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货车投保难题仍待解
近期,笔者在市场调研时发现,新能源货车在投保、续保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愈发明显。该问题若不能及时有效解决,不仅给货车司机日常运营带来极大困扰,还会严重制约新能源货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因此,针对新能源货车投保、续保难等问题,行业各方是时候该管管了。
道路运输业被视为高危领域,对于广大营运货车车主来说,交强险和商业险等险种犹如保障安全的“防护伞”,在风险抵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营运货车投保难一直是车险市场的一大顽疾,不少保险机构将货车保险业务视为“烫手山芋”,花式拒保、无故拖延等情况时有发生,加之定价机制不合理,致使众多运营车辆不得不冒险“裸奔”上路。
相较于燃油货车,新能源货车在保险市场上更是备受冷落,一度陷入“投保无门”的困境。尽管当前形势有所好转,但新能源货车进入续保阶段时,被拒保的情况依然屡见不鲜,即便有保险机构愿意受理,保费也往往上涨至三四万元,令众多新能源货车司机望而却步。
新能源货车投保为何如此难?
在笔者看来,保险机构对营运货车尤其是新能源货车“谈之色变”的背后,既有市场层面因素,也有技术方面原因。一方面,我国新能源货车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很多车主正逐步从燃油货车向新能源货车过渡,驾驶习惯与车辆特性的磨合尚未完成,导致事故率相对较高。再加上新能源货车存在电池故障、充电问题等潜在风险,使得出险率进一步攀升。为规避风险,保险公司普遍采取保守策略,对新能源货车承保意愿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新能源货车与燃油货车在技术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无疑加大了保险公司的风险评估难度。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积累和实践经验,保险公司在制定针对新能源货车的保险费率和条款时面临诸多限制。此外,新能源货车维修成本高昂,且配件采购渠道、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尚不完善,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保险公司的承保压力。
作为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组织,保险公司在面对新能源货车保险业务中普遍存在的高赔付率与高额赔付问题时,往往会选择限制“非优质”业务的接入,或采取提高保费的方式来降低潜在的亏损风险。然而,这种做法不仅给新能源货车车主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也无形中制约了新能源货车的推广与应用。
可以说,破解“车主喊贵、险企喊亏”的新能源货车车险发展难题,是对车主权益保护的重要体现,更是推动新能源货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这需要监管部门、保险公司、新能源车企及车主等多方力量紧密合作,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调节、技术创新等多种手段,共同探索并寻求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作为保险市场的关键主体,保险公司需不断提升货运车险业务精细化管理能力,构建风险识别数据平台,运用前沿科技手段精确识别、评估车辆风险及质量状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费费率及保险条款奠定基础,以求在风险与定价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同时,保险公司还应深化与整车制造商及零部件供应商的协作,共同创新保险产品与服务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政府层面则需加强对新能源货车保险市场的监管与指导,推动保险公司持续优化风险评估与定价体系,保障保费水平的公正合理性。值得欣喜的是,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出台的《关于切实做好新能源车险承保工作的通知》,为新能源货车投保难题提供清晰且具操作性的解决路径。此外,作为车辆生产者,新能源货车制造商应专注于提升车辆品质与安全性能,有效降低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并主动为车主提供全面的保险咨询与投保辅助服务,帮助车主做出更加明智的保险产品选择。
总体来说,随着新能源货车市场持续升温,解决车辆保费贵、投保难等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未来,行业各方惟有勇于担当、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一个公开透明、公平合理的新能源货车保险市场环境,才能切实促进新能源汽车与保险行业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