞争,但在当下的产业生态,已经不可避免开始出现一些被动的负面影响。有供应链人士曾反映,汽车成为快消品,3、5年换一次,有些标准在生产过程中开始被降低甚至摒弃。“比如车漆,以前刷5道,现在刷3道。你说有影响吗,好像也没什么太大影响,但是却实实在在降低产品品质。”由天宇对此担忧,未来市场的胜负手,将取决于企业能否在技术深度、生态广度与情感温度三大维度构建不可替代的价值锚点。中国汽车产业惟有平衡竞争与质量,方能在新能源赛道持续领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