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 融合 变革——在北京车展感受车市脉动

发布日期:2024-04-30·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雅慧 编辑:郭晨
记者:张雅慧 编辑:郭晨

2024北京车展上,小米汽车无疑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作为一位跨界入局者,小米不仅将汽车与人、手机、家电等元素融入其生态系统,更打破了汽车产业的传统边界,为产业链的重构以及汽车与其他领域的深度融合开辟了全新的想象空间。如今,汽车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随着科技、生态、能源等领域的不断交融,汽车产业的边界变得愈发宽广,与传统的界线日益模糊。汽车不仅重塑了自身的形态,重构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还创新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变革了整个产业生态。更重要的是,它重振了消费者的信心,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重构:合作成为主题
  汽车作为大众出行的传统交通工具,在智能化、电动化技术的驱动下,正逐步演变成为复杂且智慧的科技新品。尤其随着互联网科技公司的纷纷入局,这一变革趋势愈发显著。
  在智能化的赛道上,芯片、激光雷达、智能驾驶等技术带来了令人瞩目的表现。从参展企业数量和产品种类的激增,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质的飞跃。今年的车展上,智驾未来相关企业独占鳌头,占据了3个展区,超过30家企业竞相角逐。
  尽管众多企业在车展前已紧锣密鼓地举行了新品发布会,但现场的热情依然不减。例如,黑芝麻智能携手均联智及打造的“CoreFusion舱驾一体软件开放平台”,以其全栈、高效、低成本的操作系统级软件底座、开发工具链及生态体系,吸引了众多主机厂的关注。
  传统一级供应商时代,产品交付往往是封闭的黑盒子,但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新时代,车企对智能化的掌控已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因此,“白盒子”或“灰盒子”概念应运而生,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宠儿。尤其是在芯片、软件等方面获得部分开源权限,使得主机厂能够与合作伙伴共同研发,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实现差异化设计,这对于一级供应商来说至关重要。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间的合作变得愈发紧密。车展上,“合作”成为企业提及最多的词汇。例如,地平线在车展前夕发布了征程6芯片,并与多家一级供应商、软硬件伙伴达成合作,宣布到2024年第二季度将有超过50个生态伙伴推出基于征程6的准量产级产品。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亲自为其站台,表示双方将深度合作,共同为消费者打造更安全、更可靠的智驾体验。
  此外,丰田与腾讯的合作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双方将结合各自的优势,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移动出行体验。一位零部件企业负责人表示:“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车企不必都自己做。合作是实现共赢的最佳方式。我们在与主机厂合作时,会给予足够的权限开放合作,这既节省了开发成本,又保证了产品的可靠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主机厂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智能汽车产业生态正在重构,新的合作关系正在搭建。科技公司需要积极拥抱主机厂,实现软硬件的深度耦合。而白盒模式则成为这一切合作的前提。
  融合:终端生态扩展
  2024北京车展深刻揭示了汽车产业边界日益模糊的趋势,汽车产业生态正在从汽车自身扩展到其他消费终端,形成更为广泛的连接。
  在汽车自身领域,电子电器架构正趋向集中化,模块化开发路径愈发清晰。记者在博世展台观察到,无论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电机、电控、动力系统等关键部件都以模块化的形式分布在整车平台的各个角落。博世负责人指出,这种模块化的设计方案不仅大大提高了车辆整合效率,同时也为主机厂节省了大量成本。
  与此同时,多家车企推出了自研的一体化底盘技术,如五菱的电智化架构“天舆”、埃安的高端电子电器架构“星灵”以及智己的VMC智慧数字底盘等。此外,宁德时代和亚太股份也分别展示了他们的CIIC一体化智能底盘和轻量化线控底盘产品。
  跨域融合亦成为行业焦点,车辆控制日益集中,车内各系统间的边界逐渐消失。上汽、比亚迪、吉利、奇瑞等众多车企已成功实现域控上车,而芯驰、地平线、华阳、博世和马瑞利等供应商也带来了全新产品,推动车辆从区域分布控制向中央集中控制器发展。
  中科创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裁耿增强表示,车辆从域控走向中央集中已成为行业大势,不同车企在融合方式上的选择也导致了如座舱智驾融合、座舱车身融合、底盘座舱域等不同搭配的出现。为了支持上层域的融合,对底层系统的适配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科创达为此自研了“滴水OS”,构建了一个可伸缩、高算力的整车操作系统平台,支持企业多域跨域融合,为打破域与域、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边界提供了坚实的底层基础。
  此外,汽车与其他消费终端的边界也在逐渐模糊。车辆已成为移动终端和数字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与车机的互联互通正在形成新的用户生态。小米汽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发布的SU7不仅补全了小米人车家全生态的最后一环,其澎湃OS系统更是被视为小米自家的“鸿蒙系统”,可实现车钥匙功能、与车机互联互通,为用户提供更为智能、安全的驾驶体验。雷军更表示,小米SU7的购买用户中,苹果用户占比高达51.9%,显示出手机与汽车跨界合作的广阔前景。
  华为鸿蒙操作系统的崛起也进一步加速了车机互联的进程。多款搭载鸿蒙智行的车辆已成为各品牌的宣传亮点。华为展台上,记者体验到了全新升级的鸿蒙座舱,其“一碰连一碰传”功能轻松实现了手机与车机的内容传输,展示了万物互联时代的无限可能。随着AIGC时代的到来,手机厂商通过自主研发操作系统加强战略布局的趋势愈发明显,汽车产业与其他消费终端的融合将迈入新的阶段。
  变革:谁占主导权?
  曾经,关于是否应将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交由华为合作的“灵魂之争”引起了广泛讨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实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只要技术足够优秀,用户乐于使用,技术的来源并不重要。经过五年的积淀与努力,华为的鸿蒙智能座舱和ADS高阶智驾技术已经成为国内汽车行业的领军者,被誉为座舱与智驾的“双天花板”。从问界、阿维塔到广汽传祺、丰田,华为的合作触角已经延伸至众多车企,共同推动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进程。
  车展现场,“华为系”车型备受瞩目。鸿蒙智行全家族车型齐聚一堂,包括问界M5、问界M7、问界M9和智界S7四款车型,新成员享界S9也首次亮相,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欣赏。如今,华为已经能够为车企提供全方位的智慧出行解决方案,涵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驾控以及软件平台等多个领域。车企与华为的合作已经实现了深度融合,共同开创了智能化汽车的新篇章。华为的创新尝试为国内车企实现智能化转型找到了可靠且高效的路径。
  创造:体验第三空间
  今年的车展上,近三分之一的参展车辆都具备了2+级别的智能驾驶功能,自动驾驶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疑点燃了消费者对未来出行的无限期望。在车展上,HUD(抬头显示)技术成为了一大亮点,多家车企纷纷展示了各自的AR HUD相关产品。其中,未来黑科技带来了五款车载HUD创新产品,包括光场ARHUD、全场景ARHUD等,通过实车部署和全天候路测优化,为消费者带来了真实贴近量产状态的卓越体验。宝马也展示了其全景视域桥技术,将重要信息以高亮度和高对比度显示在挡风玻璃底部,让驾驶者无需分心即可获取关键信息,极大地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航盛电子同样带来了类似原理的全景视域产品,通过三块屏幕的视觉融合,减少了驾驶者的视觉盲区,让驾驶过程更加安全舒适。
  滴滴与丰田纺织联手打造的智能座舱“LOUNZE”吸引了众多参观者。这款概念座舱拥有多角度调节和全方位旋转的座椅,以及超长滑轨实现的灵活座椅布局,甚至还配备了宠物座舱,为出行带来了更多惊喜和便利。这一合作尝试打破了车辆作为出行工具的界限,让车辆有望成为真正可以放松身心的第三空间。
  此外,大模型技术的加持使得智能座舱越来越具备人情味。腾讯、哪吒、长安等企业纷纷展示了基于AI大模型的智能座舱,为用户带来了更加智能、有趣的出行体验。吉利银河更是开放了“用户AI训练师”的席位,邀请用户共同参与AI的训练,探索更丰富的智能出行可能。
  华为在车展上展示的鸿蒙座舱则让人看到了未来智慧座舱的雏形。华为智能座舱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打造不同于传统小座舱的大座舱概念,通过千悟引擎架构训练的智能座舱不仅能够识别语音指令,更具备情感、思考和深度生态系统的特点。此外,华为还带来了乾崑音响,通过自适应声场控制算法,实现全车扬声器的深度调用和分音区控制声量,为车内驾乘体验再添新高度。
  随着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出行将更加安全、便捷和舒适。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车辆将真正成为我们可以放松身心的第三空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美好与可能。
  补齐:推进绿色革命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推动了汽车行业的深刻变革,也引领了交通领域的低碳转型潮流。在过去的两年里,各大车企在补能生态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中,高压快充技术已成为行业“标配”,而V2G、虚拟电厂等前沿技术也陆续应用于实际车型中。
  车展上,埃安展示了其在车辆生产、制造以及补能领域的全面布局。其中,640kW高功率液冷超充桩成为其智慧能源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埃安未来计划构建涵盖电力市场、电网系统、集控平台、分布式能源以及发电侧在内的虚拟电网,通过协调控制、智能计量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实现分布式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为配电网和输电网提供管理和辅助服务。
  极氪能源则致力于构建全场景补能生态,其前瞻布局的800V高压纯电平台超快充体系备受瞩目。全球首发的极充V3单枪峰值功率高达800kW,树立了800V时代超快充的新标杆。
  华为数字能源独立设展,全面展示了在智能充电领域的创新成果。其600kW全液冷超充技术实现“一秒一公里”的充电速度,而250kW融合光储技术更是让“一杯咖啡即可满电出发”成为可能。这些技术不仅为用户带来了超快充的极致体验,还创造了积极的商业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对“双碳”目标的深入践行,氢燃料技术也在今年获得了更多关注。上汽展示了全球首款氢燃料增程汽车——荣威iMAX8氢燃料增程式混合动力MPV,展现了“中国智慧”在全球汽车行业转型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宝马则带来了BMW iX5氢燃料电池车,这款车型作为宝马氢动力技术发展的集大成者,彰显了宝马以创新技术推动未来零排放出行的决心。BMW iX5氢燃料电池车仅需4分钟补能时间,续驶里程便可轻松超过500公里。
  零部件供应商博世也展示了其完整的氢燃料商用车解决方案。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推进,氢能将成为未来能源多元化的重要一环,博世对此充满信心。博世智能出行集团中国区董事会总裁王伟良表示:“汽车产业的转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而未来能源必然是多元化的,氢能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勃发:吸引全球目光
  技术与产品的边界正在不断地被打破、重建与扩展,与此同时,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传统界线也在悄然消融。2024北京车展的海外参与者规模相比以往有了显著增长,这既体现了海内外品牌对中国市场的热切追求,也彰显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增强的影响力。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媒体人和观众汇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盛事,无不透露出对中国市场的浓厚兴趣与期待。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携一众高管亲临现场,展现了他们对本次车展的高度重视。梅赛德斯-奔驰的发布会同样星光熠熠,公司董事会成员齐聚一堂。保时捷全球首席执行官奥博穆与中国区总裁科时迈共同主持了新款纯电动Macan的发布会,这一举动无疑为车展增添了更多的看点。
  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海外车企高层选择亲自来到中国,亲身感受中国市场的繁荣与活力。他们不仅积极拥抱中国市场,更试图融入其中,成为这个庞大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5日上午,豪华品牌宾利汽车也带来了旗下个性化定制部门MULLINER的多款杰作。宾利汽车MULLINER和赛车运动总监Ansar Ali表示,中国客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为MULLINER团队设计师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宾利汽车汲取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设计出了三款独具中国特色的MULLINER定制车型。宾利汽车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执行总经理安睿轲表示:“宾利汽车计划于2024年推出这几款充满中国特色的特别版MULLINER定制车型,我们将以卓越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回应中国客户的高品质期待。”
  如今的中国车市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借助新能源汽车的东风,中国汽车产业打破了传统汽车的结构与组织,推翻了旧有的壁垒与桎梏,重新建立了属于智能汽车的全新秩序与生态。在时代的脉搏中,我们感受到了希望与方向,在“不破不立”的过程中,中国汽车正逐步走向强大与辉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崭新历史篇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