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投必保!让新能源货车投保不再“老大难”
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新能源货车推广进程不断加快,市场渗透率稳步提升,月销量屡创新高。然而在消费者端,保费贵、投保难现象愈发突出。该问题若不能及时有效解决,不仅给货车司机日常运营带来极大困扰,还会严重制约新能源货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日前,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现场表示,针对新能源车投保难,努力实现“愿保尽保、凡投必保”,无疑为解决新能源货车投保难题释放了积极信号。
投保难成因复杂
道路运输属于高危行业,对于广大营运货车车主来说,交强险、商业险等险种犹如保障安全的“防护伞”,帮助其进行风险管理和成本保障。不过,在现实情况下,保险机构对营运货车尤其是新能源货车往往会“谈之色变”。
据多位卡车司机反映,新能源货车投保不仅流程复杂,而且保费高昂,甚至还会被保险机构以各种理由故意刁难,比如无法确认提交保单,系统升级无法购买,公司相关业务额度有限等,花式拒保让很多车主不得不知难而退。
“新能源货车在保险市场上不受待见,一度陷入‘投保无门’的困境。尽管当前形势有所好转,但新能源货车进入续保阶段时,被拒保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即便有保险机构愿意受理,保费也是非常高昂,因此陷入停运的困境,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 河南洛阳货车司机赵师傅如是说。
新能源货车投保难的成因复杂。 一方面,我国新能源货车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很多车主正逐步从燃油货车向新能源货车过渡,驾驶习惯与车辆特性的磨合尚未完成,导致事故率相对较高。再加上新能源货车存在电池故障、充电问题等潜在风险,使得出险率进一步攀升。为规避风险,保险公司普遍采取保守策略,对新能源货车承保意愿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新能源货车与燃油货车在技术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无疑加大了保险公司的风险评估难度。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积累和实践经验,保险公司在制定针对新能源货车的保险费率和条款时面临诸多限制。此外,新能源货车维修成本高昂,且配件采购渠道、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尚不完善,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保险公司的承保压力。
可以说,事故发生率高、赔付额度高、风险高是摆在新能源货运车险业务面前的“三座大山”。保险公司作为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组织,自然免不了选择限制“非优质”业务的接入,或采取提高保费的方式来降低潜在的亏损风险。
多方协同推进是关键
破解“车主喊贵、险企喊亏”的新能源货车车险发展难题,是对车主权益保护的重要体现,更是推动新能源货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解决新能源汽车“投保难”等问题,2024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出台的《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险承保工作的通知》,为新能源货车投保难题提供清晰且具操作性的解决路径。今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稳妥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丰富商业车险产品、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等一揽子政策举措。通过实施这些举措,进一步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在促进新能源车险价格与风险更为匹配的同时,推动实现愿保尽保。同月,为贯彻上述指导意见,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引导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保险公司积极响应和自愿参与,支持上海保险交易所搭建“车险好投保”平台。据了解,“车险好投保”上线运行1个月已完成超11万辆新能源汽车投保。
此次金融监管总局负责人提出要努力实现“愿保尽保、凡投必保”,无不体现出疏通新能源车投保堵点、痛点的决心。不过,要切实解决新能源车投保难问题,仅靠政策指导远远不够,还需多方协同发力。作为保险市场的关键主体,利润低、出险亏损不应成为保险公司拒保的借口,而要加大在新能源车险领域的投入,不断提升货运车险业务精细化管理能力,在风险与定价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同时与汽车制造商、技术服务商强化数据共享与工作协同,共同创新保险产品与服务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作为车辆生产者,新能源货车制造商应向保险机构提供车辆技术参数、故障数据等,助力保险机构精准评估风险。同时专注于提升车辆品质与安全性能,有效降低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并主动为车主提供全面的保险咨询与投保辅助服务,帮助车主做出更加明智的保险产品选择。期待多方协同发力推进“愿保尽保、凡投必保”,共同构建一个公开透明、公平合理的新能源货车保险市场环境,进而切实促进新能源货车的普及应用和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