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全产业链、政策与标准如何进行协同创新?
11月16日,中国汽车节能低碳国际论坛2023在北京举行。以“供给端创新——产业链与政策创新方案”为主题的分论坛上,与会行业专家从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不同角度、政策标准制定等方面,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当下的热点、难点与趋势。
会议现场
新能源产业链势头强劲 “破题”可持续发展还需多方协同推进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其上游原材料中镍、钴、锂等资源的重要性在不断凸显。“在全球交通电气化和电池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下,对上游矿产资源供应提出更高要求。”必和必拓金属及矿产市场分析总经理包文骏指出,每辆纯电动汽车的铜用量是燃油汽车的2—3倍,且一半需求来自电池;不同镍的生产工艺和条件产出单位镍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可以相差几十倍,将对车辆碳足迹产生影响。基于此,包文骏认为建立完善、可持续的矿产供应链至关重要。
必和必拓金属及矿产市场分析总经理包文骏发表演讲
同样,在产业链下游方面,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也是关键之处。格林美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宇平认为,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他认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其实现在并不成熟,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在智能拆解、梯次利用、资源回收、安环管控这几个关键方面,还存在着技术难点。对于之后的发展,张宇平指出,要提升电池回收利用的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管理水平,同时也要提升技术装备的水平。抓住“双碳”的机遇,加快解决短板,打上全球认可的碳标签,提高中国产业的竞争力。
格林美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宇平发表演讲
在使用端,超快充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智能电动业务部副总裁彭鹏指出,新能源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未来的趋势是高压化、大功率充电。预计到2025年,高压平台车型将接近40%。现在的需求很强劲,整个产业链也非常成熟。加快建设以超、快充为主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可以助力新能源汽车与新型电力系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对用户、对车企、对电力公司、对城市管理均有益处。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智能电动业务部副总裁彭鹏发表演讲
根据实践经验,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主任宋毅认为,要积极参与充电设施的布局规划,加强政企协同,积极参与省、市、县充电基础设施规划,来引导充电基础设施的科学布局,有序建设。依据充电设施布局规划,细化编制配套电网规划,纳入“十四五”配电网规划中期调整,与国土空间规划做好衔接,预留站址和廊道资源,更要编制典型设计和技术标准。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主任宋毅发表演讲
积分政策需适应新阶段 企业要提升碳管理意识
积分政策是我国汽车产业节能降碳管理机制创新的体现,政策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我国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为世界汽车产业低碳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今年是积分政策实施的第六个年头,在未来积分政策将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任焕焕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分享了关于下阶段汽车积分政策定位和机制设计的研究思考。她表示,整个新能源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随着国家重大目标的提出,在一些顶层目标要求上可能发生一些新变化,积分政策也需要在下一个阶段去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承担新的角色。
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任焕焕发表演讲
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副部长柳邵辉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的建设情况,并对下一阶段的标准化工作方向进行了详细阐释。他指出,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发展方向共有五个方面,分别是整车、燃料电池、动力蓄电池、电驱动、充放电换电。这五个方面目前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比如,整车需要强化整车安全标准,优化整车动力性、经济性测试方法标准;燃料电池需要推动一揽子标准项目,推动产业化、市场化应用。
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副部长柳邵辉发表演讲
对于汽车行业碳管理政策发展趋势,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室主任赵明楠则指出,要真正实现汽车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完善碳排放管理机制,提升企业的碳管理意识及能力非常有必要。而且减少碳排放能够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其中在交通方面,推行电动车既可以增加GDP,又减少碳排放、减少污染物,还符合国家战略。所以,地方推行新能源汽车的速度会持续加快。减少碳排放的另外一目的是产业竞争压力,在汽车产业,以往的竞争基本上都是在油耗和排放,将近三十年的时间汽车市场都是围绕它们竞争的。但电动车直接绕过了上游的碳足迹、下游的回收体系的竞争,扩展到了ESG供应链层面的竞争。
中汽碳(北京)数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室主任赵明楠发表演讲