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长纯电动客车诞生记
车身长度相当于9层高楼,即便满载250人也能以70公里时速全速行驶,且能根据路况灵活切换两驱、四驱模式,这是比亚迪在2019年4月发布的27米纯电动双铰接客车K12A,它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长的纯电动城市客车。
在之前几期关于快速公交系统的系列报道中,公共交通与出行学者王健认为,中国在引入快速公交系统理念后,成功地将纯电动技术与快速公交车辆的大运量特性相融合,这是中国客车企业在创新道路上不断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果的有力体现。
多次打破不可能
这款27米纯电动双铰接客车,是继比亚迪伦敦双层纯电动客车创造行业新“高”后,再次创下新“长”纪录。这一纪录的取得,彰显比亚迪持续创新的决心,通过不断突破技术瓶颈,用实际行动回应外界质疑。
几年前,国外一些城市管理者对纯电动双层客车的未来发展持怀疑态度,原因在于双层客车需要在车辆总质量、续驶里程、带电量与车内空间之间寻求平衡,同时对车辆侧倾角等技术指标有着较高要求。这些技术难题相互交织,让许多欧洲老牌客车企业望而却步。然而,比亚迪却在短短数月内成功攻克了这些技术难关,不仅打造出全球首个纯电动双层客车车队,还将标志性的“伦敦红”纯电动客车推广至国内深圳、西安等城市。
比亚迪股份副总裁李柯在K12A发布会上介绍称,南美地区客户不仅拥有在全球范围内较为先进的BRT系统,而且对新能源车型有着迫切需求。以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为例,当地BRT系统于2000年开通运营,当前日均客流量已超过280万,成为全球运载能力最大的快速公交系统。不过,即便如此庞大的运载能力,仍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因此,自2009年起,波哥大公交运营企业开始采购超长城市客车,用以快速提升其公交系统运力。
南美地区BRT客户普遍认为,开发适用于BRT系统的纯电动双铰接客车难度很大。甚至有当地客车技术专家断言,纯电动双铰接客车要到10之后(2029年)才可能问世。但李柯认为,比亚迪拥有超过2万名工程师,且在动力电池、电动系统、软件控制等多项核心技术上拥有深厚的积累。坚持创新、做别人做不到的事,一直是比亚迪的企业基因。在突破技术瓶颈方面,比亚迪无疑具备显著优势。
为完成这一挑战,同时也为尽早打开纯电动BRT客车这一细分市场,比亚迪毅然决定启动纯电动双铰接客车研发项目。
以“黑科技”突破技术瓶颈
27米长的K12A纯电动双铰接客车,采用全铝合金高地板车身结构,这一设计显著减轻车辆整备质量;它采用比亚迪成熟的三电系统,单次充电续驶里程可达300公里,能满足BRT系统运营需求;该车配备双枪直流、交流充电口,充电功率达200kW,可实现快速充电,为车辆调度与排班提供有力保障。此外,K12A纯电动双铰接客车还配有7个乘客门,与南美地区BRT站台实现无踏步进出,极大提升车辆在停靠站台时的乘降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K12A纯电动双铰接客车首次引入比亚迪在轨道交通领域广泛应用的分布式四驱技术,使其成为全球首款配装分布式四驱系统的电动客车。比亚迪研发团队认为,分布式四驱系统是K12A最大的技术突破点,该驱动系统此前已成功应用于比亚迪云轨和云巴项目中。采用分布式四驱系统后,K12A在平地行驶时可使用单桥驱动模式,有效降低能耗;当遇到爬坡或需要高动力输出时,系统可自动切换至双桥驱动,增强车辆动力性能,保证爬坡时的动力需求,且丝毫不会影响整车舒适性和乘坐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分布式驱动技术的应用还大幅节省驱动系统部件对车内空间的占用,使车辆拥有更大的载客空间。
一直以来,双铰接客车的行驶稳定性及车身摆幅控制被视为设计难点。据比亚迪研发人员介绍,在设计K12A的过程中,他们针对车辆铰接盘处的结构强度、轴荷分配、驱动力分配及转弯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进行逐一攻克。此外,鉴于该车型主要应用于海外市场,在运输过程中需采取拆段发运的方式,因此比亚迪研发团队还对车辆总体布置、管线设计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以确保车辆能够便捷地进行快速拆分及组装。
可以说,K12A纯电动双铰接客车的问世,有效填补了超长纯电动城市客车领域的技术空白,这也使得比亚迪成为全球惟一一家掌握6至27米级纯电动客车生产技术的汽车制造商。K12A的诞生,更加注重为用户带来经济性能与环保性能的双重提升。据测算,当BRT系统采用K12A纯电动双铰接客车后,每年每辆车可减少80吨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并且在车辆全生命周期内将节省36万升燃油。
截至目前,比亚迪已累计向全球合作伙伴交付超5万辆纯电动客车,足迹遍布6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座城市,并在中国、美国、巴西、匈牙利和法国等国家设立纯电动客车工厂。据悉,比亚迪纯电动BRT车型已在厄瓜多尔基多、瓜亚基尔,以及巴西里约、贝洛奥里藏特、福塔莱萨、库里提巴等地进行试运营推广。
接下来,比亚迪的研发重心将放在智能化与辅助驾驶技术上,旨在通过技术提升,让BRT车辆更安全、管理更高效。在推动公共交通电动化和立体化发展方面,比亚迪始终坚持创新,以领先技术和产品,为交通行业各个领域持续注入绿色动力。
(图片由企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