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补能难题,释放纯电动重卡多场景应用潜力
当前,营运货车“以旧换新”补贴工作正积极推进。《关于实施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相继发布,在2024年底前提前淘汰并购置新能源营运货车的“以旧换新”补贴金额最高达14万元/辆,真金白银的支持无疑为新能源重卡进一步发展注入动力。政策助推下,纯电动重卡如能适应更多货运场景需求,破解补能难题,将进一步加速货运行业的零排放转型步伐。
应用成效初显,但长途运输场景仍待突破
在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纯电动重卡在大宗货物运输场景中逐步崭露头角。2024年上半年,纯电动重卡市场销量实现历史性飞跃,总销量攀升至2.6万辆,同比增幅高达150%。而拉长时间来看,纯电动重卡连年攀升的上线率,也反映出纯电动重卡在实际运营场景中的综合性能和运营效率正在稳步提升。
上线率是反映新能源车辆使用率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统计的是一定时期内,运行的车辆数量占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车辆累计接入量的比重。根据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分析结果,以纯电动重卡领域的主力车型——重型牵引车为例,其2020年上线率还不足40%,到2022年上线率已达90%以上。另外,新车的上线率表现更好,2021-2022年接入的纯电动重型牵引车,上线率高达95%以上,表现优于早年接入的车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一代纯电动重卡在技术上的进步,纯电动重卡的实际应用需求不断提升。
从实际应用来看,纯电动重卡已在短途高频场景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目前,纯电动重卡续驶里程普遍在200-300公里,主要呈现出“运输距离短、运行时间长”的特点。以纯电动重型自卸车和重型牵引车为例,其日均行驶时长可达8-11小时,高于公路货运车辆的平均水平,体现出纯电动重卡路权开放与作业增时的运营优势。最近发布的《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鼓励因地制宜研究出台新能源营运货车的通行路权,比如成都、长治等地均已实行新能源重卡路权优先等支持政策。再如,针对工地渣土清运场景中的新能源重卡,长沙、南京、雄安新区等地还给予延长车辆作业时间等时权优势。
然而,在长途运输场景下,纯电动重卡仍受补能设施的掣肘。近年来,纯电动重卡的电池技术不断突破,动力蓄电池能量(以下简称“电池能量”)正往高水平发展,超一半的充电重卡电池能量已达422kWh以上,最高可达千度,可支持800公里续航。但同时,在用的充电设施在补能效率上发展较为滞后,难以满足大功率充电需求。从车端充电功率的分布来看,大部分重卡充电功率仅在150-250kW之间,单次充电时长仍需45min以上,补能效率不高。而换电模式也尚未完全发挥出补能高效的优势。基于补能特征数据分析,换电重型牵引车和换电重型自卸车的补能行为中,换电行为占比不足60%,其他仍采取充电的方式进行补能。其背后,或许与基础设施数量和便利性的不足、补能设施与车辆的互通互换性不足,以及换电成本较高等因素相关。补能效率是确保纯电动重卡运营效率以及经济效益的关键要素,高效补能的大功率充电基础设施、完善的技术设施布局等亟待发展。
突破补能掣肘,需技术升级与布局优化并行
为助力纯电动重卡多场景适应性的进一步提升,精准解决补能痛点,需要技术升级和布局优化双重突破,构建高质量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
技术层面,基础设施的补能效率亟待提升,以适应匹配电池能量升级需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新增设施原则上应采用大功率充电技术,鼓励大功率充电等新技术创新应用,提升设施能力与服务水平。据此,各地需继续加强对纯电动重卡专用补能设施的关注度,科学布局、高效运营纯电动重卡的充换电站,积极支持超充等大功率充电技术的落地。与此同时,上游电网端需同步规划配电网升级,合理预留电力容量,提升电网承载力与灵活性,保障充电设施无障碍并网和可靠供电。
布局层面,充换电站的建设步伐仍需加速,在此基础上拓展服务网络,提高充换电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可达性。随着未来政策持续完善,以及行业规范、标准的统一,换电技术应用走向标准化,推动换电产业互通互换发展,换电重卡必将释放出更大的高效运营潜力。
目前,京津冀、成渝、宁德-厦门等地已着手建设并运营零排放货运走廊。随着此类试点示范项目的推广,将进一步推动纯电动重卡在长途干线运输场景的应用。零排放货运走廊模式成熟度的提升以及多方经验的传播,将助力纯电动重卡逐步突破现有的应用场景限制,推动中长途运输场景的电动化转型。
总体来看,纯电动重卡行业正经历着快速的技术革新和市场扩展。随着技术成熟度的提升和市场认可度的增强,纯电动重卡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开始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与运营表现。未来,在政策进一步引领下,加上技术不断创新升级,纯电动重卡有望解决现有的补能掣肘,进一步激发更多场景的应用潜力,促进货运行业加速能源转型升级。
(本文作者为亚洲清洁空气中心 冉铮、成慧慧,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 康医飞、王鹏飞,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王悦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