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呼唤韧性 科技绿色持续赋能

发布日期:2024-10-15·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奕雯 马鑫 编辑:庞国霞
记者:张奕雯 马鑫 编辑:庞国霞

9月25日,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4)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由交通运输部主办、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承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主持开幕式。
  物流供应链需要提升韧性
  何立峰在致辞中指出:“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重大。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世界经济面临多重挑战交织叠加的困扰,对全球可持续交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地缘冲突加剧了全球航运的严峻形势,国际货物运输距离、时间、费用都在明显增加,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交通运输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交通运输韧性不足,交通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正在加快暴露。因此,加强全球交通合作,推进可持续交通发展,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迫切。”
  李小鹏在主旨演讲中回顾了我国向交通强国目标迈进的新进展。2023年,中国完成营业性货运量547.5亿吨,平均每天完成1.5亿吨;完成跨区域人员流动量612.9亿人次,平均每天1.7亿人次;完成寄递业务量1624.8亿件,平均每天4.5亿件;完成城市客运量1010亿人次,平均每天2.8亿人次;出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货物运输更加高效,运输结构不断优化,多式联运加快发展,全力推动降低全社会的物流成本;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持续深化,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交通运输装备加快推广,自动驾驶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拓展,交通运输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球可持续交通创新联盟副理事长戴东昌表示,促进交通互联互通,构建有韧性的全球物流供应链体系,对于畅通世界经济运行脉络,增进人类社会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在加强技术创新上,中国交通新基建应用场景逐渐落地,智慧物流技术在物流行业加快应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新一轮交通运输设备更新换代,促进低碳交通设施装备的加快应用。
  为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国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小群表示,为满足邮政快递业在数字化服务上的迫切需求,中国邮政的网络组织、要素安排基本实现了调度智能化。聚焦绿色化发展,中国邮政在汽车绿色化、无人化上也取得很大进展。
  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卫认为,由于平台、线下店家等客户面对的客户需求发生变化,其对物流体系的需求也发生巨大变化,因此物流行业要跟得上“客户的客户”的变化,如环保、信息化、成本、响应速度、智能化等方面的要求。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物流首席执行官胡伟认为,物流作为整个人类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韧性是每个企业都要面临的挑战。聚焦物流企业,韧性更是立足之本。需求变化使得市场对于物流企业的分货和布局能力,以及应对突然爆量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以科技进步推动物流提效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化社会,接下来将步入智能社会,对交通系统也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表示,全球交通系统经历了信息化到网联化、自动化的演变,将进入以智慧交通为特征的自主化阶段。所谓“智慧交通”,即智能赋能交通,要融合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以数字感知、泛在互联、智能服务为特征的未来交通系统,打造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可持续交通。
  在人工智能赋能智慧交通建设上,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王宁认为,从政府端来看,场景供给、政策供给对于技术迭代和应用至关重要。在智能交通领域,北京实现了交通领域的可感知、数据的共享和开放、应用场景的创造和开放,并运用数据完善调度和监测,让公共交通方式运转更加顺畅。目前,北京现有能力可实现对万辆规模车队的秒级调度。北京市不断迭代标准、政策,完善了近百项制度、标准,在自动驾驶安全责任认定、保险保障等方面做出了突破性努力,并推动地方性立法的尽快建立,支持亦庄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发展。
  美团副总裁、自动车配送部总经理夏华夏介绍称,截至目前,美团无人配送车已在北京、深圳等多地落地应用,累计配送超400多万份订单,超99%的车辆行驶里程为完全自动驾驶。他提出,无人配送车应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安全,美团通过搭载双算力冗余系统、被动安全体系等硬件,采取两套独立算法互为备份,搭建安全运营体系等方式,在硬件、软件、运营等方面提升无人配送车的安全能力。
  “数字智能化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有助于物流行业进一步提升效率、降低事故率和成本,向着绿色低碳的方向迈进。”主线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天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悉,高速公路L4自动驾驶货车编队技术,是当前国家面向交通强国战略重点开展研究攻关的先导性应用技术,主线科技就此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今年5月,主线科技获得首批智能网联自动驾驶重卡编队上路许可牌照;7月,公司参与的“通港达园”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典型案例(首批),目前其自动驾驶编队已在京津冀、山东、内蒙、新疆等多地示范应用。此外,主线科技在天津港、宁波舟山港、青岛港、合肥港、惠州(中海油物流基地)、内蒙古满都拉口岸、策克口岸搭建了丰富的自动驾驶场景。这也反映出,科技进步正从不同侧面悄然对物流传统形态进行重塑。
  交通绿色转型依旧迫切
  据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介绍,2019年全球交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为8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较1990年上升74%,占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的23%,其中公路车辆排放占70%,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鲁俊岭表示,当前交通运输行业和能源电力行业碳排放合计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50%,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新能源和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逐步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交通能源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他认为,中国的交能融合要做好3方面工作:一是要更加聚焦基础设施融合建设;二是要更加聚焦关键技术的创新攻关,开展长续驶动力电池、快充桩、电动重卡、氢燃料电池等重点需求方向的技术攻关;三是要更加聚焦标准化建设和政策服务,组织能源、交通领域专家联合开展交能融合标准规范体系的研究,分级分类推进标准制定。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经络’,也是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沃尔沃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沃尔沃(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马军称,电动化运输更加环保、运营成本低,适合城乡物流配送点多、距离短、频率高的特点。因此,面向物流应用场景多的农村地区,电动商用车大有可为。他认为,为避免农村地区成为绿色交通版图发展洼地,内燃机驱动的车辆可作为电动商用车的必要补充长期存在,并加速向更加清洁的可持续燃料过渡。
  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4)为期两天,围绕可持续交通重点讨论了全球治理、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创新驱动、生态优先五个领域的议题。论坛期间,各方共同发布了一系列务实成果,包括关于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有关倡议,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报告(2023)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