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拓在京低调秀肌肉 来看斯堪尼亚的三板斧

发布日期:2025-03-13· 中国汽车报网 马鑫 编辑:蒙轩
马鑫 编辑:蒙轩

3月11日,传拓集团在北京举办了媒体沟通会。而这一天的“含金量”可谓是爆表。

3月10日,沟通会的前一日,传拓集团发布了2024年财报,根据沟通会上的介绍,2024年,传拓集团交付334215辆商用车,销售收入跃升至475亿欧元,调整后营业销售回报率达9.2%;

3月11日,沟通会的当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京闭幕,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工作任务的判断与安排,对于传拓集团所意图深耕的中国市场意义非凡。“全国两会重申了扩大高水平开放、稳外贸外资、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方向。”传拓中国办公室总代表何墨池(Mats Harborn)的观点展示出这位斯堪尼亚在华布局关键操盘手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这也成为保证斯堪尼亚在华之路走得稳健、高效的关键因素,“传拓集团旗下品牌,特别是斯堪尼亚在华的生产研发投入,既是响应政策导向的积极实践,也在实现这些目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会通过中国市场的创新提升集团全球竞争力。”

传拓中国办公室总代表何墨池(Mats Harborn)

3月13日,沟通会后第二日,斯堪尼亚在如皋工厂将举办为期两天的“斯堪尼亚亚洲工业运营第二届供应商大会”。

一切都说明,传拓集团旗下斯堪尼亚的在华量产,越来越近。

研发体系 独立!

“2周之前,斯堪尼亚如皋工业生产基地的首辆试制车已经下线,目前正在国内展开道路测试工作。”斯堪尼亚亚洲工业运营总裁Ruthger de Vries告诉记者。而这是斯堪尼亚如皋工业生产基地传出的最新的消息。

斯堪尼亚亚洲工业运营总裁Ruthger de Vries

这是2022年如皋工业生产基地破土动工、2023年斯堪尼亚动力总成项目奠基之后,斯堪尼亚在中国的最新进展。当然,在建厂、下线、路试这样的显性时间节点之外,此次沟通会上,斯堪尼亚低调地秀出了自己的“三板斧”。

“是的,我们在中国建立了研发基地,目前传拓集团在欧洲、南美市场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我们在北美市场也占有了13%的市场份额,但在亚洲市场上,我们还是‘新玩家’。所以斯堪尼亚选择在中国建立研发机构,就是为了强化我们在中国市场、在亚洲市场的影响力。”斯堪尼亚亚洲工业运营副总裁、斯堪尼亚亚洲研发负责人Sonia Ederstål告诉记者,“我们的中国研发基地,会以深入市场、满足客户为原则,中国研发基地具有更大的决策权,也更加独立,当然中国研发基地会充分继承我们传拓集团的先进经验、流程等部分。”

斯堪尼亚亚洲工业运营副总裁、斯堪尼亚亚洲研发负责人Sonia Ederstål

中国研发基地不仅独立,而且具有更大决策权,这是此次沟通会上,斯堪尼亚亮出的“第一板斧”。我们观察行业过往,不难发现,很多合资、独资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其所谓的“在华研发”通常沦为了将海外产品本地化的“代理”,“汉化”成为占据了他们相当的工作内容。而此次斯堪尼亚则明确地赋权给中国的研发基地。

“我们致力于提供符合中国市场需求、满足中国客户期待的先进技术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我们要深入到中国的客户群体当中(去收集、观察需求);紧密携手中国供应商和技术伙伴,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以及深度融入中国市场,并敏捷应对持续变化的市场环境。”Sonia Ederstål表示。

能够从中国的市场中来,收集需求,通过研发,变为产品,回到中国市场中去。这“第一板斧”的成色令人称道。

更快!更定制化!

“我想强调的是,斯堪尼亚如皋工业生产基地所生产的产品具有与我们在欧洲、巴西工业生产基地相同的产品质量、品质和耐久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当我们的如皋工业生产基地全部准备就绪的时候,我想,对我们而言,这将是一个‘A game-changing moment’!” 斯堪尼亚亚洲工业运营总裁Ruthger de Vries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此前受制于我们自己的产能瓶颈,我们在中国的销售实际上处于库存式销售。这种销售模式实际上是受制于我们产能与消费者旺盛需求之间的妥协。”

国内的商用车市场竞争如此之激烈,甚至已经到贴身肉搏的阶段,这种只能购买有限种类的库存产品,同时还需要等待接近90天的交付周期的销售模式,毫无疑问是无法适应中国市场的竞争烈度的。

斯堪尼亚亮出了自己的“第二板斧”。

“实际上,通过斯堪尼亚的模块化系统,我们能够设计出足够丰富的产品形式。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之一。所以当我们的如皋工业生产基地投产之际,得益于我们的产能不再受限,我们将完全采用定制式的生产、销售模式。”Ruthger de Vries告诉记者,“我们的销售团队可以深入到用户的现场,去观察、去询问,根据他们的实际运营路线、所在细分市场来帮助用户定制车型、组合。这将极大程度降低用户的运营成本。而这也是我们斯堪尼亚在全球各地所采用的销售模式,无疑,也是我们过往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有了中国研发基地的支持,有了如皋工业生产基地的能力,虽然Ruthger de Vries并没有预估车辆的生产周期,但毫无疑问,与动辄数个月的时间相比,交付周期的缩短将保证斯堪尼亚产品的竞争力。

融入中国生态 为了传拓全球

“在电动化、数字化、自动化以及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正在成为领先的国家之一。”何墨池(Mats Harborn)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在中国生产、在中国研发、融入中国市场,更要介入到中国的供应链和创新生态体系当中。”

充分利用中国本地的创新能力、供应链能力,倍增传拓全球的能力,这成为当天沟通会亮出的“第三板斧”。

“我们希望推动中国的解决方案走向全球。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在新能源领域等多个领域,我们观察到中国企业出色的解决方案和竞争力。我们斯堪尼亚中国研发基地要在中国进行本土研发,让我们的方案具备顶尖的技术实力,同时更要将中国的解决方案融入传拓全球化的产品当中。” Sonia Ederstål用斯堪尼亚模块化系统与传拓模块化系统之间的互动为记者举例,“我们基于斯堪尼亚模块化系统所打造的方案,完全能够推广到传拓集团实现复用,这也是我们2020年开始,以斯堪尼亚模块化系统为基础打造传拓模块化系统TRATON Modular System(TMS)的原因之一。”

“比如白车身,我们会以通用白车身为基础,根据集团旗下不同品牌的特性与需求,设计不同的面板,形成不同品牌的车身。这将大幅降低开发成本,同时能够保证出色的安全性、可靠性。”Sonia Ederstål举例表示,“而这样的复用将不仅仅出现在白车身上,在底盘、动力链、EE架构上都将如此。我认为斯堪尼亚中国研发基地所提供的解决方案,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传拓的模块化系统中。这也践行了我们‘在中国、为全球’的理念。”

“我们的第二届供应商大会将会如期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我们会有400-500家的本土供应链企业共济一堂。”Ruthger de Vries兴奋地告诉记者,“未来我们将更多采购中国供应商的产品,最终我们希望能够达到85%的国产化率。”

事实上,如何看待、如何利用中国逐渐崛起的创新能力以及中国日臻壮大的产业链供应链能力,是观察一家合资、外资品牌对中国市场、对中国态度的一个窗口。

“我们关注到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政府提到的关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等一系列相关表述。尤其是‘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标准制定、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支持参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协作’。这增强了我们投资中国的信心与决心。”何墨池(Mats Harborn)告诉记者,“尤其是全国两会重申了扩大高水平开放、稳外贸外资、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战略方向所传递出的信号,这与我们对运输市场需求的高端化,从关注价格到关注价值创造的判断相一致。我想随着我们斯堪尼亚如皋工业生产基地的推进,我们一定能够在中国市场‘大展身手’, 同时也会通过中国市场的创新提升集团全球竞争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