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研开启复杂极端环境测评研究

发布日期:2024-01-26· 中国汽车报网 张冬梅 编辑:赵方婷
张冬梅 编辑:赵方婷

伴随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品在复杂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现备受关注,行业亟需建立一套科学、标准化的新能源汽车测评体系。为此,近日,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汽研”)联合15家单位,正式启动智能新能源汽车复杂极端环境测评技术课题研究,并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探讨智能新能源汽车复杂极端环境测评技术,助力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作为权威第三方测评机构,中国汽研发布了汽车指数2023年第四批测评结果,为消费者提供更客观、更科学的购车参考,为优秀汽车品牌赋能。

图片

为消费者选购车提供“标尺”    

据中国汽研总监、指数管理中心主任抄佩佩介绍,中国汽研自2014年起持续开展指数测评工作,已形成“安全”、“智能”、“健康”三大评价体系,累计完成60多个品牌、近400余款车型测试。汽车指数将汽车产品隐性特征显性化,让消费者看得明白、买得放心,已成为消费者选购车时的重要“标尺”,并进入很多车企的研发体系,逐步成为车企优化产品设计的有效支撑。

此次发布会上,中国汽研分别公布了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以及C-AHI中国汽车健康指数第四批结果,现场向车企颁发了相关测评结果证书。

具体来看,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主要测评智能网联汽车在智能行车、智能泊车、智能交互、智能安全、智能能效五大方面的性能,当前实施的是2020版规程。此次共发布8款车型测评结果,其中日产ARIYA艾睿雅为2星,奔驰 EQB为3星,smart #3为4星,智己LS7、传祺E9等其余车型智能星级评定为5星。 

再看C-AHI中国汽车健康指数,它是国内领先的车内环境健康测评体系,主要针对车内健康危害源等展开系统测评。此次共发布了13款车型在车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车内气味强度(VOC&VOI)、车辆电磁辐射(EMR)、车内颗粒物(PM)、车内致敏风险(VAR)四个板块的测评结果。中国汽车健康指数的推出,有效提升了整车企业及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关注度,近年来车内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多家车企也将健康指数纳入其整车车内环境质量开发标准。

图片

应对复杂极端环境挑战    

健全完善汽车标准法规与测试评价体系,是保障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公开的汽车性能测评,应当遵循国家或行业认可的标准,以保证测评过程和结果的可靠性。

在本次会议上,中国汽研联合阿维塔、比亚迪、长安汽车、长安福特、长城汽车、丰田中国、吉利汽车、广汽乘用车、华为、上汽集团、上汽通用五菱、赛力斯、深蓝汽车、同济大学、蔚来汽车15家单位共同开启智能新能源汽车复杂极端环境测评标准课题研究。中国汽研在会上介绍了智能新能源汽车复杂极端环境测评技术研究框架,希望通过行业共商共研共创,建立一套科学、统一、专业的极限测评标准,为消费者提供复杂极端环境下使用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客观评价,推动技术升级,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未来,智能新能源汽车复杂极端环境测评体系成熟后,有些测试标准或将成为国家标准体系的有益补充。

图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指出,目前行业内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复杂极端环境下智能新能源汽车性能测评体系,而中国汽研组织开展智能新能源汽车极端复杂环境测评技术专题研讨,共同探讨汽车测评技术的前瞻性与创新性发展,这对未来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汽车测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片

另外,中国汽研在会上发布了《中国汽研新能源汽车能效研究报告》,通过对近5年50余款纯电动乘用车的验证发现,新能源汽车的能效水平逐年提升,而消费者关切的“低温续驶里程衰减”和“临时补电难”等问题正在得到解决。结合社会热点和行业痛点问题,中国汽研还做了《复杂气候环境及危险场景下的智驾系统测评研究》报告,将完善复杂环境及危险场景下测评规程体系,为消费者提供选车参考,助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