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心 增底气 中国汽车逐新向上
料峭未尽,春已执笔。在一片春和景明中,全国两会如约而至。
“十四五”规划即将行至终篇。2025年全国两会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节点,总结了过去一年我国发展取得的卓越成就,更为“十五五”发展路径锚定方向。
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加速回升向好,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型产业,既是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中国汽车正以科技创新为矛、开放合作为盾,在全球竞争中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扩大内需:补足消费短板 推动车市质升量长
稳增长、促创新、扩内需,无疑是未来市场发展的主旋律。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就汽车产业而言,“十四五”期间,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持续加码,去年带动汽车销量680万辆,销售额达到9200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强调了新能源汽车取得的突破性成绩,为经济增长“稳中有进”提供有力支撑。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同比增长34.4%。
今年我国将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制定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专项措施,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此外,还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围绕扩大内需与消费升级,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零束科技党委副书记刘懿艳表示:“从2012年开始,汽车类零售总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维持在10%左右的水平,鼓励汽车消费已成为稳定和扩大内需的关键抓手。”她建议,建立完善扩大汽车消费的长效机制,制定为期3到5年的中长期一揽子支持措施,减少市场对临时性刺激手段的依赖,更需要避免一年一调整的情况。
随着《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落地,政策工具箱的多元发力为市场注入了强心剂,相信2025年汽车消费市场会持续火热。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5年汽车销量将达到3290万辆,同比增长4.7%;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600万辆,预期增长24.4%。
新质生产力:发力“人工智能+” 迎战智能化下半场
“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是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
如今电动化与智能化成为全球竞争新高地,我国汽车产业从燃油车时代的跟随模仿,逐步发展到电动汽车时代具备领先优势,并建立起了自己的技术“护城河”。目之所及之处,各地智能驾驶、飞行汽车、具身机器人项目纷纷落地,在DeepSeek等大模型加持下,车企积极打造“AI+”智能生态。中国正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竞争下半场。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表示,DeepSeek不仅将助力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及“人工智能+”全面爆发,还将对汽车全产业链转型重构带来重大影响。
为加快我国智能电动汽车发展,多位代表委员提出了完善自动驾驶法律法规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雷军呼吁加快自动驾驶立法,推进自动驾驶汽车大范围测试验证,加快量产商用进程;推动设立自动驾驶专属保险,加强安全使用宣传;建议加快出台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合法上路身份。力争2026年实现高速路自动驾驶量产,并建立跨区域测试互认机制,破解技术落地瓶颈。
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首席执行官何小鹏也表示,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停车场等低速环境已成为自动驾驶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消费者对L2级离车泊入泊出功能的接受度和满意度较高。在汽车软硬件具备,以及云端可安全监管的情况下,建议允许开展停车场无人驾驶低速泊车和取车的能力评估和试运营。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这给不少汽车企业带来了机遇。
广汽集团是较早涉足低空经济的车企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今年带来了关于促进电动汽车产业与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eVTOL是低空经济核心载体,具备安全环保经济优势。但是目前产业规模小、供应链薄弱、技术受制及多部门协调不足,”冯兴亚建议,通过集群发展、共享电车技术、产学研协作及跨部门机制优化,推动与电车产业融合,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形机器人产业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但其在国内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存在技术难点有待攻克、落地应用存在障碍等课题,建议加快政策规划、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加快示范应用进程多措并举加速推广。”冯兴亚说。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关键环节的技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何小鹏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接近自动驾驶L2初级阶段,期望尽早实现可量产、可实现商业价值的L3初阶能力。“如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主要通过财政政策推动其走向市场。机器人行业也可以借鉴这一成功经验,实现可持续的产业化发展。”基于此,何小鹏建议,针对智能化程度高的L3级别通用人形机器人面向企业用户和个人消费者的销售,制定“L3级别通用人形机器人销售补贴政策”,加速L3级别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普及和规模化增长。
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路线下,汽车产业从“三电”技术到智能驾驶,从制造方式到能源结构,正经历系统性变革,而中国也正从“制造大国”迈向“智造强国”。
市场改革:破除发展体制机制障碍 加快统一大市场建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到了两个“破除”: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表示,当下汽车市场的“价格战”虽能短期刺激消费,但长期可能导致车辆品质下降,削弱消费者信心和市场活力。
日前冯兴亚在接受采访时就直言:“汽车行业本身是竞争性行业,适度竞争是汽车行业的特点,但恶性竞争和竞争本身是两个概念。我们现在说的低于销售价格、低于成本价格的竞争就是恶性竞争。”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在听完大会报告后表示:“‘内卷式’竞争在各行各业都不鲜见,政府工作报告把这个问题提到了新高度,对新能源企业而言是重大利好。”一直以来,新能源产业作为风口产业吸引了大量资本,企业盲目扩张产能,导致市场供需失衡,产品同质化严重,进而引发激烈的“价格战”,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在张天任看来,政府下决心整治“内卷式”竞争,势必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如今炙手可热的小米汽车也坚决不做“内卷”的参与者。雷军表示:“报告特别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对此我完全赞同。‘反内卷’的本质就是坚决规避低质量同质化竞争,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内卷’,旗帜鲜明地坚持高质量发展。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只有坚持底层技术创新,才能持续实现效率提升、体验提升。‘向前跑,不原地卷’,我们要坚定推进高端化、突出差异化和个性化,始终坚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外资外贸:协同“出海”迎挑战 擦亮中国汽车新名片
过去一年,中国汽车“出海”格外繁忙。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突破640万辆大关,稳居全球首位。
奇瑞汽车一直是中国汽车“出海”的领头羊。两会期间,记者在人民大会堂门口偶遇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当被问及“奇瑞‘出海’如何车为中国打造一块金字招牌”时,尹同跃真诚又谦逊地表示:“希望更多车企都能‘走出去’,都能够展现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解决方案、中国人的产品,未来会更多融合世界各地的文化进一步发展。”
奇瑞、长城、比亚迪、广汽……从“产品出海”到“产业链出海”“生态出海”,如今“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加大稳外贸政策力度,支持企业稳订单拓市场。
春风之下暗流涌动,随之而来的挑战也让人不得不防。一方面,国际贸易摩擦,多方对华加征关税规模不断扩大、税率不断提高;“卡脖子”清单越来越长,对中国技术发展极为不利。另一方面,欧盟国家对绿色低碳的高要求,迫切需要行业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
对于如何高质量“出海”,冯兴亚表示,受现有法规限制,海外销售的缺陷零部件“回国检测难”,影响企业海外售后服务响应速度及成本,不利于维护中国品牌形象。他认为需要逐步放开进口限制,短期可建立回收试点,长期可修订法规标准、优化流程,破解缺陷零部件“回国难”的困境。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朱华荣则提出,为了让中国汽车品牌更好地应对海外挑战,提升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有必要构建统一的数据库,避免每个车企单独研究带来资源重复投入。“一方面推动构建海外汽车市场基础共性数据库,供企业快速调用,加快中国车企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依托共性数据库,拓展深度咨询服务,向中国车企风险示警,帮助规避风险。”他指出。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到“质效优先”,中国正以系统思维破解增长悖论。2025年的全国两会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决策的风向标,也是中国在全球舞台上展示发展信心与责任担当的重要契机。
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我国经济航船必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而中国汽车产业也将在这条巨轮上勇立潮头、劈波斩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