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汽车地理 || 中阿在新能源汽车蓝海双向奔赴

发布日期:2023-10-10·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冬梅 编辑:万莹
记者:张冬梅 编辑:万莹

近日,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在宁夏银川举行。期间,在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工商峰会分项活动——“中阿绿色能源合作对话”主题论坛上,《阿拉伯国家新能源汽车市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受宁夏贸易促进委员会委托,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组织编写完成。《报告》聚焦阿拉伯国家的电动汽车发展现状,挖掘中阿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机遇,以助力中国车企更好地“走出去”。
  当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愈演愈烈,以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为代表的海湾阿拉伯国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清洁能源产业。阿联酋、沙特、埃及、卡塔尔、科威特和阿曼等阿拉伯国家都在积极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这吸引了中国电动车企争相涌入布局。与此同时,得益于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优势,近年来,阿联酋、沙特等中东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凭借强大的“钞能力”持续加码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从天际、小鹏、蔚来、高合到恒大等,中东“土豪”正疯狂投资中国电动车企。
  石油大国热捧电动汽车
  “以沙特、阿联酋两个传统汽车市场为代表,GCC(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即将迎来爆发期。”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指出。这一预言的背后,是石油大国纷纷谋求绿色能源转型。
  众所周知,中东地区有很多石油资源丰富的产油国,在“石油时代”,这些国家可以“躺着赚钱”,但在近些年的“减碳”大势下,它们也积极寻求能源转型,提出经济改革转型规划,旨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过度依赖,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并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
  阿拉伯国家正不断加强对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阿拉伯国家中已有沙特、阿联酋、巴林、科威特等11个国家明确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其余多数国家也都明确了不同程度的碳减排目标。其中,作为全球主要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阿联酋是海湾国家中最早提出并实践绿色经济转型的国家之一。早在2015年初,阿联酋内阁批准并正式实施《2015-2030年绿色议程》,并成立绿色发展委员会。阿联酋计划2050年实现碳中和,成为首个宣布碳中和战略的中东产油国。
  沙特于2016年发布了“2030愿景”和“国家转型计划”(NTP),2017年启动国家可再生能源项目(NREP),还通过《萨勒曼国王可再生能源法案》,提出“绿色沙特”和“绿色中东”倡议,并宣布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
  而埃及启动了《2035年综合可持续能源战略》和《2050年国家气候变化战略》。此外,卡塔尔、科威特、阿曼、巴林等国也提出了碳减排、碳中和目标,并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工业多元化发展结合起来,致力于实现绿色发展。这些国家的能源及经济转型计划通常涉及多个领域,例如能源、工业、交通、城市和建筑等。其中,在交通领域,电动汽车被视为能源转型计划的重要一环。
  值得注意的是,电动汽车在全球多个国家得到力推的同时,环保性也遭到一些环保人士的质疑,原因之一就是其使用的电力可能并非绿色电力。不过,这在很多阿拉伯国家并不是问题,因为这些国家力推的是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地热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清洁能源。例如,“阿曼2040愿景”鼓励整个国家采用可再生能源,规定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达到20%,2040年达到35%~39%。沙特、阿联酋等国也大笔投资增设清洁能源项目。在这种情况下,电动汽车与清洁能源相结合,更能有效推动这些国家的减碳进程。
  能源转型创造增长机遇
  中东地区给人的固有印象是大排量豪车遍地,但实际上,能源转型为当地电动汽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从消费端来看,从2022年开始,阿拉伯国家进口的电动汽车数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尤其是GCC国家和北非部分国家。《报告》指出,2022年,作为GCC国家的沙特、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和科威特所进口的电动汽车价值金额15.5亿美元(目前1美元约合人民币7.3元),较2021年的2.23亿美元有了大幅增长。其中,从中国进口4万辆,金额为11亿美元。
  阿联酋正在引领海湾地区电动汽车的发展。2022年,在阿拉伯主要国家中,阿联酋的进口电动汽车金额是最高的,达到14.37亿美元。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力推。自2021年宣布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后,阿联酋政府积极推广电动汽车,提供了购车补贴、免税、减免费用、免费使用充电桩以及提供免费停车位等激励措施,并陆续将政府车队转为使用电动汽车。
  今年6月,在阿联酋举行的第二届电动汽车创新峰会(EVIS)上,峰会主席纳赛尔·巴赫里指出:“阿联酋电动汽车市场正在迅速扩大,从2023年到2027年,阿联酋电动汽车市场将以每年27.2%的增速发展。”今年7月,阿联酋能源与基础设施部长苏海尔·穆罕默德·马兹鲁伊披露了该国新批准的电动汽车政策细节,包括大幅增设充电桩,并表示,到2050年,阿联酋道路上50%的车辆都将是电动汽车。
  沙特、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等国家也纷纷出台各项扶持政策,并铺设充电网络。沙特政府还设定了2030年首都利雅得的电动汽车数量占比至少达到30%的目标。卡塔尔则计划到2032年使得电动乘用车销量达到1.5万辆左右。科威特筹备建设中东第一个为电动汽车制造商服务的城市“电动汽车城(EV City)”。
  另外,埃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约旦作为传统汽车消费市场,也是阿拉伯国家电动汽车发展的重要阵地。2022年,这4个国家进口电动汽车金额为4.5亿美元,较2021年的2.1亿美元翻倍。其中从中国进口1.3万辆,金额为2.7亿美元。约旦的增长潜力尤为值得关注:2022年约旦进口6.1万辆汽车,其中汽油车2.5万辆,混动车1.8万辆,电动汽车1.6万辆。降低电动汽车关税和销售税的政策正推动约旦从传统燃油车向电动汽车快速过渡。
  中东“土豪”爆买造车新势力
  在积极推进能源转型的同时,阿拉伯国家,尤其是中东“土豪”也在电动汽车领域加深投资布局。随着中东资本涌入新能源赛道,一个名词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主权财富基金。实际上,汽车行业一直是中东主权财富基金重点关注的领域,不乏大手笔投资案例。例如,科威特投资局是梅赛德斯-奔驰集团的第三大股东;卡塔尔投资局是大众汽车集团的第二大股东;沙特公共投资基金是阿斯顿·马丁的第二大股东;巴林主权财富基金Mumtalakat拥有迈凯轮的多数股份。可以说,中东主权投资机构在全球汽车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伴随能源转型,中东资本的投资偏好也在发生变化,它们现在更青睐于寻找电动汽车领域的“潜力军”。而在电动汽车初创企业中,目前只有中国和美国企业表现较为突出,尤其是中国造车新势力备受青睐。从2022年至今,不到两年时间,“腰包鼓鼓”的中东资本对中国造车新势力进行了几宗大手笔投资。
  6月中旬,沙特投资部与高合母公司华人运通签署的价值210亿沙特里亚尔(约合人民币410亿元)大单,创下中国造车新势力企业单笔合作金额之最;6月下旬,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政府旗下投资机构CYVN Holdings官宣向蔚来汽车投资11亿美元,换取蔚来汽车7%的股份和一个董事会席位,成为持股比例仅次于腾讯系的外部投资者;8月中旬,恒大汽车宣布将获得由阿联酋国家主权基金持股的上市公司纽顿集团首笔5亿美元战略投资。此外,天际汽车、小鹏汽车也获得了中东资本投资。富士康还与宝马、沙特方面合作推出Ceer电动汽车品牌。
  据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此前透露,CYVN对蔚来的投资,从讨论到最终签署协议仅用了3周时间,这显示了阿布扎比投资技术创新与清洁能源转型的决心、决策及执行的超高效率。业内分析认为,中东资本之所以对中国造车新势力“情有独钟”,一是因为中东各国与中国的关系持续升温;二是中国拥有成熟的新能源产业链。与此同时,传统汽车行业已经建立了很高的壁垒,只有投资像电动汽车这样的新兴行业,中东财团们才有机会参与到整个行业的布局中。
  除了整车企业外,中东资本还投资了中国智能驾驶、出行服务和电池制造公司,例如,宏景智驾、滴滴、新石器、创维、富士康、仙途智能等公司背后均有中东资本的身影。就在今年5月,宏景智驾宣布获得阿美风险投资旗下基金Prosperity7的数千万元人民币追加投资。在此之前,Prosperity7已向宏景智驾独家投资超亿元。
  中国汽车挺进阿拉伯世界
  中东资本的青睐,也使得阿拉伯国家在中国车企“出海”的版图上分量加重。《报告》指出,GCC国家及北非部分国家是阿拉伯国家中具有代表性的汽车市场,中国品牌通过多年的深耕,在这些汽车市场中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今年1~5月,中国汽车品牌在沙特、巴林、阿曼、科威特、埃及这几个规模较大的市场中,销量占比均超过10%。
  电动汽车浪潮的兴起,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是GCC国家的电动汽车市场潜力备受看好。王侠指出,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家可以在这些重点市场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市场布局,在竞争中抢占先机。
  不少企业已经有所布局。早在2017年,比亚迪与摩洛哥政府签署了比亚迪-摩洛哥电动公交系统谅解备忘录,涵盖云轨、电动乘用车、电动公交及卡车、电池组装等业务。今年3月,比亚迪在约旦推出包括海豚、元Plus在内的4款乘用电动车型。今年6月,比亚迪又在阿联酋推出了元PLUS车型。
  另外,去年10月,红旗E-HS9电动车型加入阿联酋第一大城市迪拜的警车队伍。今年9月底,极氪汽车宣布登陆阿联酋、沙特、卡塔尔、巴林4国,并与这4国的经销商集团签署了国家级总代协议,将共建中东4国极氪销售服务网络。此外,长城汽车旗下的哈弗、坦克、欧拉等品牌也已进入阿拉伯世界。而蔚来汽车在官宣获得CYVN投资时,李斌也强调,这笔投资为蔚来汽车拓展国际业务提供了机会。
  除了加大出口力度,一些中国车企也在阿拉伯国家投资建厂,例如上汽、比亚迪、奇瑞等。当然,推进建厂并不只是中国车企自身的意愿,中东财富基金投资中国造车新势力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将电动化相关技术引入当地,帮助其搭建电动汽车产业链,发展制造业,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在这种情况下,合资建厂成为比较常见的合作方式。例如,去年12月,天际汽车与沙特房产业巨头Sumou Holding签约,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在沙特投资两期约5亿美元,设立电动汽车生产和研发基地,计划产能10万辆;今年6月,前途汽车宣布其母公司长城华冠与约旦Manaseer集团签署协议,双方将共同在约旦建立合资公司;同样是在今年6月,沙特投资部与华人运通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一家从事汽车研发、制造与销售的合资企业。华人运通由前上汽集团副总裁丁磊于2017年底创办,旗下拥有豪华电动汽车品牌高合。沙特方面表示,投资华人运通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促进该国电动汽车制造业发展。
  合作拓展新能源汽车“新版图”
  针对中国车企“出海”,王侠指出,在面对阿拉伯国家不同的消费市场时,新能源汽车企业也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国家特点,制定不同的产品策略。例如,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等国非常富有,豪车遍地,大量年轻消费者对新技术和流行趋势更为敏感,当地市场更适合拥有先进驾驶辅助技术的高端新能源汽车产品。与此同时,巴林、卡塔尔、阿联酋等国的国土面积相对较小,城市和居民区较为集中,续驶里程不再是这些市场消费者主要关注的产品特性。而在埃及、阿尔及利亚、沙特和阿曼等国,由于炎热的气候和沙漠地形,新能源汽车需要在可靠性、耐久性、耐热性以及电池性能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另外,阿拉伯国家之间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汽车市场的发展也不尽相同。例如,也门、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但他们与海湾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为其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条件。为此,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建议,国内新能源车企在布局GCC重点国家市场之余,也应该加强对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布局,以点带面辐射更多汽车市场。
  此外,《报告》还提出,建议阿拉伯国家取长补短,利用现有的汽车产业国际合作基础,以当地的汽车组装厂为平台,为降低新能源汽车的制造成本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引导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产品。
  事实上,在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的各大主题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表达了对中阿能源合作拓展新能源汽车“新蓝海”的期待。其中,科威特国家工业控股集团伊卡鲁斯石油工业公司投资顾问艾哈迈德·哈莱卡表示,传统燃油车的使用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且严重影响空气质量。为此,阿拉伯国家正在加速转向使用电动汽车,包括阿联酋、科威特在内的阿拉伯国家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鼓励民众利用新能源汽车,这些国家还计划引进中国技术建设电动汽车工厂。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能全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及出口国,而阿拉伯国家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以及广阔的电动汽车市场。因此,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应从贸易、技术、生产和人才等方面,加强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拓展新能源汽车“新版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