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藩篱 向内“动刀” ——大集团改革进行时

发布日期:2025-02-11·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赵建国 编辑:陈伟
记者:赵建国 编辑:陈伟

图片

面向2025年,大型国有车企开启新一轮改革。

“让‘听到炮火的人’来决策。”正如广汽集团新任董事长冯兴亚所言,广汽集团大刀阔斧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机构改革已经自我“动刀”,广汽集团《组织机构调整方案》显示,自2025年1月1日起,广汽集团全面推进旗下自主品牌营销领域的整合改革。无独有偶,在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集团”),“杨青直管海外,周治平直管营销。”进入2025年1月,东风集团一把手、二把手同时下场搞营销,成为新看点。而上汽集团的“大乘用车板块”战略,则是上汽集团新推改革的核心之一。
  这些大型国有车企的新动作引发行业关注。“不改革就会被淘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华汽汽车文化基金会理事长付于武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面对来自市场和发展的诸多挑战,国有大型车企要加速变革转型、提高运营效率,就必须首先从内部“动刀”,通过深化改革来激发活力,增强动力。
  推动资源向一线集中
  近期,大型国有车企密集发布改革措施。
  此次,广汽集团整合旗下自主品牌营销业务,成立自主品牌营销本部,将负责广汽集团旗下自主品牌传祺、埃安、昊铂的大客户业务,并统筹3个品牌的市场营销、整车销售、渠道建设和售后服务、新媒体营销等工作。与此同时,广汽集团为改革还新成立3个部门,即财务本部、采购本部、产品本部。此外,传祺、埃安、昊铂三个品牌中高层临时负责人也进行了调整。
  其实,新一轮改革从去年就已开始。“要做决策,就要到听得见炮火的地方去。”广汽集团于2024年10月开启内部深化改革,通过搬迁总部、制定三年“番禺行动”计划、发布商用车“135”战略等步骤,逐步推进改革,实现自主品牌的管理模式由战略管控向经营管控转变,完成自主品牌研产供销统一调度,推动资源向一线集中,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2024年12月31日,东风集团召开了总部职能部门调整启动会,宣布总部职能部门调整方案,全力推动公司总部由战略管控向“运营+统筹”转型,深化自主乘用车“跃迁行动2.0”,进一步整合集团资源运营自主乘用车事业,坚定不移推动公司新能源转型升级。这是东风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杨青和董事、总经理、党委常委周治平搭班子以来,东风集团实施的最大规模组织机构调整。由此,东风乘用车新能源“跃迁行动”跨入2.0阶段。
  早在2023年8月,东风集团就已经宣布实施东风乘用车新能源“跃迁行动”,对自主乘用车新能源事业进行重大管理体制调整——集团一体化管理“东风”品牌下东风风神、东风奕派、东风纳米三大产品系列品牌,集团领导挂帅,集团总部上阵打仗。
  按照此次新的架构,杨青将直管国际事业部,以及中国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公司;周治平将直管新成立的营销管理部,以及东风乘用车销售有限公司。这意味着东风集团一把手、二把手同时下场负责乘用车的国内外营销。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上汽集团也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案(2024~2027年)”,其中“大乘用车板块”战略是改革的核心之一。通过将荣威、飞凡、名爵等自主品牌及其研发部门进行深度整合,上汽集团从资源分散走向战略“聚焦”。
  在行业人士看来,这些都是大型国有车企深化改革的新举措。“大型国有车企深化改革是一直在探讨的课题,而此次这些车企的改革都体现了更大的决心和力度。”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向记者表示,无论是管理架构的拆分还是整合,都是企业出于现实和发展的考虑,在不同阶段不同方式的体现,但目的都是为了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
  瞄准重塑体系、重构能力
  大型国有车企改革正在进入“深水区”,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看来,这一轮大型国有车企改革,其实就是面临市场新环境的“生存之战”,如今企业管理架构的整合,也是应对挑战的现实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缓解挑战带来的压力。
  尽管此前多家车企声称不怕“价格战”,但2024年愈演愈烈的“价格战”给包括大型国有车企在内的同行带来了一定的经营压力。广汽集团发布的2024年销量数据显示,广汽集团2024年汽车产量191.66万辆,同比下降24.21%;汽车销量200.31万辆,同比下降20.04%。数据显示,2024年广汽集团净利润预计为8亿~12亿元,同比减少72.91%~81.9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转为亏损,为33亿~47亿元,同比减少192.37%~231.56%。在业绩承压、合资疲软的情况下,广汽集团此次改革将重心放在了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上,坚决提振自主板块,以期实现新的增长。
  上汽集团与广汽集团所面临的挑战有很多相似之处。2024年上汽集团终端交付量达到463.9万辆,全年累计批发销量达到401.3万辆。2023年全年销量为502万辆。2024年,上汽集团全年自主品牌销量达240.8万辆,不及2023年的277.5万辆。
  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提出,改革要聚焦产品与营销两端、产业链协同和干部队伍建设。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也强调,各板块和整车企业需“提质升级、瘦身健体、业务协同、防范风险”,确保全年目标的完成。此次改革,上汽集团整合资源打造“大乘用车板块”,将上汽乘用车公司的荣威、飞凡、名爵,以及上汽国际、创新开发研究总院、零束科技、海外出行等企业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握指成拳”的合力。智己和飞凡的研发业务并入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通过“大单品”开发模式,实现平台化、规格化,力求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大型国有车企的改革,与前几年有了明显不同。”付于武认为,前几年更多关注的是电动化、智能化产品转型,而现在随着汽车产业变革向纵深发展。周治平也提到,过去中国车企主要依赖合资合作,产品研发、产品企划、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等措施都是“移植”过来的;现在,需要重新创业,从市场调查、前瞻研究,到产品企划、研发、制造、销售、售后等都要重新启动,重塑体系、重构能力。
  新一轮车企改革,与汽车产业变革、重塑并行。“只有改革才能克服短板,实现重塑。”安庆衡谈到,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以往合资品牌车、传统燃油车占据优势的市场格局,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营销体系与以往的传统营销体系也有了很大变化,以往的企业管理架构显然已经不适应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态势,所以车企改革势在必行。
  向内“动刀” 提升运营效率
  面向市场,应对挑战,深化改革,向内“动刀”,在新一轮大型国有车企的改革中,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同样备受关注。
  事实上,车企层面正在向“听得见炮火”的地方积极推进,并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新变化。前不久,广汽集团与华为签署深化合作协议,广汽集团将在传祺、埃安和昊铂之外,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近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称,同意投资设立GH项目公司(暂定名),注册资本15亿元,与华为共同打造基于全新架构、技术领先的全新汽车品牌。这也是在双方签署深化合作协议后,广汽和华为正式明确了在汽车业务上的合作方向。“未来,广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吃改革饭、走改革路’。”广汽集团方面的解释,明确了在新架构下与华为合作的导向。
  与华为的合作,此前曾经被上汽原董事长陈虹称“不可能把灵魂交给华为”,但如今的新一任领导班子,却传出了正积极筹备与华为密切合作的消息,尽管尚未正式发布消息,但上汽集团之所以成立“大乘用车板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与华为合作中更好适应华为的创新管理架构,而上汽集团最新申请“尚界”商标,即使没有解释,人们也很容易将其看作是“鸿蒙智行”已有“四界”之后的“第五界”。
  在安庆衡看来,车企目前面临的任务是激发活力,提高销量。在这一前提下,无论是内部挖潜还是与华为等企业深度合作都需要扫清障碍。同时,大型国有车企与一般的民企、造车新势力有很大不同,国企大多有较为雄厚的技术、人才、资金、资源条件,通过合作等方式使这些资源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才是改革的目标。
  与华为的合作,与其说是一种市场行为,不如说更像是一种检验车企改革程度的“试金石”。在汽车智能化加速的背景下,与掌握智能化先进技术的头部供应商华为合作,也是车企智能化加速的基础和标志。继东风集团旗下的岚图和猛士与华为合作之后,1月22日,东风集团旗下的东风奕派与华为签署智能汽车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各自领域优势,在智能汽车产品开发、营销及生态服务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联手打造一系列中高端智能化车型产品。
  “一切都是为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服务。”付于武认为,深化改革是时代的主题,也是大型国有车企不断提升竞争力、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面对现实挑战和未来发展,国有大型车企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生产关系、管理架构、运行机制,才能打破阻碍生产力的枷锁,充分释放活力,顺应创新发展的时代之变。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