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损人自损” 中方坚定信心
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正遭遇挑战。
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欧盟委员会将启动针对从中国进口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决定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巨大的冲击波。
“欧盟拟采取的调查措施是以‘公平竞争’为名,行保护自身产业之实,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将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并将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中方将密切关注欧方保护主义倾向和后续行动,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9月14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作出回应。
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 欧洲焦虑 法国“急眼”
冯德莱恩称,作出此项决定的理由,是回应法国提出阻止中国电动汽车进口激增的呼吁。
“巨额政府补贴人为压低了这些(来自中国)汽车的价格——这扭曲了我们的市场,”冯德莱恩说,“这是不可接受的,全球市场将充斥便宜的中国电动汽车。”冯德莱恩的此番言论,凸显了欧洲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焦虑。
早在今年7月就有欧洲媒体报道称,两位欧盟高级官员透露,由于担心中国电动汽车会冲击欧洲汽车工业基础,威胁欧洲本土电动汽车生产,削弱欧洲汽车的全球竞争力,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副司长兼首席贸易执法官丹尼斯·雷东内特领导的贸易保护部门,就已经在考虑对中国出口欧盟的电动汽车启动反补贴、反倾销的“双反调查”。
而刚刚结束的慕尼黑车展,或许进一步刺激并加深了这种焦虑感。中国品牌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在今年的慕尼黑车展上完成了从“参与者”到重要角色的转变,中国品牌汽车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方面的突飞猛进,让欧洲市场看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实力。
数据显示,今年1~7月,欧洲电动汽车销量近82万辆,同比上涨约50%,占整个汽车销量的13%。其中,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近8%,相比2021年的4%已经翻了一番。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物美价优,同期,法国销售的电动汽车大约40%的补贴都流向了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这让法国官员及车企感到十分不满。据悉,法国财政部已经在着手调整本国政府为购买电动汽车提供的补贴,计划将补贴与碳足迹和环保标准挂钩,旨在将中国电动车排除在补贴之外。
中泰电新分析称,实际上,该事件酝酿已久,数月以来,法国政府及其工业界代理人一直在敦促欧盟执委会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展开反倾销、反补贴调查。9月11日,外媒称法国政府再次向冯德莱恩施压,要求其在发表年度“盟情咨文”时宣布此事。外媒称,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德国反对任何惩罚性措施,因为德国汽车厂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较高,任何贸易战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德国汽车研究中心主任杜登霍夫警告称,如果欧盟委员会对中国汽车实施反补贴调查,将给德国汽车工业带来严重的打击。德国车企1/3的销售额都来自中国市场,必须独自承担中国反制措施的后果。而法国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很小,因此法国只担心中国制造商在欧洲的扩张。“法国人想再次躲在幕后。但如果欧盟筑起这堵墙,德国汽车业将彻底崩盘。”
商务部回应:坚定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中方对此表示高度关切和强烈不满。”针对这一事件,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9月14日在商务部例行记者发布会上表示。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指出,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这是坚持不懈开展科技创新、构建完整产业链供应链的结果,是通过艰苦努力、凭借自身实力赢得的竞争优势,受到了包括欧盟消费者在内的全球用户欢迎,同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包括欧盟在内的绿色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还表示,中欧汽车产业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共同利益,经过多年发展,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中方敦促欧盟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及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大局出发,与中方开展对话磋商,为中欧电动汽车产业共同发展创造公平、非歧视、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共同致力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努力。中方将密切关注欧方保护主义倾向和后续行动,坚定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欧盟的做法带有一定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我们坚决反对。”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外贸专家,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肯定会对中国向欧盟地区的汽车出口带来影响。前不久欧盟刚推出了《新电池法》等法规,给中国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出口欧洲带来了挑战,再加上此次的反补贴调查,相当于给中国相关出口车企带来了双重压力。
9月13日当晚,欧盟中国商会即发布《关于欧盟宣布对华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的声明》(以下简称《声明》)回应此事。声明强调,敦促欧盟客观看待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而不是随意动用单边经贸工具来阻止或提高中国电动汽车产品在欧发展和经营成本。欧盟中国商会指出,中国电动汽车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不断创新,并在激烈的中国本土市场中形成了整体产业优势,为消费者提供高端、性价比高、可满足不同范围需求的电动汽车,受到全球消费者包括欧洲民众的欢迎。这种优势不是凭借所谓巨额补贴而形成的。
针对欧盟此举可能会给中国车企在欧洲发展带来的影响,欧盟中国商会副会长王稚晟在接受《中国汽车报》独家采访时分析道,首先,会打击中国电动汽车及上下游企业在欧洲市场发展的信心;第二,影响中国企业的切实利益;第三,不利于全球多边合作。“我们建议广大中国车企和上下游企业高度重视欧盟这一动向,加强谈判,在未来调查中充分利用好可能的听证和协商机会,保障自身利益。企业还应切实借助商协会力量和各政企交流渠道,反映关切和诉求,共同保护中国车企的整体利益。同时,我们也呼吁即将举行的中欧经贸高层对话以及未来的中欧峰会能更好地保障中企权益。”
“廉价”说法站不住脚 “国补”已退 “欧补”尚存
行业一致认为,欧盟关于“中国廉价电动汽车依靠政府补贴占领欧洲市场”的指责站不住脚。事实上,中国车企在欧洲所售的电动汽车价格普遍高于国内售价。由于关税各方面的影响,国内新能源汽车到了欧洲价格都比较高。以比亚迪唐EV为例,这款车去年在欧洲上市,售价为7.2万欧元,在当地与宝马X5齐平,与宝马iX的价格相差也不大。此外,中国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已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相比之下,目前欧洲各国还有3000~6000欧元的购车补贴。
而中国电动汽车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主要是由于其在动力电池和相关供应链的深度布局。美国洛基山研究所高级主管金斯米尔·邦德表示,目前中国已经停止了对电动汽车的国家补贴。事实上,中国电动汽车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也并不完全依赖于之前的补贴,而是因为中国早就出台了长期的产业政策。
白明对记者表示,实际上,目前欧洲和美国都有电动汽车补贴。其中,德国对售价低于4万欧元的纯电动汽车补贴为3000欧元;法国新能源汽车补贴为5000欧元等。在美国,如果符合《通胀削减法案》的要求,每辆新能源汽车可以获得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所以,欧盟提出反补贴调查是典型的‘双标’。”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在2022年底已经完全退出,而且为了公平竞争,国家要求地方在2018年底开始就不能给新能源汽车补贴,以规范市场秩序。在充分市场竞争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竞争力越来越强。
中信证券最新研报也指出,当前,中国电动汽车“出海”并不以低价为卖点,竞争力来自于技术积累、质量控制、用户体验。由于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相关措施的落地时间并未明确,其对中国电动汽车产品的海外竞争力保持乐观,并看好中国汽车制造商“出海”实践中探索出双赢的模式。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外资品牌恐最“受伤”
在WTO法律框架下,反补贴调查指的是企业是否受到补贴,进而侵害了进口国同类产业的利益。比如,针对产品或出口提供的财政支持或信贷支持,使企业能够进一步压低价格,直接增强市场竞争力。按照规则,欧盟委员会的反补贴调查时间将长达13~15个月,根据调查评估结果,最终决定是否征收高于欧盟目前10%标准关税的惩罚性关税。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照欧盟的定义,反补贴调查的对象既包括来自中国出口到欧洲的中国品牌电动汽车,也涵盖了在中国制造出口到欧洲的外资品牌、合资品牌电动汽车,例如在中国制造并出口至欧洲的特斯拉Model3、雷诺Dacia Spring、宝马iX3和沃尔沃等品牌旗下电动车型。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对欧洲出口前两名的整车企业分别是特斯拉和东风易捷特。其中,前者为外商独资企业,后者外资占比也达到50%。此外,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普遍与本土企业深度绑定,很多跨国车企都利用中国产业链完备的优势,将中国视为重要的出口制造基地。
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应用促进会秘书长范永军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综合能力稳步提升。无论是汽车零部件、原材料配套供应能力,还是整车制造、基础设施等产业链生态体系,都已经具备相当的竞争力,这也是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选择将中国作为出口制造基地的原因。欧盟此举名义上针对中国企业,实际上会导致国际汽车产业链秩序混乱。
“仅靠反补贴调查无助于解决目前欧洲地区竞争力面临的挑战,还必须考虑到中国可能做出的反击。”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警告称。欧洲媒体报道称,如果调查导致进一步的贸易战,反过来也会对欧洲汽车制造商带来沉重的打击。中国是大众、宝马、奔驰的最大单一市场,欧盟与中国发生贸易冲突可能会让德国车企“很受伤”。例如,宝马集团就将在中国生产的iX3出口至海外,大众安徽工厂也计划生产西雅特旗下品牌Cupra纯电动车型Tavascan并出口到欧洲。
欧盟打压中国新能源汽车,“遭殃”的还有欧洲消费者。“让我们感到吃惊的是,欧盟要大力推动电动化转型,于是,本地消费者要求提供价格实惠的新能源汽车,而现在突然有人抱怨中国电动汽车太便宜……”爱驰汽车分管海外业务的副总裁柯力世(Alexander Klose)表示,只有电动汽车价格降下来,才能让欧洲消费者更易接受。一位在欧洲工作的朋友也向记者透露,欧洲品牌的电动汽车价格太贵,而且选择也很少,实在是让人“无从下手”。
出口短期或面临一定阻力 中国汽车“出海”信心坚定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欧洲是中国汽车出口的重要目的地,因而接下来中国汽车出口欧洲可能会面临一定的阻力。不过,欧盟的反补贴调查需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可能有限。从长期来看,如果中国汽车产业能够积极应对挑战,提升自身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加强品牌建设、推进本土化等,那么欧盟此举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可能会逐渐减弱。
广发证券表示,首先,容易受到反倾销调查的中资品牌出口车企,目前在欧洲的销量规模并不大,市占率也不高。而在欧洲销量较高的车企,如领克、上汽名爵、东风易捷特等,均带有欧资或者欧洲品牌背景,较难被发起反补贴调查。其次,中国市场反而是欧洲车企的主要出口地,我国具备较强的反制能力。最后,此次欧盟只是将启动调查而并未有定论,调查中途中方也可抗辩。
“欧盟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本质上是欧盟对中国电动车领先于欧洲而产生的焦虑,这也进一步表明了中国电动汽车已经有较强的全球竞争力。”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卢放在第一时间接受《中国汽车报》独家采访时表示,中国电动汽车已经在中国本土市场中形成了整体产业优势,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不断创新,为用户提供了高端、性价比高、可满足不同需求的电动汽车,受到包括欧洲用户在内的全球多地市场用户的欢迎,这种优势不是凭借补贴而形成的。
卢放还指出,公平、公正和无歧视的竞争环境,是所有企业、所有市场都需要的。按照产品来源地而排除出某一市场的做法,并不利于这一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也是欧洲整车企业的重要市场之一,从互利的角度来看,共同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才是应有之义。”
“我们暂时不对外评论此事。”比亚迪国际合作事业部总经理兼欧洲汽车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舒酉星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随着全球汽车电动化不断加速,欧洲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市场,比亚迪将持续深耕欧洲市场,不断丰富新能源车型矩阵,以满足当地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客观来说,欧盟此举可能会倒逼中国车企加速海外建厂。目前,上汽、比亚迪、长城等车企都在考虑在欧洲建厂。
范永军表示,越是在这种关键时刻,中国企业越是要有坚定的信心。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出口欧洲,除了遭遇的反补贴调查之外,也要防范其他如产品和技术相关的专利、商标、版权、设计等风险。在一个环境相对陌生的市场,只有切实打造品质和竞争力过硬且不断升级的产品,才能在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让各种“寻衅者”无机可乘。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可能会给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欧洲造成一定的阻碍和影响。“正如任何新生事物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中国汽车‘出海’会遭遇一些坎坷、挑战,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这也是对相关企业的考验。”安庆衡提出,一方面,欧盟应该正视市场竞争,努力为各国企业打造公平公正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这也有利于欧洲汽车业自身的发展。同时,国内相关部门、机构也要开展工作,与欧盟进行谈判,力争有好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中国车企要坚定“走出去”信心,也要实事求是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努力按照《新电池法》等当地法规要求,尽快弥补自身的短板,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此外,中国车企应该继续保持与欧洲企业应有的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沿着全球化的道路走向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