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话车 || 60年携手同行 中法汽车产业的合作之花越开越美
开放引领发展,合作共赢未来。开放与合作一直是中国发展的关键词,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全球的必然选择。在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与法国企业的携手不得不提。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这60年来,两国经贸合作日益紧密,中法汽车企业间的合作更是两国友好的重要见证。
六十甲子,年与时驰。中法关系将迎来新的历史起点,除整车企业外,供应链上游的零部件企业同样值得关注。
前不久,《中国汽车报》大型视频访谈节目《金台话车》围绕“汽车产业转型与中法合作新机遇”,邀请3家法国零部件企业聚首,共同回顾、展望在华发展,助推两国汽车产业互利共赢发展,为中法续写下一个60年的精彩华章打下坚实基础。
把握时代机遇 外资入华窗口期
《中国汽车报》:中法建交60年,成就可圈可点,跨国零部件企业见证了中国发展、中法合作和企业自身发展,回顾历程,有哪些重要历史节点或发展阶段?
阎金平:法国液化空气集团(以下简称“法液空”)成立于1902年,向众多行业提供氧气、氮气、氢气等气体及相关服务。我们几乎是在改革开放的同时进入中国市场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开始在中国寻找投资机会。一开始,因投资金额小,合作企业少,我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合资方。后经高层领导批示同意,法液空成为在上海第一家落地的外商投资企业。
跨国公司刚来到中国时,都不敢大量投资,处于尝试性阶段。直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增加了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随着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跨国企业在中国的角色和地位也发生变化。政策鼓励外资与中资企业进行合资,但随着时间推移,原先的合资企业“分道扬镳”,有些成为独资,有些选择新的合作伙伴。合资模式也有变化,如果说最初的合资更多是以政策为导向,为吸引更多技术进入中国,那么现在的合资更多是基于市场选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强强联合。
叶菲:米其林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有幸赶上了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阶段,经历了中国经济周期的上升期,因此发展较快。米其林同很多在中国发展的外资零部件企业一样,也经历了产品销售、建设工厂、设立研发中心、成立总部布局未来4个发展阶段。
从1989年在北京设立中国大陆第一家销售公司,此后米其林不断寻找伙伴。1995年,米其林与沈阳轮胎厂合资,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米其林的发展迎来质的飞跃,同年和华谊集团旗下的双钱股份在上海成立合资公司——上海米其林回力轮胎有限公司。彼时,汽车行业合资公司要求国内企业控股51%,但为吸引更先进技术来到中国市场,上海市打破限制,让米其林在合资企业中控股70%,同时米其林还在上海成立服务整个亚洲区的研发中心,对米其林来说,这是一个关键节点。
李京诚:1992年佛吉亚正式进入中国市场,1994年在武汉设立第一家合资企业,主要为东风神龙供应汽车座椅。2002年佛吉亚在长春设立了第一家公司,专职生产汽车座椅和内饰,为一汽-大众供货。2005年,佛吉亚将上海选定为中国区总部,辐射全国各地,2008年成立的佛吉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此后负责中国市场所有的投资、合资、并购相关项目。2022年,佛吉亚收购海拉后,新集团名为FORVIA,成为全球第7大汽车技术供应商。在内饰、座椅、汽车电子、绿动智行、照明和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六大业务持续服务用户。
从佛吉亚角度来看,进入中国市场有三大时代背景。第一,80年代中国汽车产业重心逐渐由商用车转向乘用车,跨国公司纷纷以合资公司或许可证生产方式进入中国,参与新合资项目;第二,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点燃了中国汽车的发展希望;第三,1992年中国汽车年产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汽车产业生机勃勃,这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会。
产业变革新需求 顺势而为寻突破
《中国汽车报》:从发展过程来看,中国汽车供应链发展大致可分为前期供应链体系建设完善和近年来电动化智能化背景下的供应链体系转型升级两大阶段。在中国汽车供应链产业链建立、完善和壮大过程中,企业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发挥怎样的作用?
叶菲:国内汽车企业在过去30年间不断发展变化。要适应变化,就要求我们也不断发展,我有两个感受。
第一,轮胎好比汽车的鞋子,用途不同,鞋子的需求也不同。随着中国引入的车型变化,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且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中国同欧洲的路况条件不尽相同,应用场景也有所不同,我们需要大量数据模拟,研究适合中国市场的轮胎应该是怎样的。近几年,电动汽车的发展更加速了这一过程。此前,是国外研究国内应用,如今格局发生了转变,很多新技术是中国率先研究,再到国外应用。
第二,中国对于汽车环保要求不断提高,排放标准不断升级的背后,是对整个产业链的环保要求。米其林作为轮胎企业,在研发、生产、制造中逐步开发出自己的生态系统,包括可再生原料的采用,轮胎回收、再制造等一系列可循环发展理念,这也是过去几年中国汽车产业链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很多产业链上的企业认为,电动化对汽车轮胎没有要求,其实不然。电动化进程对轮胎技术提出了新要求:低噪声、低滚阻、长续驶里程,这将是轮胎面临的三大挑战。第一,电动车提速快,与地面摩擦大,对轮胎产生一定影响;第二,电动车续驶里程仍是关键难题,低滚阻轮胎是发展方向;第三,轮胎噪声问题,能有效降低车底噪声的静音棉轮胎将是突破关键。另外,作为轮胎厂商,我们也在努力与车企建立售后服务内容合作,这对米其林而言也是全新挑战。
阎金平:法液空作为一家直接为生产端提供工业气体的企业,平时很少被人提到,但很多零部件供应商的每一件产品生产背后,可能都有法液空的身影。我们常说自己是一级供应商的一级供应商,像博世生产的许多汽车零部件,都需要特殊工艺处理,法液空在与博世的合作过程中,主要为其生产设备提供服务,让零部件更耐用、更经济。在电动车领域,法液空也探索出适用于新趋势的产品技术,如法液空开发有一种专用镀膜技术,可使电池阴阳极材料更加耐用,增加电池寿命。2014年起,法液空在中国投资设立新的技术研发中心,围绕气体应用帮助客户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痛点,并致力为他们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法液空认为,电动化趋势是大方向,但未来汽车动力是什么,目前还没有最终答案。电一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除此之外,能源多元化也有必要,对续驶里程要求高,对载重要求大的车辆,很可能会选择氢燃料电池、氢内燃机等方式。如今,不少企业研究甲醇汽车,不同场景适配不同解决方案,法液空会跟踪每一项业务进展,随着不同场合为用户提供技术方案。
从历史汲取经验 从当下走向未来
《中国汽车报》:中国的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合资合作,对中国汽车供应链产业链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
李京诚:中国汽车产业链发展可梳理为3条线:第一条线,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在华不断创新,上下游原材料、工艺项目开发、自主研发逐步实现本土化;第二条线,本土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不断发展壮大,建立起具有自主色彩的市场;第三条线,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及网联化发展,大量非汽车领域的企业进入这一市场,为汽车行业提供全新的发展范本。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就是这3条线不断交织融合、互利互助、不断前进的过程。佛吉亚作为跨国企业,一直将中国视为重要的战略市场,进入中国30多年来,佛吉亚伴随中国汽车工业共同发展,中国汽车产业链发展的历程,同样是佛吉亚本土化的过程。
过去30多年,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汽车产销从2000年的200万辆到2023年的3000万辆,出口也达到历史性新高的49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对整个汽车产业链提出了全新要求。
叶菲:我们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海外企业进入中国,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又以此立足走向世界。在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个阶段,不仅引进新技术,更关键的是在研发、生产、物流、营销各领域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为企业走向国际,构建整体化优势有极大助力。第二阶段,中国开始培育本土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政策慢慢转变,在与本土企业竞争中,优秀的外资企业在大浪淘沙中生存下来。当前是第三阶段,中国每年举办的进博会等大型国际活动,鼓励更多高精尖技术进入中国市场,中外企业在合作中走向深度融合。
阎金平:外资企业在华的不断发展,体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巨大价值。跨国公司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进入中国后也用实际行动反哺本土汽车企业,外资企业带来技术、资金还有管理方法,过去30年跨国企业在华发展,为中国本土汽车产业链提供了专业的范本,同时促进本土企业的崛起与成长。
走绿色低碳之路 写合作共赢篇章
《中国汽车报》:在绿色低碳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中法汽车产业特别是在供应链领域深化合作,企业有怎样的思考,有哪些相关规划?
阎金平: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的目标,也是全世界的目标,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法液空的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碳平衡。一旦碳中和目标实现,人类活动产生的碳、空气中的碳含量便不会增加,这将彻底改变当今的工业结构,甚至是能源结构。但是,要实现人类生活的碳中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绿电从哪里来?碳税谁来付?碳足迹怎么计算?这些摆在眼前的问题都需要企业认真考虑。
近年来,法液空帮助国内许多企业进行有益探索,如将沼气转化成天然气等项目,更包括可循环经济的示范性项目。相信未来中法之间的企业合作,会有更多绿色发展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叶菲:米其林制定了2050年全球业务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轮胎的二氧化碳80%产生于使用过程,米其林一方面坚定不移推进低滚阻轮胎的应用,帮助用户降低排放,同时提出“1A”和“4R战略”,即避免使用(Avoid)和减少(Reduce)、再利用(Reuse)、可循环(Recycle)、可再生(Renewable)4个方面。减少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消耗,凭借领先的维修和翻新技术延长轮胎寿命,通过全球轮胎回收计划等项目发掘更多废旧轮胎的可利用价值,同时致力于开发创新的可再生生物原料。
减少碳排放,加快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是中法企业在当下的共同思考。对于准备“出海”的中国企业要做好准备,企业不仅要遵循当地环保法规,还要标明碳足迹,这是“出海”第一步。
李京诚: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合作机会。2016年,中法两国联手促成了巴黎协定,具有历史性意义,无论是欧盟还是中国都对减碳工作提出了非常多的措施,这也将推动两国之间的合作。
佛吉亚在2018年前后,提出集团发展目标,到2025年,佛吉亚将首先实现企业内部排放的碳中和。到2050年,佛吉亚计划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零排放。
《中国汽车报》:汽车产业链是高度全球化的,要想实现更进一步的开放合作,中法两国在行业和政府层面应该怎么做?
叶菲: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有起步阶段,有成熟阶段,也有重新审视阶段。推动全球汽车产业链优化将会是重要趋势,米其林希望跨国公司在中国能有更好的发展,更好的融入,无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本土企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外资企业要深刻了解中国市场需求,中国本土企业也要“走出去”,了解海外市场的实际情况。
相互加深了解后,每一位从业者要保持“乐观的警惕”。乐观的是,中国汽车行业仍在发展,拥有巨大市场潜力。警惕的是,行业中还会发生很多无法预料的事情,需要时刻有危机意识。
阎金平:地球并不大,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法国与中国建交较早,60年来,虽有波澜,但大方向永远是相互支撑,只有更多交流才能了解彼此,为两国带来更多机会。对于未来,无论是能源转型,还是“双碳”目标的实现,一定会为中法双方的合作带来更多机遇,本着开放心态,积极参与到变革之中,所有企业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发展得更好。
李京诚:中法两国合作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首先从企业层面来讲,尤其是外资企业,要客观认识中国汽车产业在技术领域的不断突破和进步。从中资角度来看,随着国际化不断发展,我们也要更关注投资目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从行业来讲,希望中法两国汽车企业和零部件行业协会能进一步加强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在行规、行标等领域的交流。从国家层面来讲,我们希望政府能继续引领、开展在绿色发展方面的相关项目,引领全世界在这一领域不断开展新的工作。
《中国汽车报》: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越开越大的合作之门,也为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铺垫道路。中法企业间的合作有非常好的基础,合作感情深厚,也有很好的底蕴。在汽车行业下一步转型中,相信会有更多合作机遇,发展会更好,局面会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